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尖叫、哭鬧、耍情緒?家長這樣安撫就很好!

@ 2016-02-18

昨天談到的寶寶媽媽是一個對孩子教育非常重視的媽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直在不斷的學習和成長。在家庭中給孩子營造愛、自由、平等、規則的環境,在選擇幼兒園時也一直努力給孩子尋找這樣的環境。

所以當媽媽看到孩子在她精心選擇的幼兒園裡並不快樂時,媽媽開始反省和思考,這真的是非常值得寶爸寶媽們學習的。那呂老師今天想借著這個話題和家長們探討一下,如何對待孩子表現出來的小情緒。

每一對父母都希望孩子每天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當孩子因為一些事情表現出生氣、不開心、嫉妒等負向情緒時,父母就開始焦慮,甚至是生氣,父母不允許孩子有負向的情緒。

關於情緒家長需要先了解以下幾個基本概念:

1情緒是感受的外顯

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情緒皆是因為有了內在的感受,而感受是因人而異。比如:美味的糖果,喜歡甜食的小朋友吃到糖果時感受就是開心、滿足; 而不喜歡甜食的人吃到糖食的感受就是不舒服。接納每個人感受的不同,是非常重要的。當孩子因為一個心愛玩具壞了一角而嚎啕大哭時,孩子的難過是真實的,就是孩子當下真實的感受。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接納他的感受,陪伴他,孩子會因為被理解而慢慢平靜下來。

2情緒是一種能量

能量守恆定律告訴我們能量是不會無緣故消失的。情緒的能量也是這樣的。正向情緒如快樂、喜悅等不斷滋養我們的生命力,負向的情緒如果能量沒有被舒放出去,就會消耗我們的生命力。關於負向情緒如何釋放在前面科學育兒的文章中是有講解的,今天不去重複了,感興趣的家長可以在文章中搜索閱讀。

關於負向情緒今天我想給家長們重點說的是負向情緒是有用的。比如人類科技的進步是來自於人類的懶惰,每一個有巨大成就的人都是經歷了非常多的困難,在沮喪、痛苦、甚至是絕望的時候,化悲憤為力量,突破自己,最終取得成功。今天不是給家長們勵志,還是說說孩子的負向情緒。

比如上面說到的小朋友來到新的幼兒園環境,用以前交朋友的方式(交換玩具和食物)沒有辦法交到好朋友(因為新的幼兒園不允許孩子從家裡玩具和食物),孩子很不開心。對於孩子來說一個成長的契機來臨了,孩子必須找到新的方法才能交到朋友,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鼓勵加引導。如果孩子依然在原來的幼兒園,是不會學習到交朋友的更多方法的。所以我們說有時候孩子的小情緒是可以成為孩子成長的契機的。

這個成長的契機是否能夠實現,就取決於家長的態度了。家長允許孩子有情緒,並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引導是非常重要的。

我經常見到幾種家長不可取的處理方式,供家長們參考警醒:

1.家長包辦代替,替孩子出頭。當孩子和小朋友之間因為玩耍鬧矛盾時,家長直接出來指揮或者將孩子帶走,告訴孩子以後別和這個孩子一起玩等。

2.過於嚴厲,斥責孩子。例如孩子想要喜歡的玩具,家長不同意買時,孩子發脾氣大哭,家長會更嚴厲的批評孩子。

3.家長過於擔心和焦慮。

當孩子有了小情緒,寶爸寶媽需要做的是:

1接納孩子的小情緒。

不管原因是什麼,孩子的情緒都是可以有的。寶爸寶媽只需要告訴孩子:你知道了,或者你看到了。

2了解孩子情緒的原因。

如果不涉及三不原則,就允許孩子慢慢的去處理。可以舒放,可以去學習新的技能。

3家長做好陪伴、鼓勵,適時給予引導。

PS:這是海默專欄死磕自己服務大家的第335篇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