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這兩種機型是有望成為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的殲-18和被稱為「藍鯨」的傾轉旋翼運輸機。
參考消息網2月18日報道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2月16日發表題為《當心了,美國:中國希望擁有自己的垂直起降戰鬥機》的文章,作者為美國海軍軍事學院副教授萊爾·戈爾茨坦,編譯如下:
2015年,中國著名軍事期刊《中國軍事科學》刊登了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官的文章。文中稱,過去幾年,某些大國通過推行「再平衡戰略」包圍、遏制中國,針對這種情況,文章提出了一種利用「不對稱優勢」從而「破敵海上圍堵」的戰略。這是中國軍官的普遍共識,但文章還提出了,針對中國的監視頻次在逐年增加。
中國殲-6能垂直起降?神秘的四號任務
更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進一步表示,哪個國家取得了空中優勢,該國就在海上軍事鬥爭中獲得了更大的戰略主動權。文章呼籲中國建設「強大的海空軍事力量」,這種想法在中國軍事圈並非獨一無二,但是一名空軍將領在中國最權威的軍事論壇提倡重視「海上方向」,這顯示出一種目標的統一性。
《中國軍事科學》這期專輯強調了中國「空海戰」理念,尤其聚焦於已經進入中國武器庫的一系列新飛彈(如「鷹擊」-12反艦飛彈)和陸基戰機(如殲-16戰鬥機)。本文將討論另外兩種可能在2020年後入役中國空軍、但或許影響整個海上戰略局勢的機型。這兩種機型是有望成為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的殲-18和被稱為「藍鯨」的傾轉旋翼運輸機。
過去兩三年間關於殲-18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的報道零星見諸西方媒體,但是最新證據讓人們更加相信,中國第四代戰鬥機研發項目中除了廣為人知的殲-20和殲-31機型之外,還有第三款機型。中國軍事媒體在2015年年中兩家主要航空工業企業宣布就「短垂項目」簽署合作協議時報道了相關消息。
觀察中國軍事的人士在去年9月的閱兵式後難免失望,因為中國解放軍在閱兵式上沒有展示任何新型戰鬥機——雖然一些西方防務媒體曾預計殲-18可能在閱兵式上亮相。毫無疑問的是,目前《推進技術》等中國期刊上正大量發表有關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戰略問題和技術問題的論文。
而至於中國計劃中的傾轉旋翼運輸機,《中國國防報》2015年也發表了有關「藍鯨」的文章——配發了航展上一個機型的照片。從照片上看,這架運輸機的驚人之處在於安裝了四台發動機。這篇文章總結了這個新機型的預期特點:巡航時速538公里,航程3106公里,載重量20噸。
文章對「藍鯨」的目標毫不諱言:不僅要超越V-22「魚鷹」式旋翼機的性能,而且「更輕巧便捷、效能高、成本低且維修方便」。從另一方面,官方雜誌《中國空軍》一篇有關「魚鷹」事故細節的文章對中國是否應該研發傾轉旋翼機提出了質疑,提醒航空分析人士不僅應該關注「魚鷹」的優勢,也要注意其「缺點」。
V-22「魚鷹」式旋翼機
中國的這些飛機計劃能否起飛仍需拭目以待,但可能性較大。畢竟,冷戰的顯著特徵之一便是一味追求在軍事技術的各個方面超過對手。當這些飛機起飛時,西方評論人士無疑會大肆批評,稱它們「只是模仿」,不代表真正的技術革新。但是他們錯了,在戰略對手之間,模仿常常能取得相當的成功。我們不難回憶起當年是英國研發了首批坦克,但德國人埋頭鑽研這一外來技術理念,最終在戰場上大展威力。
我們先從正常一些的看起,冷戰時期,由於擔心主要空軍基地和機場跑道很可能在蘇聯的首輪核打擊中被摧毀,西方國家積極開展了戰機短距起飛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美國研發了圖中的「零長度彈射」系統,實際就是利用大推力助推火箭將戰機像飛彈一樣發射升空。圖為即將採用「零長彈射」起飛的F-100「超佩刀」戰機。
巧合的是同一時期,蘇聯也進行了類似的試驗,圖為蘇聯空軍使用零長彈射方式放飛米格-19戰機。
幾乎在同一時期,美海軍也啟動了垂直起降戰機研發計劃,但起降方式與傳統戰機截然不同,被稱為「尾坐式起降」,要求戰機在起飛時要機身豎起,尾部接地,直接依靠螺旋槳或噴氣動力」拔起來「,圖為1954年,美海軍測試康維爾公司的XFY-1試驗機,左圖為尾坐式起飛狀態,右圖為平飛狀態。
