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母為何無戰鬥力?遼寧艦是解放軍障眼法騙了全世界

@ 2016-03-01

如果以一艘6W噸排量的航母的標準來看待「戰鬥力」這三個字的話,遼寧艦目前確實不具備與它身材相匹配的能力,究其原因其實與遼寧號這艘船本身的關係並不太大。航母的作戰能力是建立在一整套體系之上的,航空母艦本身由於外形與噸位的關係比較容易引起公眾的聚焦,而其配套系統建設往往就會被輿論所忽視,但這些配套系統建設的難度並不亞於航母本身而且還特別消耗時間和鈔票。這種忽視其實無可厚非,畢竟軍迷是只輿論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於是這就造成了這樣一種假象——即航母已經服役了這麼久,卻遲遲沒有形成戰鬥力,兩年多的時間沒有全狀態下執行過任何演習任務,貌似什麼都沒幹。

目前阻礙遼寧號的現實困難有這麼幾個:一是艦載戰鬥機數量不足,現在沈飛的殲-15數量目測不超過20來架,去掉原型機和試驗機連遼寧號的機庫都塞不滿,這個數量僅能滿足飛行員以及艦機協同的訓練(有的科目限於飛機太少還做不了),要是真的拉出去戰備值班,刨去正常的維修率能隨時起飛的作戰的沒幾架,航母最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移動的海上攻擊平台,沒有足夠的艦載機顯然不行,一艘甲板上停滿戰機的航母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威懾力。不過這只是一個產能的問題,也就是需要時間,目前偏低的產量有可能還是走的邊服役邊改進的研發模式(個人猜測),換髮,雙座,功能吊倉/模塊,相控雷達,航電升級,機體優化,J-15註定是一款畢生都在進步的飛機,他不僅是中國相當一段時間內的海上中堅,也是未來四代艦載機的先驅。

二是缺乏足夠多、經驗足夠豐富的艦載機飛行員,目前有資格在航母上起降並執行實驗任務的飛行員無疑都是試飛員中的精英,新一批駐艦的飛行員未來也都是空軍和海航里的種子教官。可即便是這些部隊里的寶貝疙瘩,遠洋航母編隊攻防任務的經驗也少的可憐,未來海上空戰的戰法還需要一步一步去探索,艦載機訓練的教程也有賴他們一筆一筆去完成,別什麼事都想著彎道超車,這些經驗急不來,也急不得。

三是艦載機的種類不夠豐富,缺乏固定翼的預警機、攻擊機和反潛機(遼寧號的起降能力也不明朗),雖然可以用直-18和Ka-28替代,但在滯空時間和作戰半徑上都差很多,這無疑會影響航母編隊的「視力」和「臂長」,而海版通用直升機短時間內恐怕也不會有什麼好的消息。以上這些,每一項單拿出來都能難倒一片國家,同時擁有的國家一根手指就能數過來,要做到這些需要無數科研院所加班加點一點一點的熬,他們各自的進展決定了遼寧號羽翼的生長速度。

四是編隊配合還很稚嫩,戰術級、戰役級作戰的戰法,突發情況的處置,各級戰備響應機制的完善,通訊火控數據鏈的搭建,艦隊指揮官的經驗等等⋯⋯都可能影響一艘航母的戰鬥力。航母不僅僅是己方極其重要的攻擊平台,也是敵方千方百計敲掉的目標,僅靠幾十架艦載機和兩座1130是不足以撐起一個可靠的防線的,多艦種之間的默契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當然這裡說的稚嫩是相對於四個常任理事國而言的(其實這裡很不想帶上俄羅斯⋯),其他國家基本上為0。另外,具備區域防空能力的大型驅逐艦、遠洋綜合補給艦、核潛艇的數量也需要一步步趕上。以上種種,都需要花時間。

以上都可以歸納為硬體上的短板,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來補齊,但最花時間的,還是提到過很多次的兩個字——經驗。這個經驗絕不僅僅是官兵在各自戰位上的熟練程度。它在設計層面體現在裝備的合理和高效,這是屬於科研人員的經驗;在製造層面體現在品質的穩定與可靠,這是屬於工程製造人員的經驗;在任務層面體現在指揮官的靈活性以及各分系統配合的嚴密程度;在決策層面體現在決策者對手中航母編隊的了解和信心,能夠明確任務的目的和航母能力的邊際⋯⋯這些也正是美國海軍令人望而生畏的原因,大大小小的戰爭讓世人看到,當這套體系運轉起來之後,那種至下而上的默契可以迸發出摧枯拉朽的能量,如果說航母是一口寶劍,經驗就是它柄上的包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