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都有過自己創造語言的經歷,寶寶說的那些「嘰哩咕嚕」語的日子!

@ 2016-03-01

就像胖羅一樣,很多孩子都有過自己創造語言的經歷,這本書除了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還嘗試幫助孩子們從側面瞭解語言的一些規律和原則,增加溝通意願和表達能力。

A家長:「寶寶最近嘴裡老是嘀咕一些話,或者大叫一些話,我都聽不懂。好慚愧。不知道是哪國的語言。帶著他到街上玩,他就大叫一些話,聽不懂。是不是每個寶寶都這樣?」 B家長:「是哦……嘰裡咕嚕自言自語一大串,每次我都會問說的什麼,然後她繼續嘰裡咕嚕。」

語言是人類幼年時期最重要的學習內容,它同時會促進大腦發育,認識語言的過程也是認識世界的過程,語言本身的藝術性和趣味性會進一步激發孩子們對於世界和知識的好奇,對孩子來說,學習使用語言和非語言表達自己,是與人溝通的基礎。

這個故事看上去只是一個很有趣的遊戲,胖羅堅持說嘰裡咕嚕語,其實只是他自己隨機編造的無意義的發音,這種在大人看來異想天開的表達方法,放在現實生活中會有很多好玩的遭遇。

語言是什麼?這可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清楚的,要不怎麼會有專門的語言學科呢。但是這個小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們從側面瞭解語言溝通中的一些規律和原則。

首先要準確使用對方能理解的語句。比如說「蘋果」,對方需要知道指代的是那種紅紅的、圓圓的、個頭不大不小、酸酸甜甜的水果,這樣當你說「我想要蘋果」的時候,對方才能遞給你正確的物體。

其次,不同地區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語言,比如在中國,大部分人說的是漢語,「蘋果」就是漢語,在美國,大部分人說的是英語,蘋果就被叫做「apple」。

另外,即使不開口說話,使用一些身體姿勢也可以讓別人明白自己的意思。比如招手,是示意對方過來,擺手表示否定等等。

除了使用對方能理解的語言和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在與人溝通中,還要提示小朋友注意禮儀,比如:

和別人說話的時候,要看著對方,聲音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對方能聽清就可以了,儘量清楚明白地說出每一句話。

不要大叫大嚷。哭鬧並不能讓別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只會讓大家不高興。

說話要有禮貌,不要攻擊對方。有些話如果用在自己身上,會讓你不高興,那麼也會讓其他人不高興,那就不要用在別人身上。

別人說話的時候,要認真傾聽,沒聽明白可以請對方再說一遍。

不要隨便打斷別人的話,等他/她說完了再開口。

講解小貼士:

這個故事裡有很多交流的場景,在閱讀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可以就每個場景和小朋友討論一下,比如:

1、媽媽讓胖羅吃早點,胖羅的回答媽媽能明白嗎?為什麼呢?

2、文老師向胖羅問候之後,胖羅的回答文老師能明白嗎?為什麼呢?

3、阿米和胖羅能聽懂對方在說什麼嗎?為什麼嗎?

4、胖羅能看懂文老師的評語嗎?為什麼呢?

5、為什麼丁丁可以聽懂胖羅的嘰哩咕嚕語呢?

6、你覺得龍篤篤能幫胖羅讀出天天家的電話號碼嗎?

7、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兩句屬於自己的秘密語言,讓溝通變得更有趣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