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子彈一旦開火,可瞬間報廢夜視儀,解放軍彈雨令人恐懼!
看過戰爭電影《狂怒》的朋友一定對電影中漫天飛舞的子彈印象深刻,當主角使用機槍開火時,發射出的子彈拖著一道十分耀眼的光芒,殺得德軍屍橫遍野。很多朋友都在問我,這到底是什麼原理?答案很簡單,很多讀者都能在第一時間回答來,這就是曳光彈發出的光芒。
(下圖就是解放軍防空部隊發射曳光彈的畫面,子彈形成的彈雨令人恐懼)
我們都知道機槍可以在一分鐘之內向敵人傾瀉數百顆子彈,在白天作戰的時候,士兵可以利用瞄準具設備或觀察彈著點的方法來修正彈道,但是到了夜晚作戰的時候,士兵就無法準確的利用瞄準具或彈著點來判斷子彈是不是打到了想要打的地方了。
1915年,英國科學家發明出了世界上第一種曳光彈,很快曳光彈便在世界範圍內普及開來,曳光彈最早被發明出來是用來代替燃燒彈來使用的,因為英國人發現曳光彈在射中目標後可以點燃目標,特別是對付德國齊柏林飛艇的時候最為有效。不過由於縱火能力有限,曳光彈最主要的用途還是用來糾正彈道、指示目標。當士兵在夜間發現目標後,便可使用曳光彈向目標大概方向開火,這樣一來友軍也就會按照彈道方位進行火力覆蓋,從而消滅敵人。
曳光彈的原理在很多網絡資料里都被解釋為:在子彈外部包裹了一層含有磷的特殊物質,發射後空氣高速摩擦燃燒而發光。但是這種說法並不準確,甚至是大錯特錯的。首先,含有磷的物質是一種十分易燃的物質,在運輸途中很難保證其不會發生自燃的現象。第二,如果是依靠與空氣摩擦產生的熱量產生光芒,那麼動輒幾百米的射程,那麼需要在子彈上塗抹很厚的一層塗料,這是不可能的。
其實,曳光彈的尾部是中空的,內部填滿了曳光劑和引燃劑,子彈屁股後有一個凹窩,以鋁箔或銅箔覆蓋形成一個封閉的燃燒室,當子彈發射時,發射藥產生的高溫燃氣會衝破銅箔的密封點燃引燃劑最終點燃曳光劑從而實現曳光效果。而最早的曳光彈並沒有銅箔密封,而是直接點燃曳光劑發光,這樣肅然可以有完成指示任務,但是也會暴露機槍位置。使用銅箔密封后,曳光劑在射出槍膛後幾十米後才會被點燃,這樣一來不但可以完成曳光彈的作用,還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射手不會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
作為子彈的曳光劑的材料有很多種,但一般是用硝酸鋇或硝酸鍶做氧化劑兼染焰劑,鎂、鋁粉作可燃物,樹脂等作粘合鈍化劑,也有另外添加碳酸鍶、冰晶石作為染焰劑的。根據染焰劑的不同,子彈發出的光的顏色也不盡相同,硝酸鍶會發出紅光,而硝酸鋇會發出綠光。
曳光彈的發亮等級分為3級,即明亮型、微亮型和幽黯型,其中明亮型即使是在白天可以用肉眼輕易辨別,而幽黯型則必須藉助夜視儀才能觀測到。特別是明亮型曳光彈,這種曳光彈不但可以指示目標,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對夜視設備的干擾,有時甚至可以損毀夜視設備。
一般而言,每四發普通子彈才會設置一發曳光彈,因為曳光彈的重量相比普通子彈要重一些,所以射程會有一定影響,如果全部使用曳光彈的話,遇到遠程目標就無能為力了。
中國很早就已經裝備了曳光彈,而現在解放軍的曳光彈藥品種十分齊全,從5.8毫米小口徑曳光彈到20毫米甚至更大口徑的曳光彈也有,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將曳光彈和脫殼鎢芯穿甲彈結合後搞出了一種毫米鎢心脫殼穿甲燃燒曳光彈,其型號為DGJ02,這種14.5毫米的子彈性能十分先進,特別是它一改曳光彈射程近、穿甲能力差的缺點,該彈在1000米處可以擊穿 20毫米/50°的均質合金鋼板!十分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