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人自述:我們與澳洲華裔的複雜關係。。。

@ 2016-02-24

本文是由澳洲人站在澳洲人的視角來看待澳洲人與澳洲華裔間那些微妙的關係!

越來越多的華人選擇生活在澳洲。代購、留學、移民等關鍵詞頻頻出現在華人、當地人的媒體上。可以說華人的影響遍布澳洲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不是所有的澳洲人都喜歡中國人帶來的改變,甚至很多澳洲人「害怕」中國人……

Edwin Chew是一名出生在澳洲的馬來西亞華裔,在她的童年裡,有色人種常常受到歧視。當她在坎培拉的一家中學學習漢語的時候,甚至有學生家長過來跟她說:「回中國去!」即使她並非中國人。

為了不讓自己顯得太「扎眼」,她會故意表現得「不像亞洲人」。甚至曾經跟父母提過,「要改掉自己的姓氏。」

自童年起便因膚色飽受奚落的Chew,終於在雪梨大學找到對自己身份的肯定。在雪梨大學裡,有各種各樣的亞洲人:韓國人、印度人、東南亞人,當然還有中國人。在其他亞洲人的影響下,她終於認識到自己的膚色並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出自歧視有色人種的人。

2013年,她和其他亞洲人一起成立了「亞洲-澳洲聯盟」,為在澳洲生活的亞洲人發聲。

澳洲人vs華裔:錯綜複雜的關係

「澳洲社會無疑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但並不等同於一個包容性強的社會。」 Chew說。

根據2014澳洲人口數據分析,660萬出生在海外的澳洲人裡,有8%是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至於在澳洲留學的中國人多達15萬,還不算一代、二代、甚至三代華裔移民,還有台灣人、馬來西亞華裔、新加坡華裔等等。2011年,漢語首次超過印度語,成為澳洲的第二大語言(第一為英語)。所以漢語也自然而然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有些學校甚至把漢語列為必修。

從表面上看來,澳洲各大城市的人都和華人相處融洽。自從2009和2010年間越來越多的印度人來墨爾本留學後,針對華人的種族歧視便減少了。

2015年,針對澳洲移民的一份調查發現,針對移民的歧視大大從2014年的18%減少至2015年的14.5%。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人在澳洲大受歡迎。實際上,同樣的調查指出,25%生活在澳洲的中國移民在工作中、公交上、運動會上、大街上、社區集會上、學校、甚至購物的時候都曾遭受到歧視。

其實澳洲社會歧視亞裔、歧視華人的歷史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50年代的「維州淘金潮」,以及19世紀60年代在新州Lambing Flats發生的著名的「種族歧視暴亂事件」。期間數以百計的中國礦工受重傷,由此開啟了澳洲史上著名的「白色政策」:長達60年的時間一直禁止亞洲移民。

註:白澳政策(英語:White Australia Policy)是澳大利亞聯邦反亞洲移民的種族主義政策的通稱。1901年,白澳政策正式確立為基本國策,只許白人移民流入。在此政策下,部分華人忍受不了欺壓,被迫離開澳大利亞。1972年,澳大利亞工黨政府取消了白澳政策。

雖然今天的華人不像生活在澳洲的穆斯林那樣被妖魔化,但也時不時有關於華人受到歧視的消息傳出。

澳洲常常吹噓自己擁有西方最大的亞洲人口比例,但是它的包容度遠遠比不上加拿大和美國。亞洲人,準確來說,是華裔,在政府機構、司法部門或很多商業領域裡都缺乏代表。

竹子天花板

像Chew這樣的說客認為,當代澳洲社會需要在方方面面增加華裔代表。「種族歧視無處不在。用一個流行詞來概括,就是』竹子天花板』。」她說。(Ps:「竹子天花板」即華裔在海外社會的升職障礙。)

「你在四大銀行和像Telstra這樣的大集團裡常常見到亞洲人,但他們都只是中層人員。領導決策者都到哪裡去了?」

前工黨外交部長、新州州長,現任雪梨科技大學澳中關係機構領導Bob Carr認為,華人和其他亞裔要好好融入澳洲社會還任重道遠。

但是,這麼多年來,澳洲的確在進步。很多大企業大集團都在逐漸增加印度人、華人員工的比例。

澳洲式多文化主義

學者Andrew Jakubowicz認為,1990年後很多澳洲人便開始接受華裔移民,因為這些移民帶來了經濟增長。當澳洲從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中恢復過來後,大部分澳洲人都深信亞洲人「佔領」了他們的工作、土地甚至文化。

當時領導「一個國家」的政客Pauline Hanson說:「他們(亞洲人)有他們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他們並不會融入我們的社區。當然,我會被貼上「種族主義者」的標籤,但如果我有權利邀請一個人到我家,我就有權利過問每一個到我國家的人。」她的話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還有學者質疑偏愛亞裔的移民政策是否正確。

