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在央視《軍營大拜年》走進空軍基地的節目當中,出現了一款國產的新型戰機。這架戰機雙座、雙前輪、切尖的雙垂尾,還有無空速管的雷達罩等等,這些特徵和目前空軍裝備的殲-11、蘇-30戰機存在著明顯的區別。據了解,這架戰機就是解放軍最新列裝的殲-16重型殲擊機。對於這型戰機,國內的媒體廣泛關注的點是其壓制周邊國家同類戰機的性能, 美國F22不再無敵亮相的背後,同樣凸顯的是沈飛對蘇-27/殲-11這一重型戰鬥機平台的全面掌握,在改進設計上的應用自如。
殲-16的無空速管的雷達罩、雙座、雙前輪、切尖的雙垂尾等細節特點,是將其與蘇-27/殲-11、蘇-30區分開的特徵
2009年國慶閱兵上,蘇-27完全國產化的殲-11正式亮相,此後沈飛不斷推出基於這個平台的改型,從殲-11A到殲-11B以及雙座型的殲-11BS,再到殲-15「飛鯊」艦載機隨遼寧艦的入役,以及去年開始逐漸曝光的深度化改型殲-16,同期還有著殲-15和殲-16的電子戰型的亮相。沈飛這樣高效的對「蘇-27」的挖掘,比肩原廠蘇霍伊,加之這些機型的快速入役,使得成為俄羅斯外最大的「蘇-27」家族裝備國。
殲-16這樣的雙座殲擊轟炸機目前是各國空軍的新龐,例如俄羅斯目前最暢銷的作戰飛機不是蘇-27系列,而是蘇-30,而韓國、新加坡、沙特大量採購的也是F-15E的改進型,這是因為隨著著現代新型作戰飛機的價格日益增加,各國空軍都希望裝備的作戰飛機能夠具備對空、對地、反艦等多種作戰能力,以便能夠以較小規模執行更多的作戰任務,降低國防預算的壓力。
殲-16定位是殲擊轟炸機,更突出多用途,更強調攻防兼備
三代機在性能不斷提升發展的過程中,也有著身價的劇增,即便是空軍強國在採購商也都是要精打細算的,也因此對其有了能身兼數職多用途的要求,即可以制空、也可以對地攻擊、還可以對海反艦打擊。而藉由這種多用途的屬性,就可以通過小規模的改進來突出強化某方面的性能。所以有著殲-11A到殲-11B,再到殲-11B的升級改進,這是相對幅度不大的改進,而相對而言殲-16較之殲-11就是大幅改進,特別是在戰場的定位上也有了差異,也就要有全新的編號。
沈飛的殲-16在升級改進上就是繼承了蘇-27平台載彈量大、作戰半徑遠、機動性好的特點,但較於殲-11的空優戰機的定位,殲-16定位是殲擊轟炸機,更突出多用途,更強調攻防兼備,是在保有可觀的空戰能力下,強化了對地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而這種深度的改進,基本前提就是是沈飛早已對蘇-27這一90年代引進的機型的全面掌握和消化吸收,以及在戰機配套的子系統上我國的進步,比如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全天候導航/瞄準吊艙等電子系統,以及遠程精確制飛彈藥。
近年來,我國在遠程精確制飛彈藥領域的進步,也是殲-16性能提升的前提之一
所以殲-16在機載設備、武器等方面比要從俄羅斯進口的現役蘇-30MKK有著較大的提高,其綜合作戰能力顯然要遠優於後者,我國空軍第一批蘇-30MKK在2000年服役,至今已經快15年,三代的壽命基本在30年左右,再過一段時間可能就會進入故障高發期,所以需要殲-16這樣的飛機作為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