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火箭炮做為一種新式武器被製造了出來,戰後則因作戰理念的不同,東西陣營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西方陣營認為火箭炮精度差,放棄了它,東方陣營則對它的火力密度大加喜歡,一直沒有放棄發展。
中國陸軍的作戰思想也接受了火箭炮,也因此一直積極發展各種型號的火箭炮,早年有107毫米火箭炮,受到各國陸軍喜歡的一個型號,近年又大力發展遠程火箭炮。口徑200毫米以上,射程一百公里以上的遠火確實讓人感嘆,不過較小口徑的火箭炮也沒有放棄,特別是122毫火火箭炮一直倍受重視,它是直接支援一線部隊的重要火力。
中國陸軍列裝的第一種122火為81式輪式火箭炮,它是BM-21式40管火箭炮的仿製品,每輛發射車擁有40個發射管,一次齊射的密度相當於一個身管炮兵連。
隨後為適應重裝機械化部隊的需求,又開發了89式自行火箭炮,使用了履帶式底盤,加強了越野機動性。同時增加了自動裝填系統,完成一個再裝填不超過3分鐘,大大加強了反應速度。後來又開發出90式系列輪式自行火箭炮系統用於外貿出口,還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進入21世紀之後,為適應新的作戰要求,中國又開發了全新一代的122毫米火箭炮系統。它採用許多新技術研製而成,大幅提升作戰效果。
它採用了模塊化的設計,包括箱式定向器組、貯存/發射管、火控系統等特點。
舊式火箭炮的火箭彈要一枚一枚人口裝填,即便有了自動裝填系統,也需要人力補彈,體力勞動強度大。新火箭炮基本免除了這一體力勞動,火箭彈在出廠時即裝入貯存/發射管內,每20枚火箭彈為一個箱體內,這樣一來,運輸、存放等,直接使用機械搬運即可,非常方便。
發射車上,配有箱式定向器組,直接將二個彈藥箱體安裝到它的上面即可,這樣每部發射車即擁有40枚火箭彈,裝填工作變成僅需更換新的彈藥箱體,簡單、方便、快速。
可供供用的火箭彈種類也非常多,包括:高爆榴彈、高效高爆榴彈、燃燒高爆榴彈、子母彈以及反裝甲地雷等,射程最遠可達40公里。打擊範圍與靈活度都非常好。其實,由於採用標準化的彈藥箱體設計,也為其使用其它類型的彈藥提供了條件,比如:更大口徑的火箭彈,制飛彈藥等。
它的火控系統也實現了數學化與自動化,也因此其反應速度非常快,基本達到停車即可發射,也可以實行營/連一級的集團射擊。
模塊化的設計也可以讓它適用不同的底盤,目前已開發的包括輪式與履帶式,都是最新一代的底盤。其中新型履帶底盤由第二代炮兵中型通用底盤改進而來,同類底盤已應用新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和35毫米自行高炮系統,具有較強的越野機動能力和良好的勤務性。
目前新一代履帶式122火箭炮已經列裝我軍野戰部隊,其射程遠、威力大、機動性好、自動化程度高等諸多優點,令中國在該技術領域占據「世界第一」的地位
這讓俄羅斯人很生氣,火箭炮可是他們最先發明的,如今中國人竟然造出了最好的,且有關的技術,俄羅斯怎麼也學不了。製造此類火箭炮的指揮控制設備、火控系統依需的相關電子技術正是俄羅斯所缺少的東西,這方面根本沒法與中國比。至於貯存/發射管技術,看著簡單,其實很麻煩,主要是俄羅斯新材料技術根本就造不出便宜又實用的復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