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是在我國古代的一個神話傳說中存在的一個說法,根據這個說法,古代的龍生有九個兒子,按照排名從老大到老九分別為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負屓、螭吻,並且龍生九子在我國歷史上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成語,由於在龍生九子的九子中,根據對這個傳說的描述,龍生九子的九子其個性都非常獨特,每個兒子的秉性都不同,因此這個成語的意思也是說用來比喻同胞兄弟之間的良莠不齊。那麼龍生九子是哪九子呢?下面來看看龍生九子名字及圖片。
老大囚牛
囚牛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生的第一個兒子。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形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明 李東陽 《記龍生九子》:「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淵鑒類函》四三八《鱗介部•龍》四引明陳仁錫《潛確類書》:「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好音,形胡琴上。」一般胡琴上刻有獸形,似龍形,為囚牛。
老二睚眥
第二個兒子睚眥,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睚眥必報這個成語相比都知道,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心胸非常的狹小,任何事情都會計較,形容小恩,叫做「一飯之恩」,形容小怨,叫做「睚眥之怨」;(參看「一飯之恩」)形容心地偏狹,氣量狹小,些微嫌隙都不肯相讓,就叫做「睚眥必報」。而這個老二睚眥的性格也非常不好。
睚眥乃拜文王道:「睚眥雖為龍子,然相貌醜陋,亦無呼風喚雨之能,為父所不認,因此實乃山野村夫耳。承蒙文王看重,睚眥不才,當盡力而輔之,以正吾龍子之名。睚眥乃一介武夫,引兵殺敵尚可,若論治理國家則弱。今文王可沿河畔而去,可見一垂釣老者,其名姜尚,號子牙,雖年過花甲,實乃賢者,有經天緯地之才,王可速請之,若得姜子牙,則天下可定矣。」
老三嘲風
在漢族民俗中,龍三子嘲風象徵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辟邪安宅的作用。專門用來化解風水十八煞中的反光煞。
在漢族民間,嘲風,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常用其形狀在殿角上作為房頂角上的嘲風裝飾。
老四蒲牢
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鐘上,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人們報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的形狀。敲鐘時,讓鯨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老五狻猊
狻猊在漢族神話傳說中是龍生九子之一,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常出現在漢族宮殿建築,佛教佛像,瓷器香爐上。
老六霸下
在上古時代的漢族傳說中,霸下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龍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奮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頑強地撐著,努力地向前走,並且總是不停步。
老七狴犴
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狴犴龍舞原是上虞市上浦鎮馮浦村的舊時民俗。南宋年間,馮姓隨宋高宗康王南渡定居漁浦廟,是祭祀虞舜大帝的場所,慶典時獨特的「狴犴龍舞「頗具地方特色,深受當地群眾歡迎。抗戰勝利時,在章鎮舉行的慶典會上,狴犴龍舞最引人注目。
老八負屓
負屓是漢族神話中龍的第八個兒子。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中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鑑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負屓,似龍形,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鑑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
老九螭吻
螭吻又叫魚龍,魚和龍的結合體,是古代傳說龍生九子之一。九子中,螭吻被認為是來源於印度佛教。相傳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羯魚隨佛教傳入後變化而來。
螭吻,其寓意在佛家為護法,有驅凶辟邪的作用。因其性情好望喜吞,人們常把它用作建築物的裝飾,尤以作屋脊鎮火的獸頭為多,做張口吞脊狀,並以一劍以固定之。從遠古圖騰崇拜的演變來看,魚變成龍是因古代以魚為圖騰的氏族融合到了龍圖騰的民族,作為族徽的圖騰形象也跟著起了變化,變成了龍頭魚身的魚龍。
龍生九子的圖騰之說
圖騰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於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係,於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係,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係,於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存在了很多很多的部落,每個部落一般都會有自己的標誌,這個標誌就被稱為是圖騰,在中國,最為出名的圖騰就是龍,傳說龍的圖騰是華夏的黃帝做出來的,黃帝當時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在進攻其他的部落之後,就會把其他部落的圖騰收集過來,然後加上自己的圖騰,最終形成了現在的龍的形象。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穫。
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龍生九子之說,雖然說在之前的文章典故中都有記載,但是詳細的關於龍生九子中的九子是來自於《中國吉祥圖說》,這本書於2008年的時候出版,裡面詳細的記載了我國的圖騰文化以及華夏文明的歷史,儘管這九位神頭鬼臉的兄弟各有各的長相,各有各的脾氣,在中國文化中,始終神秘 玄妙,獨霸一方。崇拜龍的民族,對「龍生九子」當然非常器重。明代那些文人士大夫,樂於為「雲中龍」、「水中龍」後續香菸,經過他們添枝加葉,「龍子」的 譜系便越來越明晰、完善了。
不過之前的文獻記載中都是比較分散的記錄了龍生九子中的九子形象,並且關於龍生九子的九子存在很多其他的版本,有《菽園雜記》、《懷麓堂集》、《升庵集》、《戒庵老人漫筆》、《玉芝堂談芸》,各個版本的龍生九子排序不同,並且九子的形象及品行描述也各有不同,比如在楊慎的《升庵外集》記錄中,九子分別為老大贔屓、老二螭吻、老三蒲牢、老四狴犴、老五饕餮、老六蚣蝮、老七睚眥、老八狻猊、老九椒圖,不過這個版本的說法並沒有得到認可,也只是不同的文獻記錄會有所不同。
雖然並沒有說法,龍生九子是華夏文明的某些部落的圖騰,但是龍生九子卻在華夏文明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並且也是由於這種九子的形象非常神聖,因此九子在我國華夏文明的很多建築等上面都有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