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都很「kia su」怕輸?相信你對這句話不陌生,請繼續看下去
儘管課業負擔小,新加坡學生卻不覺得自己過得很輕鬆。為什麼呢?因為,新加坡會從小學開始,就不斷地將孩子劃分等級,進行分流
這是一位在新加坡定居的媽媽。曾經就職於某國際知名通訊社,去邊開始搬到新加坡。她非常關心孩子的教育,作為曾經的新聞工作者,她記錄下了日常在新加坡經歷
她的教育感想:任何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每位家長都該珍惜這次無法重來的難得的教育機會。
「小天才」和「怕輸父母」
新加坡的中小學生,大多只上半天課,剩下的半天,多用來參加各種社團活動。那麼,是不是中小學生們都很輕鬆、快樂呢?
其實,還真不全是哪樣!儘管課業負擔小,新加坡學生卻不覺得自己過得很輕鬆
為什麼呢?因為,新加坡會從小學開始,就不斷地將孩子劃分等級,進行分流
先說新加坡有一種非常獨特的「天才教育」制度,就是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選拔「小天才」。每年教育部的高才部都會統一出題,分為英文、數學,同時涵蓋智力測試,在全國進行統一考試。如果家長不讓孩子參加選拔考試,還需要書面澄清理由
對於天才班的招生,不會出現任何特殊政策,不會因為你是總統的孩子,就可以破格錄取。所有學生都必須通過特別考試篩選,機會平等,公平競爭。但每年只有極少數的學生會進入天才班,所以多數家長並不會大花氣力幫孩子擠進天才班。真正讓家長們緊張的,是小學六年級離校考試後學生的分流
小六離校考試會把學生分派到三種不同的班,分別為:特別班(只收小學離校試成績優異者,每年約百分之五)、快捷班(約一半以上),及普通班(近百分之四十)。這將直接影響到他們中學畢業後申請大學的程序和前景
新加坡的學生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不斷地面臨分流,雖然近年來在家長的投訴下,國家對分流方式加以調整(把按總成績分班改為按單科科目成績分班),但本質沒有改變,依然是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
對於從小學起就把孩子分流,家長們也是頗多抱怨(新加坡導演梁志強拍攝過一部電視連續劇《小孩不笨》,講述三個普通班小孩如何應對學業和家庭壓力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但整體上,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社會仍認同這種分班制,竭盡所能幫助孩子提高成績。
「本地人比我們更怕輸」周女士說。本地有一個詞叫「kia su」,是「怕輸」的福建話發音,當地人也時常自嘲自己處處怕輸,他們甚至有一個家長論壇叫做「怕輸父母」,家長們時常在論壇上分享教育資訊。因此沒有課的下午,許多孩子們會被送去輔導班上課。本地開設的輔導班非常之多,在居民區,如果你打開信箱,一半的紙張是各種輔導班的廣告,科目和價格均明碼標示。
新加坡人向來不喜惹事,麻煩能免則免,現在為了一隻毛絨玩具,居然要打電話報警,令人匪夷所思。事件「不小心」被媒體報道,一時在坊間掀起滔天爭論,大家紛紛表示國民為了一隻玩具居然這麼「KIASU(漢語中的潮州方言「怕輸」的意思)」,實在丟臉
新加坡本地人常常自嘲地把「怕輸」作為新加坡文化的標籤之一。這種「怕輸」心態在不少旅新的外國人看來實在可笑,應該摒棄。然而在大家看來,「怕輸」心態某種程度上正反映了新加坡民眾上下共存的危機意識:逆水行舟,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