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亞洲:為何解放軍火箭炮打過海峽的傳說剛剛成真

@ 2016-02-29

席亞洲:為何解放軍火箭炮打過海峽的傳說剛剛成真

上周,土耳其在敘利亞邊境部署了仿製我國WS-1的TR-300火箭炮,有媒體稱,這能讓俄羅斯「掂量掂量」;隨後,我國新型火箭炮正式列裝第一集團軍,具備同時精確打擊多目標能力的官方消息傳出;越南也不甘寂寞,聲稱已經部署了從以色列購買的300毫米制導火箭炮,要用來「保衛」南沙。這幾條新聞讓遠程火箭炮再次成為網絡議論的熱點。然而關於中國火箭炮「喪心病狂」「威力巨大」之類的說法看多了,就會覺得這顯然是有了誇大不實的成分。

土耳其TR-300火箭炮,外形上看似乎比原產WS-1「洋氣"多了,主要是因為採用了MAN公司的卡車底盤和北約三色迷彩的緣故

越南的「短程飛彈」,國際市場上大概再也買不到比這更便宜的遠程精確制導火箭系統了……得等到中國推出類似的「超低配置」火箭彈吧……

2015年9月,42軍火箭炮旅發射新型遠程制導火箭彈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江湖上出現了「解放軍火箭炮可以越過台灣海峽直接打擊台獨分子」的傳說,傳說的主角最常見的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製的WS系列火箭炮;後來隨著航天科技集團的A-100及後續型火箭炮推向市場,它也加入了這個傳說;再後來航天科工的SY-400火箭炮又因為外形「高大上」,成為最新一代傳說主角。

解放軍目前大量列裝的仍然是PHL-03火箭炮,由於它基本是參考蘇聯1983年服役的BM-30火箭炮研製的,所以讓看慣了國際防務展上各種天花亂墜宣傳的網民們覺得「不夠酷炫」,關於我軍要換裝新型火箭炮的傳說也就不脛而走。但不論網民們如何「不待見」這種代號「沙塵暴」的火箭炮,它依然是我軍的主力兵器。而且,最近真正實現了「一炮轟過海峽去「傳聞的,依然是裝備了新型火箭彈的PHL-03A型火箭炮。

國際上射程超過100公里的火箭炮目前已經有不少型號,然而它真正開始列裝卻是最近幾年的事。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還請大家耐心看完筆者下面這篇文章。

一次決定命運的選型

二戰中,「喀秋莎」火箭炮因為製造簡便,成為蘇軍最重要的炮兵武器。但到了上世紀60年代,蘇軍的「颶風」(BM-27)、「冰雹」(BM-21)、「月球」(蛙-7)等型號的火箭炮系統已經不再像二戰中的前輩一樣簡陋,其精度和射程都上了一個檔次,具備了更強的戰鬥力。

同時期我國的遠程火箭炮武器要落後得多,基本還停留在喀秋莎火箭炮的基礎上放大並略加改良的水平。1959年第一次開始的「遠程火箭炮大會戰」因為技術儲備不足,沒有得到什麼真正值得一提的成果。70年代初定型的71式180毫米火箭炮,射程也不過10公里,只有少量裝備部隊。

鮮為人知的71式火箭炮,從58年第一次「遠程火箭炮大會戰」開始研製,1971年才定型,採購數量極少,射程只有10公里

光看外形就知道71式和蘇聯的BM-27是不可能相提並論的

中國63式107毫米火箭炮是為游擊戰量身定製的武器系統,甚至不必使用定向管也能發射

很長一段時間內,我軍使用的130毫米火箭炮,其原理實際上和107毫米火箭炮相近,與俄制122毫米火箭炮相比,發展潛力不足

因而我國只得把火箭炮廉價簡單的特點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水平,以適應我國的國情,於是就有了火箭炮中的傳奇,63式107毫米火箭炮。

我軍裝備的真正算得上比較先進的火箭炮,可能要從81式122毫米火箭炮算起,這種仿製蘇聯「冰雹」的火箭炮發展至今,並且今後也仍將是我軍重要的師旅級火力投射手段。

但是這種火箭炮並未滿足我軍對遠程火箭炮的要求,它的射程只有20公里(後來改進的火箭射程可以達到40公里、60公里乃至更遠,不過這是後話了)。

為了對抗蘇聯滾滾的坦克洪流,此時西方國家也開始重視能夠迅速向大面積範圍內投射大量反坦克集束彈藥的火箭炮武器系統,美國的M270火箭炮在海灣戰爭中被用來打擊伊軍坦克,它的M26火箭彈每發能攜帶644發M77型雙用途子彈藥(重150公斤左右),射程35公里,在海灣戰爭中被它炸得屍橫遍野的伊拉克軍隊將其稱為「鋼雨」。

而蘇聯80年代末開始裝備的BM-30「龍捲風」比此前的220毫米「颶風」更具威力,其火箭彈射程達到了70公里。為了應對這種新裝備,美軍也裝備了降低彈頭重量,加長火箭藥柱的M26A1、A2和M31型火箭彈,射程相應提高到45公里、60公里和70公里。

