這篇看了很難過,
其實很多歧視從小就開始了,
而那些歧視會在心裡的黑暗角落堆積......
像原po就因此曾經走偏,
其實本性根本不壞,但就是因為大家的歧視,家庭的無奈,而使她不得已地選擇了一條讓她比較舒服的道路...
然後長大了,懂事了,卻也發現自己只是以另一種形式來消除害怕貧窮的恐懼,
我們是不是也是如此?
我們的快樂來自於何處?
是不是為了滿足慾望,犧牲了更多無形的、看不見的寶貴東西?
小時候父母老師都要我們不要做壞事,要我們努力念書才能成功賺大錢,
卻很少跟我們說不要歧視別人的傷口、不要歧視貧窮,
到現在,依舊如此......
-----------------------------------------
原文:
這是一些零碎畫面串聯起來後的感觸,想起來鼻酸,但是因感嘆。
在私立幼稚園讀到大班的尾聲,我突然轉到了另外一家公立幼稚園。
畢業沙龍我有兩本,畢業典禮參加了兩次,有一次我是坐在台下當觀眾看著朋友畢業的,只記得我那時好難過好難過。
會這樣是因為—我爸爸失業了。
接著,他的精神狀況出現了問題,從此再也無法工作。(人格分裂嚴重到影響社交)
各個該慶祝的節日,再也沒有到百貨公司去挑玩具。
但還是很快樂,玩具,到鄰居小朋友家玩,雖然會吵著我也要,
但慾望的生成只是因為我想玩,這麼簡單。
國小,只記得偶爾會到教務處領一些東西,每學期要填寫一些表單,和羨慕同學老是出去玩,然後,我多了一個身分叫作低收入戶。
同學們曾拿這笑我窮。
發繳費單時我不會有,有人舉手跟老師說:「好好喔!為什麼他不用繳錢?」
老師說了什麼我忘了,只記得讓我有點受傷,大概是當面說我家很可憐怎麼樣的吧?
國中,交了男朋友,他一直很介意我的身分。
他曾說過一句話,我永遠記得:「你不知道什麼是Nike吧?」我已經開始懂「窮」給我帶來的種種歧視,很痛。
小時候一起玩的鄰居孩子,跟我上了同國中後,開始四處拿我家裡的狀況(如:我有一個精神病爸爸)四處宣揚。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我被班上排擠了。
同學們穿著各種名牌鞋,我只有市場買來、容易毀壞的鞋子。
同學們補習,而我沒有。
這些事情造成的自卑感讓我結交了一些大人們所說的「壞朋友」。
大家家庭背景相似,跟他們在一起很有歸屬感,而且大家會怕我們,想討好我們。
國三,媽媽買了第一雙名牌鞋給我,D開頭的,當時很流行,穿上他的第一天,好多同學跑來投以羨慕的眼光,
我 覺 得 很 爽。
高中,勉強上了不算爛的公立高中。而有錢的鄰居小孩,上了出名的混混學校,開始每天玩樂的生活。
然後,我交了個只愛自己的男友,老是嫌我不好好打扮、不買潮牌,常常於語氣中透露對我的瞧不起。
同學間也是如此,常常於背地裡討論我的身分,覺得很可憐,或很好笑。
「她家不是很窮嗎?逛街找她去做什麼?」
聽到這句話的當天,爸爸尿床了。
回家後,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清理著他的穢物。
我怒吼、我崩潰,我恨死上天給我這樣的家庭,更恨身旁人歧視的眼光!
但想起媽媽工作的辛苦,我突然又覺得這沒什麼。她全年無休,不准我打工,為了讓我維持學業。
很不喜歡讀書、很不會讀書,還是硬考上了不錯的私立學校、不錯的系。
放榜那天,媽媽哭著跟自責沒考上公立的我說,這樣就很好了,我不曾花她一毛錢補習,這樣就夠了。
鄰居很喜歡拿我和他們家小孩比較,進了那所高中以後,她玩瘋了,懷了孩子,後來流產,休學在家,現在仍到處玩,人生沒有目標的那種玩。
其實到了高中尾端,家裡的狀況穩定了下來,媽媽工作得到了一定的成就,我也脫離了低收入戶的身分,讓這身分獲得的資源能夠給予其他更需要的人。
大學,我有接家教,賺的錢能夠支付我的生活、有餘還能買一些好的鞋子、衣服。
同學們會討論名牌,購買潮牌,買好的包包。
每每買雙不錯的鞋子時,他們誇獎的總是「這雙很好看!」、「這牌子很貴欸!」
而不是「你穿這雙鞋很好看耶!」
(不是玻璃心,是打比方。)
起初還是會很開心,拍照故意露出商標之類。
但現在會覺得這樣想要炫耀的自己很空虛。
(不是說不能買名牌喔)
慾望的產生,已經是因為他人的目光了。
某程度,我也算是苦過來的孩子,也許是因為這樣,我更怕別人說我窮吧。
以前,我的快樂並不是因為炫耀,而是一碗媽媽下班帶回來的熱湯、媽媽偶有休假帶我出去玩的一天。
而,為了家教的備課和課業,和媽媽聊天時間少了很多。
----------------
網友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