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才用熟食?為什麼日本人喜吃生冷食物?

@ 2016-03-01

日本飲食有生冷食與熟食之分

日本大概是世界上最盛行冷食的國家之一,刺身、壽司、飯糰等幾乎構成了異國印象中日本飲食的主體。日本四面環海,海鮮豐富,島國地殼活動頻繁,火山地震頻發,客觀環境在飲食習慣的形成上有著重要影響,但日本人習慣吃冷食或許還有這其他的原因。

如果對日本喪葬祭祀習俗稍加留意,不難發現日本祭奠亡靈時所用的食物沒有生鮮,給活人吃生冷食物,逝者反而能吃上熱乎乎的飯,實在令人感到有些不解。這種奇怪的飲食祭祀風俗與日本的傳說與禁忌不無關係。

《日本書記》記有「黃泉戶吃」一說,也稱「食泉之灶」,除此之外,在《日本靈異記》中也有「別吃黃灶之火做的飲食」的記載。日本人認為灶火來自黃泉之國,也就是陰間,是不潔之火。

古代日本人尊重火的清凈,認為吃用清凈之火做的食物,就能獲得清凈的身體,相反,吃了不凈之火做到食物的話,身體就會沾上污穢。灶火既然是陰間的火自然就是不潔之火,用灶火烹制的食物自然就不能吃下肚子。

為什麼紅通通的灶火會與黃泉染上關係呢?這恐怕要從日本上古時期的民居建築形式說起。日本的古墳時代,即公元四世紀到六世紀,這二百年間,以水稻種植為代表的農業得到發展,糧食生產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大和國開始形成。

時代的主要建築形式是被稱作豎穴式住宅,生活區主要建在地坑中,房屋的正中間有一根支撐屋頂架構的木柱,其他支撐立柱以四邊形排列,樑上搭成人字形,房屋內有火塘,用於做飯也用於祭祀。在古墳時代後半期,日本先民開始修建灶,日語稱之為「戶」。灶直接接在豎穴的坑壁上,將煙到處屋外的煙道也是在土層中直接刨出來的,從字面意義上講,火從地下來,是地下世界的火,地下世界就是黃泉之國,灶火於是成為陰間之火。除了認為灶火不潔,在神話傳說中,吃掉陰間之火烹飪的食物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劇情中,千尋的父母吃太多而變成了豬(圖/《神隱少女》劇照)

日本有「共食者」一說,這個詞出現在《日本書記》中,含義與中國俗語中「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異曲同工,即,吃同一種食物才服從同一地的神明。古代日本人認為,食物是地神的恩惠,吃下食物就意味著成為接受恩惠,要服從神明。共食不是一起吃,而是吃同一產地的食物。宮崎駿經典動畫《神隱少女》中的白龍就曾告誡千尋不能吃湯婆婆的食物,吃了食物就會忘掉自己,成為湯婆婆的人。共食者也是這個道理。

堪稱日本版《山海經》的《古事記》記載,大神伊邪那岐命的妻子兼親妹妹伊邪那美命在生育火神時被火神灼傷陰部,因而失去了性命。伊邪那岐命想跟妻子再見上一面,便追隨妻子來到黃泉國。伊邪那美命從緊閉的殿門裡出來迎接他,伊邪那岐命神情地對妻子說道:「我與你共同締造國土的工作還沒有完成,你與我回去吧!」伊邪那美命回答道:「可惜你來晚了,我已經吃了黃泉國的飲食,再也不可能從這裡出去了。不過我親愛的丈夫因我而來到這裡,妾身實感不安,也很是高興。我會想方設法回到地上國度去的,我會與黃泉國的神明商量,夫君請少安毋躁,我走之後千萬不要回頭看我。」說完,伊邪那美命就回到宮殿中去了。《古事記》中的女神伊邪那美命吃了黃泉國的食物就成了黃泉國的人,因而地上國度的人是萬萬不可食用黃泉之火烹飪的食物的。

這種關於灶火的信仰大致在日本人發明灶的時候就有了。古墳時代用上家用灶的日本人是這樣處理信仰與日常飲食需求之間的矛盾的。他們用來烹飪主食的器皿主要是甑,甑的底部中空,作用相當於蒸籠,稻米置於甑中蒸熟,蒸製好的米飯被做成飯糰進行保存,吃的時候再用熱水把飯糰化開,使飯糰恢復原狀後開始食用,這樣禁忌與飲食需求的矛盾就這樣輕鬆地得到了解決。從歷史的眼光看,是灶火禁忌決定了日本人的飲食習慣。

【本篇文章非正式學術論文,如有不同史實觀點,歡迎留言指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