蘇聯BM-30火箭炮當時在射程方面獨步天下

美製M270火箭炮則把重點放在快速大範圍投射反裝甲子彈藥、覆蓋蘇軍坦克進攻隊形方面

與上面兩種火箭炮相比,我們的83式就顯得有點落後於時代了

受到美蘇新型火箭炮的刺激,我國第一種跟得上時代潮流的遠程火箭炮WM-80也正是誕生在冷戰高峰的80年代。

這種火箭炮的身世比較坎坷,要追溯到1974年第二次「遠程火箭炮大會戰」。那次「大會戰」的成果就是83式火箭炮,這種火箭炮口徑為273毫米,火箭彈基本性能參考了美國M26火箭彈,射程40公里,戰鬥部為集束式。不過,由於當時該型火箭炮的研製方齊齊哈爾127廠選擇了較輕型的60式履帶牽引車底盤,結果只能採用4聯裝方式,火力密度比起美國M270火箭炮的12聯裝差得遠了,最終部隊只採購了很少幾輛此型火箭炮進行試驗。

這種武器此後被我國兵工集團(北方工業集團)推向國際市場。為了滿足用戶國家的要求,要增加單車載彈量,於是該型火箭炮採用了航天科技集團所屬的泰安特種車輛製造廠生產的TA580型8*8越野卡車底盤。

亞美尼亞裝備的WM-80火箭炮,在這個國家,它屬於「戰略威懾武器」,用來與土耳其的TR-300(WS-1)「叫板」

約旦2009年購買的WM-120系統裝備有與PLZ-45自行火炮系統同源的指揮控制系統,作戰效能比亞美尼亞的同型火箭炮高得多

這種底盤可不簡單,它也是我國東風-15飛彈所採用的發射車底盤。

當時,我國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集團都在研製8*8重型運載底盤,用來作為短程戰術飛彈發射車的底盤。航天科工集團的萬山特車選擇仿製蘇聯MAZ-543底盤,產品代號萬山2400,它被作為東風-11飛彈的運載發射車。而航天科技集團方面,則由泰安特車研製了TA580型,這種車的越野性能與MAZ-543這種「怪物」無法相提並論,但是卻足以在一般的公路和越野環境下發揮作用,而價格則只有前者的幾分之一。(後來泰安特車也引進了MAZ-543的製造技術,不過這是很多年後的事情了)

有意思的是,這種發射車價格的差距甚至影響了當時我軍採購東風-11和15的數量,我軍一度只少量裝備東風-11,而選擇大量購買東風-15,不僅是因為今天大家傳說的東風-11當時射程無法覆蓋台灣全島,更重要的是東風-11的底盤太貴,當時二炮部隊買不起……

話題拉回來,83式火箭炮(也稱WM-40)在被搬上TA580底盤後,由於底盤承載能力大幅度增加,它也終於可以採用8聯裝方式,火力密度大大提高。應用戶的要求,火箭彈射程提高了一倍,達到了80公里。不過,大幅度提高射程後的WM80火箭炮仍然屬於無控火箭,該型火箭炮與同時期的衛士-1火箭炮相比,精度要好一些,但還是達不到解放軍當時對於遠程火箭炮精度性能的要求,因此屬於外貿專用型。

這種火箭炮系統在1994年成功出口到了亞美尼亞。亞美尼亞購買了4-8輛WM-80火箭炮。這種火箭炮在該國至少服役到了2010年,當時亞美尼亞在國慶閱兵活動中展示了它。據稱,後來這種火箭炮經過改進成為WM-120型火箭炮,射程提高到120公里,並且採用了簡易的慣性制導裝置,命中精度也大大提高。

2010年,約旦也購買了WM-120型火箭炮,不過作為海灣國家,約旦比亞美尼亞出手大方得多,他們直接購買了具備完整的數字化營級指揮系統的型號。

亞美尼亞在2011年俄羅斯向亞塞拜然提供BM-30火箭炮後,隨即宣布將採購中國的AR-1A火箭炮,這種火箭炮的射程達到130公里。關於它的故事,我們後面會講到。

我軍從80年代開始就尋求新型火箭炮,並對繼83式和WM-80之後出現的幾款國產火箭炮進行過對比研究。

接下來就是今天已經很著名的「火箭炮方案競爭」,參加競爭的有四個方案:四川航天科技七院的WS-1、北方工業長春彈箭所提出仿改俄制BM-30火箭炮方案(後來的PHL-03)、航天科技一院則提出在仿改BM-30火箭炮基礎上加裝更高級的慣性制導元件的方案(後來的A-100),以及北方工業齊齊哈爾127廠的WM-80。

這其中,WM-80由於最為老舊,精度、火力密度等各方面都不能滿足新時代的要求,很快落選。航天科技七院的WS-1雖然射程高達100公里以上,然而精度比WM-80還差,在打靶試驗中甚至摧毀了遠離靶區的測量儀器,也沒能入圍。而航天科技的方案則是低估了將航天級別的慣性元件裝入300毫米火箭彈的難度,最後發現以當時的水平根本做不到,結果沒有高性能陀螺儀的A-100火箭炮精度和WS-1和WM-80沒啥區別,也自然沒有得到青睞。

