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又打破日本一壟斷:日企被趕出中國

@ 2016-03-02

據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1日消息,該所在均三嗪二硫醇矽烷聚合納米薄膜製備及應用領域打破日本壟斷,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個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

納米薄膜是指由尺寸為納米數量級(1-100nm)的組元鑲嵌於基體所形成的薄膜材料,它兼具傳統復合材料和現代納米材料的優越性。目前納米薄膜材料在國防、通訊、航空航天以及電子工業、光學工業等方面有著特殊的應用。

中國製造

據該項目助理研究員王亞斌介紹,將均三嗪二硫醇矽烷自組裝於銅表面並加熱後,可製備具有超強防腐蝕結構和活化銅基底的一層聚合納米薄膜;將該類聚合納米薄膜沉積在銅網並進行化學修飾後,可以得到性能優越的超疏水錶面,用於油水分離。

納米技術

「均三嗪二硫醇矽烷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有機雙功能分子,能夠應用於催化、腐蝕、粘接和化學鍍等領域。」王亞斌說,「均三嗪二硫醇矽烷化合物自2006發現至今,已經在粘接和化學鍍等領域取得重要成果,而此前該材料核心技術只集中在日本。」

王亞斌表示,當前,納米產業進入「爆發階段」,聚合納米薄膜突破壟斷不僅將提高中國粘接和化學鍍水平,而且對該類化合物的開發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日媒稱,中國商務部2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日本對華投資(除金融以外)為32.1億美元,同比減少25.2%。這是連續第三年負增長。雖然日中關係趨於改善,但中國經濟減速和人工成本激增等導致日企「離開中國」的傾向無法剎車

據《日本經濟新聞》1月21日報道,2015年世界對華投資總額同比增長了6.4%,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日本對華投資降至曾達到頂峰的2012年的一半以下,然而對華投資減少的同時對國企乃至私企都是一次極好的發育期,中國經濟的減速與轉型帶來的陣痛期也是在為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積蓄力量

報道稱,原本不斷擴大的對華投資轉向減少,其關鍵契機是日中圍繞尖閣諸島(及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本網注)問題關係惡化。警惕政治風險的日企開始對投資中國舉棋不定,2014年的投資減幅達38.8%,創歷史記錄。

報道稱,2014年11月安倍晉三首相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實現會談以來,日中關係趨於改善。但日企的對華投資仍持續減少,至今又有三個新的不利因素推動投資進一步減少。

日企紛紛逃離中國對國企來說是一大機遇

第一是中國經濟減速。2015年中國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為6.9%,降至25年以來最低水平。對經濟前景的擔憂令新車銷售等也受到影響,本田公司推遲了原定年內在湖北省武漢市建設新工廠的計劃。

第二是以沿海地區為中心,中國的人工成本大幅上升。北京、上海、廣州等主要城市的工資成本在近5年上漲了約1倍。土地使用費、環保對策費等新設工廠的成本也在不斷上升。

報道稱,被廉價勞動力吸引到中國的日企紛紛重新制定戰略。大金工業公司將本年度在中國國內生產的家用空調的產量減少了20%,而在日本國內增產。將中國的生產據點向東南亞轉移的動向也非常活躍。

圖為國企榮威汽車生產線

第三是中國政府產業政策的變化。在優先經濟增長時代乃至更早的時期,中國對拉動GDP的製造業等領域外資一直給予各種優待。但提倡「產業升級」的現政府上台以後,優待範圍突然收縮到尖端技術和服務領域。

因 此,「以往那種勞動密集型的單純生產在中國越來越艱難」(某大型電機企業人士語)。日東電工公司2015年在山東省青島市設立了研究農業和環境技術的研發 中心,這是該公司首次在華設立研發中心。迅銷集團將繼續以每年100家店的速度在華擴張。但兩者都沒有投入像以往新設工廠那樣的大額投資,無意擴大整體規 模。

報道稱,另一方面,東南亞和歐洲對投資中國表現積極。東協2015年的對華投資增長了1%,歐盟則增長了4.6%。其瞄準消費市場擴大、投資服務業的動向較強。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華投資、發展戰略的差異日益明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