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座高謎案——調得高,真的快?(下)
在上期的《自行車座高謎案——調得高,真的快?》(上)網址:,Kent與車友一同走進了車座高度調整之路上,簡單地介紹了幾種遍布網絡的靜態高度設置方法、兩種截然不同的踩踏方式、車座高度對踩踏輸出的影響等。
正如「牽一髮,動全身」,所有針對騎行姿勢調整而進行的自行車坐墊高度、前後移動,均建立在「理想」的鎖片設置之上;在對自行車設置調整前,請先確保辛勤工作於腳下的鎖片得到較為合理的設置,《謎案》系列共有四篇針對騎行鎖鞋選購、鎖片設置的專題文章,車友可滾動滑鼠到文章下方,找到Kent的頭像,大力點擊滑鼠,找到可能有所幫助的文章。
大半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在此先重溫上期的主要內容;車座高度的高低對實際踩踏輸出影響甚大,過低的車座高度使腿部伸展不足,未能運用到股四頭肌與臀肌的最大肌能,而限制著踩踏的力量,但過高的車座高度亦會讓腿部的伸展過度,無法順暢地完成踩踏,同樣使踩踏輸出的功率大降;並不是一味地拉高坐墊,力量便定能得以提升!
相信在經過Kent上期《自行車座高謎案——調得高,真的快?》(上)網址:中「公式法」以及「肢體法」的介紹,車友亦對自行車的設置有所調整,而這一期的《謎案》將繼續與車友補充並分享剩餘較為繁瑣「測角法」;本期《謎案》的文字數量有所下降,但內容依然豐富,望車友以輕鬆的心態細心閱讀。
靜態車座高度調整中最為繁瑣的莫過於「測角法」,雖然能降低騎行褲、鎖鞋、車座對調整結果的影響,但同樣亦是最考驗調整者「靜態施工能力」的調整方法;具體「施工」流程:調整者將使用測角器按騎乘者的髕骨中心、膝關節中心以及腳踝關節三點的角度而進行車座高度調整。
沒那麼專業的測角器?其實這種在五金店便能找到,擁有各種長度「真施工」的木工、工程測角器,同樣亦能幫助車友「施工」到人體之上。
本圖「測角法」的膝蓋基本伸展角度,運用在市面上各種Fitting系統的初步調整已有多年歷史,可應用在肢體比例較為正常的車友,以及普遍的公路車、山地車、摺疊車等(並不包括計時賽車、鐵三車等踩踏方式有所改變的車型);40°-35°的膝蓋伸展角度,足以能讓大部分的車友在踩踏到「下死點」的時候,腿部依然得到足夠的舒展,充足地運用各種大腿肌能流暢地完成畫圓。
職業車手由於經過各種長期的「非人類」鍛鍊,擁有極佳的膕繩肌腱柔韌性,膝關節角度甚至可低至30°(簡單來說就是車座高度更高……),依然能讓骨盤推動腿部伸展施加力量,所以盲目地使用接近的跨高而模仿車座高度設置,並不可取!
Kent亦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及過:運算法、肢體法、測角法三者之間各有不足,但作為一個靜態調整的「基本接入點」,車友還是能通過它們而不斷微調,找到對於自身而言較為合理的車座高度(注意,是較為合理);而測角法的缺點在於便捷度不及肢體法以及公式法,並且同屬「靜態調整」,難以模擬出實際騎行的動態姿勢,達到「最佳標準」,30°至40°之間的車座高度範圍亦的確較大。
綜合了在上期車友的評論回復,「腳跟下沉式踩踏」的車友少之又少,甚亦出現從未聽聞的現象,而「腳尖下沉踩踏」的車友票數幾乎足以淹沒評論區……
其實,Kent的個人踩踏習慣則是同時具備兩者,車座設置在較為「折中」的高度,在平路時「腳尖下沉踩踏」,而在爬長坡時卻轉換成「腳跟下沉式踩踏」;當然,這些也只是個人的踩踏習慣而已,並不代表適用於所有車友。
美騎產品技術團隊現正式推出「美騎兔醫師」欄目!暫以每周一期的形式,收集車友們所提出的各種自行車「疑難雜症」,並將由美騎產品技術團隊,用「兔醫師」(Too Easy)簡潔的語言、嚴謹的態度為車友排憂解難!歡迎車友到本期的欄目頁面:【美騎兔醫師】「你問我答」欄目;並在該篇文章頁面下方的評論區中,回復並提出自己心中任何與自行車相關的問題,「兔醫師」們將會從中抽選出「最具代表性」、「最高難度」、「最古靈精怪」……的問題留言,進行解答,說不定下一期的問題就是車友您所提出的問題哦!
看似弱不禁風,身穿捷酷騎行褲多次出鏡於《謎案》,正是曾經的Garmin Connect廣州火爐山爬坡記錄保持者——草叢帝,Kent在此感謝他對《謎案》圖片素材的支持。
「純(xie)潔(e)貝赫」與「滿島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