2009年國慶閱兵式上出廠的PHL-03火箭炮是那場橫跨80-90年代的遠火大競爭中的勝利者

相比之下,蘇聯1983年開始研製的BM-30火箭炮由於採用簡單的加速度計作為慣性元件進行彈道修正,反而能以較低成本實現較好的命中精度,也適合當時我國的基礎技術水平。同時,當時國內仿製MAZ-543重型越野卡車的工作也接近成功,加上93年從俄羅斯引進BM-30火箭炮進行技術摸底,基本掃清了生產的主要障礙。2003年,在方案入選之後7年,我軍的第一種遠程火箭炮PHL-03定型,次年裝備部隊。不過,PHL-03並不是仿製BM-30火箭炮,兩者間並不能通用彈藥。

其他3種落選的方案也並沒有停止發展,而是演變成了把世界火箭炮市場攪和得天翻地覆的「中國火箭炮軍團」……

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出口型火箭炮龐大家族

在中國的外貿火箭炮家族中,宣傳上最熱鬧,改型也最多的,非航天科技七院的「衛士」系列莫屬。

至今,很多軍迷還對當年珠海航展上出現的WS-1B火箭炮射程180公里,WS-2火箭炮射程超過200公里的報道記憶猶新。這也是關於「火箭炮直接打到台灣」說法的最初源頭。

只不過,當時的WS火箭炮由於射擊精度實在不高,空有驚人的射程,並不具備真正良好的作戰效能,解放軍在90年代那次炸爛了靶場觀測設備的測試過後就沒有動過採購的念頭了。

想像力最豐富的WS系列火箭炮的一個型號,反潛火箭炮,問你怕不怕

WS火箭反潛作戰過程示意圖

早期的WS-1火箭炮在靶場測試中直接擊中靶場觀測設備,此後解放軍對於這種射程超遠的無控火箭就沒啥興趣了

不過,對於那些重視火箭炮射程超過精度的國家,WS系列的射程是個誘人的數據,陸續有幾個國家購買了WS系列火箭炮。

土耳其是WS系列火箭的第一個買家。他們在1996年購買了5門WS-1火箭炮,此後就開始了「山寨」,製造出了TR-300型火箭炮,而且號稱通過加裝慣性導航系統把精度提高到了50米……(原裝WS-1精度為射程的1/100,也就是說100公里射程時圓機率誤差CEP為1000米左右)。

出口土耳其並被仿製的是WS-1B火箭炮,改進型射程可以達到180公里

此後,又有泰國購買了WS-1B火箭炮,並根據許可證生產,稱為DTI-1式。

另一個傳統的中國軍火買主——蘇丹在2009年後購買了WS-2,此前他們購買了WS-1B。

早期的衛士2火箭炮,採用6聯裝,口徑從302毫米增加到406毫米

衛士2火箭炮發展到後來具備了慣性+衛星制導,精度射程都大有提高,發射車也改成了較為先進的8*8底盤,不過相應地,價格也飆升上去,很多國家就消費不起了

再後來,WS系列就變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航天科技集團展示了可以攻擊移動目標的、帶巡飛彈的,甚至能用來反艦、反潛的各種「衛士」火箭炮改型。

不誇張地說,航天科技七院和他們的WS系列,絕對是中國火箭炮家族中想像力最豐富的成員……

新的WS系列在市場上也已經小有斬獲,目前孟加拉、泰國都購買了WS-32火箭炮,它的射程為150公里,精度40米,而且可以採用各種商用卡車底盤,泰國還仿製了此型火箭炮,稱為DTI-1G型。此外,孟加拉據傳還訂購了WS-64反艦火箭彈,該彈採用雷達末端制導,射程高達280公里,是一種很前衛的武器。

為了迎合許多國家的需要,在WS-1口徑基礎上發展出來的WS-32就「親民」得多,可以裝在各種商用底盤上

出口泰國的WS-32火箭炮就選用了商用4軸卡車底盤,價格較為實惠

七院在WS系列身上體現了巨大的想像力,圖為WS-43巡飛彈火箭炮

衛士-64反艦火箭炮,射程高達270公里,使用末制導引導頭,命中精度10米以內

與七院的衛士系列相比,航天科技一院出品的A-100火箭在研製初期曾計劃做成一種高端的型號。可惜由於低估了高級的慣性導航系統與火箭彈整合的難度,反而變成了我國火箭炮系統家族中最為廉價的一個型號,相應地,其性能也比較差。連航天科技集團自己官方網頁上也聲明這種火箭炮屬於「簡控火箭炮」。

據航天科技集團自己提供的數據,A-100火箭的圓機率誤差為1/300射程。也就是說,在A-100-311型火箭彈最大射程120公里上,其圓機率誤差達到400米(70公里上CEP為230米,精度比PHL-03低得多),基本上就是「天女散花」了。同時,A-100火箭炮採用的是泰安8*8卡車,它的優勢在於便宜,但缺點同樣明顯,就是越野能力聊勝於無。最後,由於泰安底盤載重能力的限制,A-100隻能採用10管,火力也不如PHL-03及其出口型AR-2的12管。

這熟悉的場景,還記得「遠看炮塔嚇死人,近看5對負重輪」不?沒錯,這就是坦尚尼亞國慶閱兵式,圖為該國裝備的A-100火箭炮

巴基斯坦早年也裝備了A-100火箭炮,便宜倒是夠便宜了,但這精度……巴鐵表示遭不住

不過對於一些經濟比較拮据的國家來說,光是便宜就很有誘惑力了。我們熟悉的坦尚尼亞就購買了A-100型火箭炮,曾和59式改進型坦克一起展示。某種程度上,坦尚尼亞軍的建軍方略和他們購買的59改進型坦克一樣:「遠看炮塔嚇死人,近看五對負重輪」嘛。A-100開出來的時候也是讓人一驚,這不是「龍捲風」嗎?仔細一看,唉?不是高大上的MAZ-543底盤,而是比較便宜的泰安;再一看,不是12管,而是10管……

