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要把某個行業作大作強,就要把它打造成某個「航母」,例如要打造什麼「文化航母」,什麼「動漫航母」,什麼「皮革航母」,什麼「企業航母」,等等,似乎航空母艦(航母)是不可戰勝的。
的確,航空母艦是當今世界上一個十分複雜的、武裝到牙齒的龐然大物。但是人們發現,世界上有一些東西往往具有雙重的特性:它們集其優缺點於一身,例如航空母艦,其優點在於「大」,其缺點也在於「大」。航空母艦的「大」有不少好處,可以裝載更多的飛機、飛彈、設備、燃料,艦員······但是,我們知道,《紅樓夢》里有一句名言:「大有大的難處」,正如毛澤東所說的「什麼事情都不能過分,過分了就要犯錯誤」。
自古以來,人類社會就有這樣的規律:「有矛必有盾」。當世界上出現一種厲害的新武器時,就會出現另一種與之抗衡的新武器。在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就有不少航空母艦被當時的魚雷、炸彈擊沉或擊傷。二次大戰以後,航空母艦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且往往以航母戰鬥群的態勢出現,大大增強了其戰鬥力。但是,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為航空母艦的剋星,反艦飛彈的出現、發展和廣泛的實戰應用,開創了當今和可以預見的未來的海戰的新格局。正是:
大海風波起,強國艦隊狂。
環球夸武力,世上逞豪強。
發起攻擊易,防身無處藏。
揚揚巨無霸,對付有良方。
(關世義:《五律·詩說航母》)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航空母艦本身及其配套裝備有了巨大的進步,其防空、反導能力以及電子戰能力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同時,航空母艦已經不獨立進行作戰,通常以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態勢出現,大大提升了其綜合作戰能力和體系對抗能力。
同時,為了對抗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蘇聯發展了若干型號的反艦飛彈,其中以艦對艦飛彈П-15(西方稱為「冥河」飛彈)最為突出。在1967年10月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埃及人用從快艇上發射的蘇制「冥河」飛彈擊沉了以色列的一艘驅逐艦「艾拉特」號,震驚了全世界,開創了以小艇打巨艦(所謂螞蟻吃象)的現代海戰新紀元。從此,推動了反艦飛彈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大發展,出現了許多系列的成功型號。比較著名的型號有:蘇聯(俄羅斯)的「冥河」飛彈族,法國的飛魚飛彈族,以色列的迦伯烈飛彈族,美國的捕鯨叉飛彈族,中國的C801飛彈族等等。同時,可以看到,當今裝備反艦飛彈的國家遍布全世界,從超級大國到第三世界的許多國防實力不太發達的國家,都擁有大量的、不同型號的、廉價的反艦飛彈,給游弋在海洋上的軍用和民用艦船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反艦飛彈的種類也很多,例如飛航式反艦飛彈,飛航式反潛飛彈,彈道式反艦飛彈,火箭助飛魚雷,水下飛彈等。
總之,無論對外國的航空母艦,還是對我國將要建造的航空母艦,我們都應當堅持「兩點論」,一分為二地看問題。由於現代反艦飛彈的快速發展、廣泛部署和實戰應用,航空母艦不可戰勝的神話早已不復存在。因此,我們需要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或評價當今的航空母艦問題,不要低估了航空母艦的作用,也不要高估了航空母艦的作用,過分樂觀的評價是沒有任何根據的,也是有害無益的。(文/關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