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峪長城位於河北遵化與興隆的交接處,西邊是清東陵和下關長城,東面是洪山口長城。傳說隋朝大 將羅文曾駐守於此故而得名。是萬里長城上薊鎮長城段的一處重要關隘。羅文峪關口狹窄,寬度只有4米左右,易守難攻,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羅文峪長城還在 抗日戰爭中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它記載著中國軍隊奮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事跡。日本帝國主義於1931年策劃九一八事變之後到1932年底,用了一年多的時 間,完成了對東北全境的占領。1933年初,日軍以關東軍為主力,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古北口,長達數百公里的長城沿線各關口發起了進攻。
中國軍隊憑藉長城 進行了英勇抵抗,進行了著名的山海關,冷口,喜峰口,羅文峪,古北口等戰鬥。這一段戰事史稱「長城抗戰」。以宋哲元將軍為首的二十九軍,由134師師長劉 汝明指揮,投入總兵力6000餘人在羅文峪口與日軍兩個聯隊和部分滿鮮偽軍萬餘人血戰3天3夜,完全打退了飛機、坦克和騎兵配合下日軍的進攻,累計殺敵 3000餘人,大大挫傷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今天的羅文峪儘管是一段殘破的長城,但一切都是顯得那麼平靜和安詳,默默的矗立在那兒敘述著她昔日的輝煌。
羅文峪,又稱羅文峪口,是萬里長城上薊鎮長城段的一處重要關隘。
傳說隋朝大將羅文曾駐守於此故而得名。
1933年1月,日軍進攻挑釁我山海關駐軍,史稱「榆關事變」。
從榆關事變開始到1933年5月,以日本關東軍為主,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古北口,向長達數百公里的長城沿線各關口發起進攻。
中國軍隊憑藉長城進行了英勇抵抗,進行了著名的山海關,冷口,喜峰口,羅文峪,古北口等戰鬥。
29軍在羅文峪奮勇抗敵,阻擊了日軍入關的企圖。雖然敵人的飛機大炮轟塌了數十米的城牆,但日軍也沒能踏進關口一步。
這一段戰事史稱「長城抗戰」。
29軍官兵以傷亡1700餘人的代價,殲敵3000多人,大大挫傷了日偽軍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步步進逼的囂張氣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