可A-100的故事並沒有結束,有心人會注意到「巴鐵」採購的也是「A-100」火箭炮。只不過,仔細看不同時期巴基斯坦軍隊的火箭炮就會發現,後期巴基斯坦的A-100火箭炮定向管上附件盒位置改在了靠近炮口處,而不是發射管中前部。

巴基斯坦A-100E火箭炮,雖然寫作A-100,實際已經是AR-1系列……「坑死西方記者」……

實際上,這表明巴基斯坦的後期裝備的這種A-100火箭炮,已經改用了中國PHL-03/AR-2火箭炮的火箭彈和發射器,只是為了降低成本,運載車仍用泰安5450C型,且保留10個發射管設計。這種火箭炮被叫做A-100E,但這種火箭炮的性能已經與A-100天差地別。只不過,其外形極具迷惑力,至今西方國家大多數資料仍稱巴基斯坦因為太窮只能買得起A-100,裝備不了性能好得多的AR-2——某種意義上,他們也沒說錯……

類似的火箭炮在出售給亞美尼亞的時候,就改名叫AR-1A了,這大概是為了彰顯其屬於「高大上」的AR系列火箭,才不是什麼便宜貨A-100呢……

不過航天科技一院當然不會在A-100這棵陰差陽錯成了國產最低檔遠程火箭炮的「歪脖樹」上弔死,他們的技術實力還是很雄厚的。近年來,A-100系列家族裡也出現了新成員,A-200火箭炮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這種火箭炮一夜之間「麻雀變鳳凰」,成了國內出口型火箭炮中「高端型號」的代表。

正如其型號名稱所暗示的,A-200火箭炮的射程達到了200公里,同時採用GPS+慣性制導提高命中精度,CEP可以控制在30-45米。而白俄羅斯購買的A-200系統被與明斯克車輛廠的新一代MZKT-7930型8*8越野卡車結合在一起,並按白俄羅斯要求研製了新的火控和指揮系統。這種火箭炮被稱為「波羅乃茲」,2015年開始在中國進行定型試驗,預計2016年裝備。

A-200火箭炮

白俄羅斯「波羅乃茲」火箭炮,採用A-200的火箭彈

此外,航天科技還進一步研製了射程更遠的A-300型,射程可達290公里,它的戰鬥部重量降低了一些,精度不變。

A-200和A-300型與其前身A-100,或者國內其他出口型火箭彈的重要區別在於採用了頭體分離設計。A-200的火箭助推器在把彈頭送到特定高度速度後就會脫落,其「第二級」帶有滑翔彈翼,因此能大幅度增加射程,而精度則依靠慣性導航+GPS衛星制導來保證。

而A-300型火箭更進一步,安裝了「第二級火箭發動機」,這讓它的滑翔距離進一步延長,實際上它的射程應該是可以超過300公里的。

應該說,A-300已經是遊走在國際軍備交易相關規定邊緣地帶的武器系統,它具備了「頭體分離」、「射程可能超過300公里」等「彈道飛彈」的定義要素。不過A-200和300成為高端產品後,其價格自然水漲船高。目前國際上也只有白俄羅斯購買了這種火箭炮,因為白俄羅斯可以通過使用自製的底盤來控制全系統成本,還算「消費」得起。

A-200火箭樣彈,明顯可以看到兩級結構(專門「送人上天」的單位思路果然比較精奇)

航天科技集團的火箭炮如此熱鬧,那個和它「相愛相殺」的同行航天科工如何呢?

航天科工集團在國內80年代的遠程火箭炮競爭中似乎缺席,他們真正進入外貿遠程火箭炮市場已經是近幾年的事情了。

2008年,航天科工集團首次在珠海航展上展示了SY400火箭炮,這種火箭炮一經展出就引起了相當的轟動。

原因無他,這玩意看起來太「高大上」了。「神鷹400」採用了垂直發射,口徑400毫米,射程200公里左右,CEP30米。該火箭還能和BP-12A地地彈道飛彈共架發射,後者射程可達280公里。

因為這種火箭炮採用垂直發射,並且外形看起來接近於美國「標準」飛彈,而美國「標準4」飛彈就是用退役的「標準2」飛彈改裝的艦地彈道飛彈,這引起了不少聯想。有人認為它或許是一種與航天科工八院「紅旗-16」飛彈競爭失敗的空空飛彈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地地飛彈。

SY-400、BP-12A和B-611M都是由科工九院研製的,其基本技術如出一轍

不過如果熟悉航天科工九院歷史上其他產品的話,就應該不會產生這種聯想了。9院研製了我國的第一種戰術地地飛彈東風-11,同時也是我國飛航式反艦飛彈的主要研製廠商,他們的產品還有鷹擊-8系列反艦飛彈和長劍-10系列巡航飛彈,這樣的一個企業應該不會貿然去發展地空飛彈的。