實際「尾坐式起降」方式並非美國首創,而是出自二戰納粹德國。二戰後期,由於納粹德國空軍逐漸失去制空權,機場經常遭到盟軍戰機轟炸,德軍迫切需要一種不依靠機場就能起飛的戰機來截擊盟軍轟炸機群。BA-349「蝮蛇」火箭截擊機應運而生,這種戰機首次部分採用了尾坐式起飛方式,只是動力採用的是火箭助推器,而且是一次性的。 圖為BA-349火箭截擊機,可見機頭的24聯裝73毫米火箭巢。
圖為藝術家繪製的Ba-349升空攔截盟軍轟炸機想像圖。
除了BA-349「蝮蛇」外,納粹德國在二戰末期還研發過一種「動力機翼垂直起降戰鬥機」(Triebflugel),動力改用3台衝壓噴氣發動機,直接推動三片機翼旋轉起飛,但由於設計過於超前,到德軍戰敗投降前,該機只完成了風洞模型測試,都未製造原型機。圖為動力翼戰機垂直起飛想像圖。
藝術家繪製的動力翼垂直起降戰鬥機起飛藝術圖。
圖為動力翼垂直起降戰機攔截盟軍轟炸機想像圖。
另一種納粹德國尾坐式噴氣戰機編隊飛行想像圖。
20世紀50年代,除美國外,法國對尾坐式垂直起降的概念也很感興趣,SNECMA公司設計了這個採用奇特的環形翼的 C450 Coleoptere 垂直起降研究機。
地勤人員在C450試飛前進行調試工作,該機獨特的環形機翼布局十分醒目。
當年採用類似起降方案的還不止西方國家,蘇聯蘇霍伊設計局也曾研發過尾坐式起降戰機,圖為蘇霍伊SHK噴氣式戰機想像圖。
由於尾坐式垂直起降存在較大弊端,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各航空大國開始集中研發利用推力矢量技術實現垂直起降。圖為德國(西德)於20世紀60年代研發的VJ-101垂直起降試驗機,總共搭載了6台渦噴發動機(翼尖各2台,機身前部縱列2台),其中翼尖發動機短艙可在垂直起降階段旋轉70度。
同一時期,法國推出了幻影IIIV(又名 巴爾扎克)垂直起降試驗機,該機除一台作為主動力的渦扇發動機外,還加裝了8台升力渦噴發動機。除具備垂直起降功能外,還保留了2馬赫的超音速飛行能力。
蘇聯的米高揚設計局在同時期也推出了多種試驗機,例如基於米格-21戰鬥機改裝的米格-21PD垂直起降試驗機。
以及基於米格-23戰機改裝的米格-23PD垂直起降試驗機。
蘇霍伊設計局在同時期也推出了基於蘇-15截擊機改裝的代號T-58VD的短垂起降試驗機,和大部分試驗機一樣最終都未投入量產。
實際中國在20世紀60年代末,出於國土防空需要,也進行過短垂戰機項目的研究,但最終因當時技術所限未能完成。圖為航空專家白瑋製作的殲6垂直起降型試驗機3D建模,可見方式十分超前,採用了在機體周圍設置4台升力風扇控制垂直起降的方案。
進入20世紀80年代,美國羅克韋爾公司集中研發了一種名為」引射式增升技術「(在機翼和鴨翼上安裝百葉窗式進氣裝置和噴氣導管)的新型推力矢量控制技術, XFV-12試驗機就採用了該技術。圖為XFV-12剖面圖。
圖為XFV-12正面特寫,科幻味十足,紅框處為輔助進氣口。
圖中可見XFV-12在不同狀態下的氣動面變化狀態,右圖可見在垂直起降模式時,機尾的塞式主噴管會關閉,噴氣流會通過導管導向機翼和鴨翼內的引射增升裝置控制戰機姿態。
圖為羅克韋爾公司的XFV-12試驗機在進行垂直起降測試。可惜在經過多次試驗後,該試驗機都未能在垂直起降階段保持足夠的推力留空飛行,最終該項目於1981年被取消。
圖為藝術家繪製的冷戰時期,美國康維爾公司為美軍研發的Convair-200引射式增升艦載戰機垂直起降的場面。
按計劃設想, Convair-200起飛時主要採用傳統的蒸汽彈射方式,只在著艦時採用垂直起降。
就在最近, 尾坐式垂直起降概念又有了復興的趨勢,美國諾格公司向DARPA(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遞交的一種新型艦載無人機方案中就採用了這種方式, 該無人機可在小型海軍艦艇上起降並發動攻擊,無需跑道僅用尾部就能完成起降。一套大型反轉螺旋槳是其亮點。
(2015-12-28 08:37:00)
一群胖子!F-35B隱身戰機群上艦測試
F-35B機群特寫。
F-35B戰機依次在黃蜂號兩棲攻擊艦上著陸。
F-35B戰機依次在黃蜂號兩棲攻擊艦上著陸。1
F-35B準備起飛。
一架F-35B準備在甲板上垂直降落,甲板上還停放著另外3架F-35B。
F-35B準備進場,在甲板上著陸。
艦上地勤人員為F-35B加油。
F-35B夜間著艦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