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國書法家都猜測曠世墨寶《蘭亭序》就藏在武則天乾陵里。當初是怎樣落入唐太宗之手的?真相讓王羲之後人哭死!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皇帝中少有的全能型人物,上馬能指揮千軍萬馬,所向披靡。下馬能安邦定國,興國利民。更難能可貴之處是他還練得一手好字,書法造詣可與唐朝的大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比肩。
不過,金無足赤,李世民也干過一些見不得人的事。其中,他通過欺騙的手段搞來《蘭亭序》一事極其不厚道,堪稱人生中的一大污點。
《蘭 亭序》是大書法家王羲之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的即興之作,說來也巧,這年他正好33歲。《蘭亭序》共28行,324字,無論是文筆 還是書法都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是一件集藝術性和視覺性於一體的精品,無怪乎後人評價為「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 法」。據說老王寫完之後,對自己這件作品也是相當相當的滿意,曾經反覆重寫了好幾遍,但總是達不到自己第一次的水平。對此,他本人也不無感嘆地說:「此神 助耳,何吾能力致。」對於這件神仙饋贈的禮物,老王視為傳家寶,留給了自己的子孫。
後來他的七代孫智永做了和尚,死前將《蘭亭序》傳給弟子 辯才。中國人普遍對書畫珍品都有獨占心理,自己欣賞可以,拿出共享沒門。占有了不行,還要讓自己的名字隨著這些寶貝流傳百世,所以今天我們在看到很多書畫 古董的時候,總能見到上面蓋滿了大大小小、有圓有方的戳子。辯才和尚也把《蘭亭序》看成自己的命根子,為了長久地占有,就在臥室房樑上鑿了一個洞,藏入其 中。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拿出來獨自欣賞一番。
唐太宗平定天下後,拿刀的機會少了,拿紙筆的機會就多了。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他尤其崇拜王羲 之。當玄奘取經回國後,他特意造了一座大雁塔,想用王羲之的字體刻在塔上,於是想盡各種辦法從民間搜集了1300餘帖老王的真跡。既然是收藏,就一定要收 到最好的藏品,找到《蘭亭序》就成了唐太宗的終極夢想。皇帝想打聽東西自然不是難事,很快他就知道了《蘭亭序》的下落。此後,他多次派人去和辯才和尚談 判,每談一次,價格抬高一次,估計除了江山、老婆,他什麼都可以給。
作 為一個出家人,辯才的願望除了早點成仙,就是多占兩天《蘭亭序》。對於第一個要求,唐太宗當然滿足不了,所以生意終於談崩了,辯才和尚總是以不知真跡下落 為回應手段。唐太宗號稱「天可汗」,名聲好得要命,對於死不合作的辯才當然不能明搶。明的不行,他就來陰的。他想到了一個人──御史蕭翼。這人平時點子 多,曾為自己立下不少功勞,做這種事是手到擒來。蕭翼也不推辭,和唐太宗要了幾幅王羲之的真跡就上路了。
蕭翼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拋磚引玉」,所謂磚,就是他手中的幾幅真跡。他化裝成一介書生,坐船來到辯才所在的湘潭永欣寺遊玩。辯才懂書法,他也懂書法,一來二去,兩人就成了話友。很快就從話友升級成了莫逆之交。蕭翼經常出入辯才房中,其他小和尚也見怪不怪了。
眼 見時機成熟,蕭翼終於亮出了手裡的「磚頭」。一天,兩人聊來聊去就聊到了書法上,蕭翼說自己有幾幅祖上傳下來的王羲之雜帖,不知道是真是假,希望辯才鑑別 一下。辯才看了看,得意揚揚地告訴他,真跡是真跡,可惜不是老王最好的作品,我有《蘭亭序》,你有嗎?看到魚上鉤了,蕭翼故意裝出不信的樣子,說什麼此帖 歷經200年,說不定是贗品。辯才火了,讓他明天來看。
第 二天,蕭翼按時赴約,辯才當著他的面從房樑上取下鐵匣子,拿出《蘭亭序》給蕭翼過過眼。蕭翼記下了藏帖的位置,趁某天辯才離開的機會,騙看門的小和尚說辯 才忘了帶凈巾,讓自己來取,然後混進臥室中,偷走了老和尚的命根子,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唐太宗手裡。皇帝大人龍顏大閱,提升蕭翼做了員外郎。對於丟了寶貝 的辯才和尚,他裝著心胸寬大的樣子,赦免了欺君之罪,額外賞賜了綢緞3000匹,稻穀3000石。沒了命根子,要錢有什麼用?過了一年,老和尚就氣死了。
雖說手段不厚道,但畢竟得到了自己的心愛之物,唐太宗心中的喜悅早已淹沒了愧疚。剩下的生命里,他一直占有著《蘭亭序》,死後又下詔帶進自己的棺材裡。五代十國時期,軍閥溫韜掘開了唐太宗的昭陵,從此《蘭亭序》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