實際上SY-400更像是一個「微縮版」B-611彈道飛彈,採用慣性+GPS制導,射程相應縮小。而與之共架使用的BP-12A飛彈似乎也基本可以視為B611系列飛彈的改進型,由此也可看出這一系統是專門針對外貿市場的。

SY-400的發射車看起來非常高大上,其實價格可能還比PHL-03的外貿型AR-2便宜

不過,或許正是因為SY-400過於先進昂貴,推出市場至今尚未成功外銷。2014年珠海航展上,科工集團又推出了SY-300火箭炮,這種火箭炮著重強調廉價性,展會上出現的是採用萬山公司6*6自卸卡車為底盤,裝載6枚火箭彈的型號,其總成本甚至可能比此前最便宜的A-100火箭炮還要低廉。相比之下,它在沒有衛星制導的情況下,用純慣性制導在130公里射程上的圓機率誤差為250米,比A-100好很多。這樣一比較,SY-300或許在未來的國際市場上會有所斬獲。

SY300火箭炮系統,6聯裝,火箭彈本身結構也更簡單,價格可能比A-100還便宜,但精度卻要好一些,體現了航天科工在戰術火箭武器方面的深厚功力(畢竟是專業「送人上西天」的……)

除了上面這些,近年來我國122毫米火箭炮也有很多故事可講,不管是老樹發新芽的90B式火箭炮,還是異軍突起的兵工集團202所研製的SR-5火箭炮,還有神秘的我軍自用型第二代122毫米履帶式火箭炮……不過這些中口徑火箭炮是另一個故事,我們以後再講。

任由東西南北風 我自巋然不動

雖然上面提到的航天科工、航天科技、兵工集團所研製的各種火箭炮琳琅滿目,各自都有性能上的優長,但人民解放軍正式大批量列裝的,就只有參考蘇聯BM-30研製的PHL-03「沙塵暴」,而中國出口型火箭炮中名聲最響的,也是在PHL-03基礎上開發的AR-1/2/3系列火箭炮。

PHL-03在競爭中獲勝的理由我們上面已經講過了,在上世紀80-90年代初的技術條件下,300毫米遠程火箭炮要想在成本、精度、射程、威力幾個方面取得平衡,是很費一番功夫的,而就當時的技術條件而言,蘇聯BM-30在這方面已經很接近最優解。我國能用在300毫米遠火上的固體火箭技術、慣性制導技術,與當年蘇聯能夠運用的相比已有很大提高,在參考BM-30的基礎上研製新型火箭炮顯然會更加強大,且研製風險小,周期短,費用省。

雖然設計方案參考了BM-30火箭炮,但實際上PHL-03和BM-30並不能通用彈藥,兩者的區別還是較大的

有這些好處,基本參考BM-30的技術方案研製PHL-03自然也是當時對我國最合理的方案,在這一點上,兵工集團長春彈箭武器研究所是很腳踏實地的,可以說是「一切以儘快滿足部隊需求為宗旨」。

正是因為如此,PHL-03火箭炮2004年服役後,就開始大批量生產和裝備部隊。至今,大多數解放軍集團軍都有了一個軍屬火箭炮營裝備03式火箭炮,而擔負重點戰備任務的一些集團軍還成立了軍屬火箭炮旅,例如原南京軍區的第一集團軍和原廣州軍區第42集團軍,這兩個軍也是擔負攻台任務的重點部隊。

2015年,1、42、31三個擔負對台戰備任務的集團軍先後換裝「新型火箭炮」,然而從報道中提到的換裝部隊當時演訓的照片看,新型火箭炮與PHL-03火箭炮並沒有什麼外型上的變化。

這並不奇怪,回顧新聞,可以發現上述部隊是在2011年前後陸續裝備上03式火箭炮的,剛剛列裝4年的新型火箭炮就全部換裝,顯然不大可能。

從近年來的珠海航展來看,PHL-03型可用的300毫米新型火箭彈也已經湧現出不少。例如火龍140型、火龍150型等,其射程已經遠超出當初從俄羅斯引進BM-30時70公里的水平,通過使用慣性制導+衛星制導方式也具有很高的命中精度。

不過,熟悉我國軍工行業的讀者都知道,中國用於出口的武器大部分都和自用型沒什麼關係,甚至偶爾還發生過出口型武器比原定的自用型武器更實用,而被「出口轉內銷」的事情,例如我軍的主力96式坦克,就是從出口巴基斯坦的85IIAP坦克發展而來的。

當然,這一情況近年來隨著我軍技術裝備迅速的更新換代,已經逐漸消失,現在這方面中國已經和國際接軌,對外銷售的武器裝備技術水平不會超過自用型,偶爾有些裝備單項性能看似比自用型裝備還好,但整體上肯定不如自用型。

兵工集團出口型火箭炮系統作戰示意圖,在無人機的支援下,各種口徑的火箭炮可以實現合同作戰

在火箭炮方面自然也是如此,從去年8、9月份中央電視台公布的42集團軍300毫米遠火打靶的畫面,以及去年展示出口型AR-3的370毫米火箭炮打靶的畫面中可以明顯看出,我軍自用型的300毫米遠火採用了頭體分離技術,而且彈頭部分落下時拖著一個減速傘,而出口型的火龍280火箭則是整體一腦袋扎向地面的。當然,不頭體分離的火箭彈打靶看起來確實更加威武雄壯,事實上秘魯就在那次火炮日之後隨即宣布要購買AR-3火箭炮。但從技術上來說,頭體分離卻是大有好處。

