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何親日而不親大陸?台日的深層勾連

@ 2016-03-03

日本在世界上感覺最親近的無疑是被其統治了50年的我國台灣人,甚至比其占領並殖民統治了137年的琉球人更加親近。雖然琉球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日本同化,但琉球人的反日情緒依然很濃。台灣人血管里雖然流著中華民族的血,卻對日本和日本人只有敬意與崇拜,而無絲毫反感。台灣人可以使用最齷齪和最惡毒的語言來謾罵大陸人,卻絕不會用任何不尊的言語提到日本人。日本人也對台灣人投桃報李,寵愛有加。日本政府雖在1972年恢復了與我國的外交關係,形式上承認了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在日本政府的實際操作中,卻始終堅持的是'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的政策。

日本與台灣之間如此藕斷絲連,如此情意綿綿,是何原因?從去年十月在台灣上映的一部講述日本殖民台灣50年歷史中的一個側面的電影《灣生回家》,在台灣爆紅則可說明一些問題。電影由女作者陳宣儒寫成劇本,從2011年開始籌拍,拍攝時間長達1100個小時。該電影在台灣一上映就票房大賣,並立即獲得台灣金馬獎紀實類影片提名。

陳宣儒寫該劇本的起因是她祖母的一個朋友去世,讓她了解到了台灣一個'灣生'人群的存在。所謂'灣生'就是從1895年日本殖民台灣開始,從日本大量移民到台灣,並在台灣落地生根,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就被稱之為'灣生'。陳宣儒的祖母和朋友都是這種'灣生'人群中的一員。

在日本投降的1945年,日本從台灣撤走的軍人和軍屬有48萬人,其中20萬就是這種'灣生'人群。他們回到日本祖居地後由於缺乏根基和生活資源,一開始日子過得非常艱難。但同時也有不少'灣生'像陳宣儒的祖母那樣留在了台灣。

電影《灣生回家》以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在日本生活的'灣生'回到台灣,找尋自己'真正的故土和故鄉'的溫情故事,無非是想以文學的方式說明日本與台灣深厚的關係和難以忘懷的情意。生活在東京都的84歲'灣生'竹中信子深情滿懷地說:"對我而言故鄉是台灣,希望通過電影加深日本語台灣之間的聯繫"。其實不用再加深就已經很深,再加深下去,日本又會錯把台灣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了!

毫無疑問電影《灣生回家》在台灣人和日本人面前展開的是一幅日本於台灣之間近現代史的溫暖畫卷,其中深意已經不言自明。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如果現在在台灣拍一部與大陸關係的同類影片,是絕不可能出現《灣生回家》如此情意綿綿的故事的,至可能是《海峽之恨》之類的片名和內容。

在台灣的文化領域,如此與日本友善,如此與大陸敵意的潛移默化由來已久,所以龍應台才會寫出《我不在乎大國崛起·····》這樣的文章,但她一定《在乎日本的衰敗·····》。台灣美化日台關係的文學藝術作品大行其道,學校教育的美化日本殖民傾向等等現象都足以說明,在台灣的去中國化與親日本化是同時並進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