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報 2016-02-24 07:18
鹽亭石牛廟鄉文通社區曾為梁穎組織捐款
鹽亭石牛廟鄉文通社區登記的捐款明細
去年12月,鹽亭13歲單親家庭女孩梁穎,因患癌症晚期且家庭貧困,引起廣大愛心人士關注,並響應呼籲紛紛捐款,僅有賬目可查的捐款達到11萬餘元。梁穎的父親、爺爺在接受善款時曾承諾,治病結束後,剩餘的錢將捐給需要的人。
今年1月14日,梁穎病重不治去世。有細心的愛心人士發現,當初的捐款並沒有用完,於是聯繫梁穎的家長,但被告知不願意退錢。隨後,當地社區也介入做工作,同樣被告知「沒錢了,不退」。於是,一場捐款後的退款風波在鹽亭發酵,並引發討論……
女孩重病獲捐11萬家屬承諾退還用不完的錢
梁穎13歲,是鹽亭縣石牛廟鄉燈塔村8社人,從小父母離異,父親梁發永長期在外打工,她跟著爺爺和奶奶生活,家境困難。去年12月的一天,梁穎的腿部和胸部疼痛難忍,後確診為惡性腫瘤。12月20日,梁穎在鹽亭縣腫瘤醫院接受治療……梁穎患重病且面臨無錢醫治的消息傳出後,引起了當地各界愛心人士的幫助,大家紛紛捐款。
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到,據統計,去年12月26日當天,梁穎收到了愛心捐款11萬餘元,同時,還有不少人通過銀行卡號、微信等直接轉賬。梁穎的父親、爺爺向送去捐款的愛心人士承諾:如果梁穎治療效果不佳,他們將捐出餘下的愛心資金,給其他需要救助的患者。梁發永父子做出的這份承諾,記者隨後從鹽亭某協會的愛心人士、文通社區的工作人員、醫院醫護人員,以及鹽亭當地網站的工作人員處均得到證實。昨日,梁發永本人也承認自己當時做過這個承諾。
女孩不幸去世
愛心人士希望退款被拒
1月14日,梁穎醫治無效去世。有愛心人士獲知,梁穎的愛心捐款可能還剩下幾萬元,於是,希望梁穎的父親、爺爺,能履行當初的承諾,將剩餘的錢捐出。昨日,鹽亭愛心人士蒲先生介紹,春節前,他曾打電話和梁穎的爺爺梁仕孝溝通,電話中,梁仕孝表示,願意捐給鹽亭腫瘤醫院5000元,所在的文通社區5000元,某協會15000元。「當時約定了次日他到鹽亭縣城轉賬,結果他沒來,再次電話溝通時,他稱錢已經用完。」蒲先生說。
記者現場調查
醫院用了近2萬元
那麼,梁穎的家人到底收到了多少捐款?治病又花費了多少呢?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來到鹽亭縣石牛廟鄉梁發永的家,這是兩間老舊的土坯房。隨後,記者來到石牛廟鄉場鎮,經人介紹,梁發永在鎮上修了一套住房。記者看到,該套住房是兩層樓高的房屋。梁發永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他已到江蘇打工。鎮上的房屋是2008年修建,花了30多萬元。
昨日,石牛廟鄉文通社區婦女主任梁海燕給記者提供了一份捐款明細單,上面明確記載了各單位、協會等的捐款數額,記者統計後,僅這部分有賬目可查的捐款就有117909.26元。隨後,記者在鹽亭縣腫瘤醫院查詢得知,梁穎2015年12月20日入院,2016年1月14日死亡出院,共用醫療費17759.31元。
社區介入
梁家人曾表示退4萬,但隨後稱沒錢
文通社區黨支部書記範映有表示,關於梁家父子承諾退還剩餘愛心款又未果一事,社區也曾出面溝通。範映有稱,他曾和梁仕孝核算過剩下的愛心款,至少還剩四五萬元。「我們溝通了很久,他同意退4萬元出來」但是,第二天,範映有再和梁仕孝聯繫時,對方卻表示愛心款已經用完了。
範映有的說法,得到了文通社區婦女主任梁海燕的證實。她介紹,當時自己曾和梁發永通了電話,對方先表示不知剩多少錢,等事情處理完後再說,但後面多次電話聯繫,梁發永均表示錢已經用完。「我們希望梁家退4萬元,是要捐給鎮上一名患尿毒症的5歲孩子使用,這也是讓愛心繼續傳遞。」範映有說。
家長回應
剩下2萬多,辦後事花了1萬多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電話聯繫上樑發永,他說,「捐款一共只有11萬餘元,孩子治療等費用共花了88000多元,剩下兩萬多元。我準備直接將孩子火化後扔進江里,但親戚說還是要辦一個喪事,於是花了10000多元。後來,又通過父親給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捐了6000元,已經所剩無幾。」梁發永說,88000多元醫療費用,是在醫院用了20000多元,給梁穎買了人體白蛋白,這是非常昂貴的藥,一共花了幾萬元。