筆者請教相關領域的專家,他們認為,新型火箭彈採用頭體分離技術可能是為了提高精度而採取的設計措施;同時,眾所周知,頭體分離技術有利於提高射程。

既然知道了我們自用型的300毫米遠程火箭彈是採用頭體分離技術的,那麼就可以推斷,現在提供出口的火龍140火箭彈,應該就是2013年公開新聞中提到的「射程超過原設計極限」(BM-30射程最遠的火箭彈射程為90公里)的那種「新型火箭彈」。原來的PHL-03系統在不進行改進的情況下,也可以「超水平發揮」來使用這種火箭彈。只不過,這可能對火箭炮的觀察通訊系統構成較大的壓力,實戰效率大概要下降一些。

那麼我國新型300毫米遠火彈藥性能如何?我們可以參考美國和瑞典聯合研製的GLSDB系統,這一系統將M270火箭炮發射的M26火箭彈和空軍的113公斤精確制導炸彈SDB結合在一起,利用滑翔增程。(M26火箭原來的載荷是156千克)

據稱,搭載SDB後,射程從35公里一舉提升到150公里,如果使用改進發射藥的M26A1火箭,射程可以提高到200公里。

但我軍自用型300毫米增程精確制導火箭的增程可能沒有美國的GLSDB那麼高。原因很簡單,和當年WS系列火箭射程雖遠但卻不受重視一樣——火箭炮需要打多遠是由集團軍級部隊C4ISR系統的能力決定的,單純提高火箭炮的射程意義不大。

當然,PHL-03的新型彈藥要繼續增加射程也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以後AR-3型火箭炮如果作為PHL-03B裝備部隊,它的370毫米火箭可能具有300公里以上的射程,完全可以取代討論已久的「戰術飛彈重回陸軍集團軍」。

AR-3的370毫米火箭彈其實已經可以和DF-11「搶生意」了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解放軍部隊可能會首先以全面配發新型300毫米制導火箭彈為提高火箭炮部隊打擊能力的手段。同時,現役PHL-03也將不引人注目地升級為PHL-03A,升級內容可能主要是指揮車和通訊系統方面,而發射車外形就不會有變化了,改進後的火箭炮系統的前方觀察組可以在更遠的距離上、更便捷地實現對多個目標的精確定位,並將目標方位信息實時傳回指揮車,轉化為火控數據,引導火箭彈實施攻擊。

與此類似,2015年9月3日通過天安門廣場的PLZ-05A式自行火炮炮車外形上也和PLZ-05自行火炮相比沒有什麼變化,但作戰效能卻很可能大有提高。

從戰術使用角度來講,PHL-03A的射程提高到150公里的主要意義就在於,我們終於真的裝備上可以跨過台灣海峽,直接支援登陸作戰行動的火箭炮了!這個流傳了多年的傳說,終於進入真實。

在擁有射程150公里以上的火箭炮之前,其實對台戰備集團軍的火箭炮旅是有一點尷尬的,雖然PHL-03火箭炮的射程在國際上絕對不算近,但要支援預定中的登陸場:一般認為是新竹附近,卻恰好不夠。

隨手一搜,到處都是談解放軍用自己從未採購的WS-2火箭炮「覆蓋台灣」的網頁……面對這些,對岸「國防部」還是可以自信滿滿來一句「盡在掌握」滴……不要慌,只是技術性調整

對岸曾經擔心解放軍會把火箭炮部署在船上。我軍也確實在退役的護衛艦上試驗過帶有自動穩定裝置的PHL-03火箭炮,但效果卻不理想,無法達到在岸上發射時的命中精度。把發射車系留在甲板上發射效果只會更差。

而有了遠程火箭炮,火箭炮旅就可以對灘頭附近的戰術目標進行「拔點」式摧毀。

從與新型火箭彈類似的A-200或者美國GLSDB來看,如果減輕戰鬥部重量,300毫米火箭炮採用頭體分離技術後射程要增加到200公里也不難,那就可以從平潭島陣地發射覆蓋到台北了,這樣整個戰役期間可能都不需要將火箭炮運上台灣島。以我軍此前使用PHL-03打擊100公里以上目標的演訓來看,改進後的PHL-03A對200公里內的目標進行打擊不會有什麼問題。

另一方面來說,如果這次少量裝備部隊的是AR-3火箭炮,那有一種可能就是用少量的AR-3發射370毫米火箭彈來「客串」短程戰術飛彈的角色,這種自用型火箭炮武器的射程達到了300公里以上,那已經比最初的東風-11飛彈不遑多讓了,完全可以作為陸軍戰術飛彈來使用。與彈道飛彈相比,由於AR-3火箭炮車載彈量多,利用「單車對多目標作戰」能力的話,在執行支援陸軍部隊作戰這個任務層面上,它甚至可能比彈道飛彈效率更高。

現在「海峽西岸」真的列裝射程150-200公里的火箭彈了,而且首批列裝的就是台灣對面的三個軍……Now you can panic……

不過,談到這裡,就有一個問題讓人疑惑了。

從WS-2火箭彈具備200公里射程開始,到如今我軍裝備PHL-03A火箭炮,中間有近20年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我國多種採用衛星和慣性制導,射程驚人的火箭炮陸續推向國際市場,但我軍卻從未採購。除了已經大量列裝PHL-03,不再採購性能不如它的火箭炮之外,還有什麼考慮呢?