有為和無為

Helen Sham-Ho是澳洲史上第一位當選的華裔議員,把Hanson的時代稱為「政治和文化分裂的時代」。她辭掉在工黨的職位,因為工黨對於種族歧視視而不見。她說:「反亞裔的情緒無處不在,但它並不明顯,就好像藏在地毯之下。我之所以辭職,是因為自從Hanson說出種族歧視的話之後,我的同事看我的目光開始有點異樣。」

儘管前總理Tony Abbott早期和中國政府有矛盾,但Bob Carr認為現在的中澳關係是「正常化」。自從1973年Gough Whitlam訪華後,澳洲便開始逐步和中國建立友好關係。既和中國做朋友,也不得罪美國大佬和日本小弟,澳洲政府確實花了不少心機。

越來越包容

現在的歐洲裔澳洲人對其他族裔的澳洲人越來越包容,他們願意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國家。Bob Carr說:「10年來,中國一直是我們最主要的移民來源。」但是現實永遠不是天堂。

智慧型手機時代,人人都是記者,人們對發生在澳洲各地的歧視事件有了新的看法。其中一起歧視事件被廣泛轉載。2015年7月,一名55歲的女子Karen Bailey在雪梨到新州Central Coast的火車上襲擊一名亞裔女子。她馬上被逮捕了,也就僅僅在法庭上道了歉。而最近,一個土著青年也在火車上襲擊了一名華裔男子。

所謂「實現種族平等」,只是「沒圖沒真相」

著名作家、新聞記者Benjamin Law是香港移民的後代,對於這種歧視已經「習慣」了。「有了智慧型手機的今天,幾乎所有歧視事件都會被及時曝光,所以對我們這些亞裔來說是件好事。」他說,「在澳洲,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推行男女平等了,但性別主義到現在還存在著。而澳洲社會也表明土著和白人享有同樣的投票權,但不代表土著就從此沒遭受過歧視。

所以很多時候,澳洲社會中的反華情緒並不是人們會直接談論的事情,它更多在很多細微的地方。」看看今天報紙上幾乎總有「華人買房拆房」,「華人買奶粉」之類的報道,雖說沒有正面歧視華人,但華人就是能讀出「嘲笑」的意味。

又愛又恨

每當有華人購買礦產或農業公司,就會引起一番討論。華人甚至被當成抬高雪梨和墨爾本房價的罪魁禍首。

另一方面,大部分澳洲人都意識到,澳洲的經濟離不開中國人。50-60年前華人被看作是「共產主義者」,今天在澳洲的中國人被批成「貪得無厭的人」。澳洲的四大經濟產業——礦產、教育、旅遊業、農業,無一不依賴中國。所以澳洲人對中國人的感情,可謂「又愛又恨」。

敏感話題

2012年,坎培拉政府把電信巨頭「華為」拒之門外,惹怒了北京。Abbott政府讓步,和中國簽定「自由貿易條約」。這個條約在澳洲上下都大受歡迎,不過也引發了一番關於「廉價中國勞動力拉低澳人薪水」的討論。

說到底還是房產問題

現在把中國人推向風口浪尖的,說到底還是房產的問題。在雪梨經營一家小型房產中介公司的第三代香港移民George Wing Kee說:「有好幾次我都專門去房產拍賣現場觀看,發現中國人都站在最前排。賣家很歡迎中國人,因為他們出手大方。你看看現在奢侈品在中國多受歡迎就知道了。」

民族主義者怎麼看?

澳洲的民族主義者認為,中國人對澳洲兩大城市雪梨和墨爾本的雙位數增長的房價負主要責任。民族主義者Nick Folkes為了抵制中國人在澳洲買房子,時不時就會在雪梨房產交易會上搗亂。

但經濟學者則認為,中國人的到來極大促進了這兩大城市的經濟。Simon Henry經營一個連接中國買家和澳洲房產的網站,他說:「以前,我們的房子一直賣不完,開發商一直不夠資金去建房子。而現在,中國買家讓開發商有足夠的資金把房子建好。」

但是中國買家在澳洲並不一帆風順。最著名的一個案例是2015年的時候,中國億萬富豪許家印則被迫賣出一處價值390萬澳元的房產。此外還有多達100起類似的事件。

總結

其實大多數的澳人都能接受澳洲的經濟財富或多或少依賴於中國,所以現在真正需要關注的,就是澳大利亞須正式承認中國人與亞洲人移民的貢獻, 豐富了澳大利亞的文化和福利。

今天澳大利亞有一個比以往更加平等的社會,我們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國家而走了漫長的道路。但是,這些成果不是白來的,澳大利亞政府需要發表聲明去承認早期中國和其他地方的移民,帶給澳大利亞的貢獻,向那些早期受過白澳政策影響而受歧視的人一個交代。

文章轉載自《墨爾本微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