昨日,記者從鹽亭縣腫瘤醫院獲悉,人體白蛋白每瓶在500元左右。病人最多每天只能輸一瓶,而且一般是在最後病重的幾天裡輸。有網友算賬,就算人體白蛋白600元一瓶,梁穎住院25天,每天一瓶,也只要15000元。加上鹽亭醫院的費用,總共才30000多元。
對於不願意履行承諾退還愛心款一事,梁發永顯得很氣憤,他表示,有人說捐款有15萬元,剩了9萬元,他根本不知道15萬元在哪裡?「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沒有錢就是沒有錢,我拿著這些錢也發不了財。社區喊我退錢,某協會喊我退錢,但是現在真的沒有了。」梁發永顯得愈發氣憤, 「說句不好聽的,這些錢捐給了我們,我們想怎麼支配就怎麼支配,想捐給哪個就捐給哪個?如果他們(覺得)處理不好,可以通過法律來解決。」
專家支招
愛心通過慈善組織可解決尷尬
昨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表示,現在大多數的愛心都很直接,即愛心人士直接將錢給到受捐者手中,其實心都是好的,但是,愛心款一旦上了規模,尷尬就出現了,就像鹽亭的愛心款退款風波一樣。而如果有更大規模捐款,比如上百萬,甚至可能反而影響到受捐人的人身安全。
「愛心款直接交給受捐人,到底這筆款使用了多少?如何使用的?到最後沒有一個明確的細節,只有受捐人知道,愛心人士無從查證。即使查到還有剩餘愛心款,但這筆錢在受捐人手上,愛心人士也沒有辦法,尷尬就出現了。」王振耀說。
王振耀表示,解決這個尷尬,可以在募捐到錢後,找一個政府慈善機構或者有資質的慈善組織,來統一管理這筆錢,比如每週打錢到醫院等,這樣一來,善款的使用明細就有了。如果用不完善款,錢還在組織手上,也清楚明了剩餘好多,這樣就可以商量來處理這筆錢。
對於宜賓教師獲捐後離世募集者遭遇的為難,王振耀建議,將錢交給政府慈善組織或者有資質的慈善組織,邀請獲捐人、媒體、律師等多方,共同來商量這筆費用的處理,如果老師家有困難,根據困難程度,可以決定捐一定金額給老師家人。再商量剩下的錢如何來體現價值。(成都商報記者湯小均攝影報導)
評論
加強誠信建設功夫在詩外
□成都商報評論員朱達志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先生,一向說話算數,信譽度非常高,贏得了不少真心朋友。有一年,季布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然而他昔日的那些朋友不僅沒被重金所惑,反倒冒著被誅滅九族的危險去保護他,最終使他免遭禍殃。
古今中外有不少這樣的小故事,曉諭民眾要以誠信為本,倘若失信於人,結果必然是得不償失。這些故事或箴言,當然大多是基於功利方面的勸誡,但誠實守信這樣的行為,卻在千百年來的人類社會中確確實實被廣受推崇,並成為傳統道德文化里最具正能量的價值之一。
鹽亭那位叫梁穎的患癌女孩不幸撒手而去,留下一筆來不及「消費」的愛心捐款。其爺爺當初的承諾言猶在耳,無奈他轉眼之間卻食言而肥,拒絕將餘下的捐款轉贈給更需要的人。考慮到梁穎父親和爺爺奶奶既往的艱難和今後的困苦,更考慮到他們剛剛失去親人的悲傷與痛楚,我們不便對他們給予過多的責難,但此事仍然提醒我們進一步強化公民意識教育和加大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必要和緊迫。尤其是後者,對類似愛心捐款的使用,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學、高效、低成本的運作與監督機制。
更重要的是,這些年來,雖然農村普遍建立起了新農合製度,但是像致命癌症之類大病重病,如果不幸罹難在了那些尚未脫貧或完全脫貧的農家身上,仍然會成為一個不解的難題。如何健全新農合製度,如何建立或健全面向農村居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險制度,尚需政府和全社會殫精竭慮。當然,農村的幫扶脫貧工作,也是須臾不可鬆懈。
誠信是人的一種基本道德和社會公德,而道德不是法律,不具有可訴性和強制性。對誠信價值的維護,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我們做好與之相關的各項工作,「功夫在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