真正的原因在天上

現在,網民們經常熱烈討論「北斗」衛星的巨大意義,但迄今為止,「北斗」信號覆蓋全球尚未實現,雖然已經很近了。

但對於90年代和21世紀初的解放軍來說,天上沒有自己的導航衛星確實是無法迴避的事實——而且上一代「北斗」確實也無法用來為武器制導。

有心的讀者可以注意一下2012年前珠海航展上展示的各種衛星制導炸彈和飛彈的標註,都寫了採用GPS制導或者GNSS制導,同時還有純慣性制導時的CEP數值。

正準備發射升空的GPS block II衛星

大家都知道GPS分民碼和軍碼兩套信號,民碼的精度較低,容易被干擾,而軍碼有一定抗干擾能力,精度較高,且經過加密。

但其實早期的GPS是沒有軍民之分的,完全不向民用領域開放。真正促使美國人開放GPS民碼的,是1983年的大韓航空007班機誤入蘇聯領空被擊落事件。當時的調查結果認為是飛機上的慣性導航系統出現了故障導致飛機嚴重偏航。時任美國總統里根下令軍方開放GPS系統為民用領域服務。這就促成了我們今天廣泛使用的第二代GPS衛星的誕生。

從此就出現了GPS軍碼和民碼的區別,民碼GPS的誤差在20-40米(2000年後),這是無法滿足武器導航需要的。

當然,也有一些增強GPS民碼精度的方法,如廣域GPS增強、差分GPS、相對GPS等,但其效果在武器制導領域也不算理想。

差分GPS地面站,可以提高周圍與之連通的GPS民碼接收機的精度,但如你所見,用在武器制導方面就比較麻煩了

因此,出現了慣性+GPS定位修正的制導方式,即以傳統的慣性導航為主,利用GPS修正積累誤差的制導方式。

微機電陀螺儀的出現和普及,大大降低了慣性元件的成本,其精度可以滿足在短程武器上使用的需要,這為廉價精確制飛彈藥走上戰場掃清了道路。利用微機電陀螺儀或光纖陀螺儀實現慣性導航,再加上GPS定位來校正積累誤差,就可以製造出相當精確而又廉價的衛星+慣性制導火箭炮彈了。

中國在21世紀頭十年中,曾經為了戰備需要,購買過幾百枚採用GPS和GNSS制導的「雷石6」衛星制導滑翔炸彈。但在當時的環境下,俄羅斯的GNSS的信號因為衛星數量不足,時有時無,且精度也大受影響;而預定戰場的GPS信號隨時可能被美國關閉或者大幅度降低精度,難以保證這種射程相當遠的滑翔制導炸彈的作戰需要,因此我軍並沒有後續大量採購此型武器。時至今日,我軍航空兵部隊執行對地攻擊使用的精確制導武器仍以雷射、紅外、電視制導為主。

我軍21世紀初期採購過一小批「雷石6」衛星制導滑翔炸彈,用來進行試驗,主要構想似乎是用殲-7、殲-8等老式戰機在台軍防空系統射程外發起攻擊,然而由於精度方面無法保證,這種炸彈當時的作戰效能顯然不穩定

當然,反過來說,從我空軍當今承擔的主要任務來看,攻擊精確度的重要性也確實高於使用「比較精確」的衛星制導炸彈帶來的廉價性,所以至少在我們自己的北斗全球組網(在預定戰區隨時有高精度的信號)之前,我空軍裝備的衛星制導武器仍要受到很大限制。

對於火箭炮和戰術飛彈來說,很難要求前線部隊提供雷射照射、目標指示的配合。所以我軍目前大量列裝的地地飛彈仍以單純的高精度慣性制導為主,因為我國是世界上極少數掌握了高精度機電、光纖和雷射陀螺儀製造技術的國家,所以我們的飛彈精度並不低。況且,有些特殊用途的飛彈和火箭彈還可以安裝末端尋的裝置來保證精度,例如東風系列多種精確打擊飛彈都裝有合成孔徑雷達。

但對於需要大量消耗的火箭彈來說,高精度陀螺儀就太貴了。了解相關情況的人士透露,目前國內做得最便宜的一次性使用的雷射陀螺儀成本也在數萬元人民幣,而且這個成本下做出來的陀螺儀很難耐衝擊,也無法用在火箭彈上,而比它性能稍好一點的雷射陀螺儀,價格就已經成倍上升了。

蘇-30MKK機腹下掛載KAB-1500電視制導炸彈起飛,近年來我空軍實際裝備的精確制飛彈藥仍以雷射或電視制導為主

當然,考慮到目前的300毫米遠程精確制導火箭炮價格,據稱是一發火箭相當於一輛寶馬7系豪華轎車在天上飛(100-300萬人民幣之間,具體是多少您自己猜),我國自用型火箭炮直接採用價值昂貴的雷射陀螺儀,保證射程在150-300公里時的精度也不是沒有可能,只不過這種可能性相當小就是了——這麼貴的陀螺儀,用在飛彈上不更好嗎?

所以,我軍的PHL-03火箭炮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以「射程幾十公里」的火箭彈為主用彈藥,射程更遠的火箭彈只有少量裝備。

不過,在國際軍火貿易市場上,追求「獨立自主大國地位」的國家幾乎沒有——少有的幾個也不跟中國買東西,只要和大國保持足夠親密的關係,就可以使用他們的衛星制導了嘛,所以對於解放軍來說很嚴重的這個問題在國際買家那裡並不算是大問題。因此近幾年來我們的外銷火箭彈都採用了GPS+GNSS+北斗多種模式自由選擇的技術,美國、俄羅斯、中國三家裡面,用戶隨便跟哪一個關係好,未來都能獲得較為可靠的衛星引導,這還不夠嗎?誰要是覺得不夠,可以自己去射衛星搞獨立的導航系統……

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全球組網後,廉價的精確制導武器終於可以正式實用

隨著美國第三代GPS衛星升空,利用民碼GPS來進行武器制導的好日子可能快要結束了,因為這一代的衛星採取了軍碼和民碼完全分開的方式,當美國發現GPS民碼信號被利用來進行武器導航,可以將其關閉。同時,軍碼則更加可靠,耐干擾。這也是俄羅斯最近急急忙忙補射GNSS衛星,中國也決心儘快實現北斗全球組網的重要原因。

對於解放軍而言,隨著北斗全球組網,意味著終於可以開始大量採購和裝備可靠的衛星制導武器,大大降低精確打擊的成本。對於中國武器的用戶而言自然也是一樣。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精確制導火箭彈從2014年以來真正開始在國際市場上大舉攻城掠寨的重要原因,也是我軍終於正式列裝射程超過100公里的遠程火箭彈的主要原因。有了自己掌握的衛星導航,哪怕它的覆蓋範圍暫時還有限,我們的腰杆子啊,就硬氣多了。

了解了中國火箭炮2014年以後大發展的幕後真相,我們再來說說下一個問題。

中國遠程火箭炮外銷的主要困難何在?

說起來,中國製造的武器總是以「價格便宜量又足」為招牌,但在火箭炮這個問題上,我們的產品卻精確詮釋了「一分價錢一分貨」——PHL-03的外貿型AR-2的價格已經超過了俄制原版「龍捲風」火箭炮。

回顧一下中國的火箭炮外銷戰績,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國家買得起我們的火箭彈,卻買不起我們的運載車……

這其實是個老問題了,蘇聯二戰時期就遇到了「喀秋莎」火箭炮產量唯一限制是美援卡車到貨數量的問題。即使現代火箭炮結構、材料和二戰時代的火箭炮有了天差地別,但一車火箭彈仍然遠趕不上萬山2400發射車的價格(還記得我說一發火箭彈的價格是一輛寶馬7不?一車12發……)。

以色列出售給越南的EXTRA火箭最大的優點是……超級便宜!

隨便往60年代的蘇聯卡車上一扔,拉著就跑了,多方便……雖然火力密度啥的就不提了,沒有精確制導就成了「辣雞」

台灣的雷霆-2000火箭炮就因為長期無法搞到合適的底盤,服役拖延了十多年

就和當年的二炮部隊選擇多買東風-15飛彈的理由一樣,現在很多國家雖然眼饞中國的PHL-03,但最終不得不選擇那些不需要WS2400發射車的型號。

也正是因為這個無奈的原因,兵工集團在推出AR-2火箭炮(PHL-03外銷型)的同時,又推出了採用6輪自卸卡車底盤,裝載8枚300毫米火箭彈的AR-1火箭炮。航天科技、科工也陸續推出各種各樣的「輕量型」火箭炮方案供用戶選擇。

連輕型無人機我們都能給裝個飛彈,以色列人的雕蟲小技,學起來還不是分分鐘的事?

不過,這一切都不如以色列最近賣給越南的「EXTRA」火箭炮來的徹底,它乾脆推出了雙聯裝和四聯裝,用三腳架直接杵在地上發射的方式——隨便你用什麼車運都無所謂,哪怕60年代的老嘎斯……

這其實有點像當年蘇聯推出的「單打一」的122毫米火箭炮,越南人很喜歡這玩意。

其實這也合理,反正越南人買不起以色列的LAR-160火箭炮系統,就乾脆買幾發制導火箭彈,自我陶醉拿著玩意當飛彈玩玩好了。

這種火箭彈採用GPS制導,雖然美國大概不會掐了越南人的GPS信號,但也不會好心到給越南人美國自用型的軍碼GPS接收機,因此它的抗干擾性能基本就是擺設。

如果沒有了GPS修正,單純靠慣性制導的EXTRA火箭在150公里上的散布恐怕會比中國精度最差的A-100型還要糟糕。而它又不能像一般的火箭炮一樣依靠大量傾瀉彈藥覆蓋目標的方式來實現殺傷目標的目的,一發兩發精度嚴重不足的火箭炮那和巴勒斯坦人的「卡桑」火箭就真的沒區別了。

但對於越南來說,以色列的「高科技裝備」卻恰似雪中送炭,全世界恐怕都劃拉不到比這更便宜的「高科技武器」了。

所以說,以色列人的生意經確是值得中國好好學習,相信,今年年底的珠海航展上,我們應該會看到更多創意十足的新火箭炮。

席亞洲

獨立軍事評論員,IT業觀察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