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家寶寶這麼「小氣」?

@ 2016-02-16

場景:爸爸下班回到家,又餓又累,看到桌上的盤子裡有一些餅乾,隨手拿一塊放進嘴裡。3歲的兒子立馬又哭又鬧:「你為什麼吃我的餅乾?你還給我!」哄了半天才好。爸爸很鬱悶:盤子裡還有那麼多,我就吃了一塊,寶寶就這麼不依不饒的,他怎麼這麼自私,這麼小氣呢?

爸爸媽媽們有沒有覺得這個場景很熟悉?有沒有因為類似的情況批評寶寶「小氣」?有沒有故意逗寶寶要拿走他在意的吃食或玩具?

在深入談論這個話題前,我們先來看看娃兒們的發展特點。

無論是嬰兒期還是幼兒期,寶寶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嬰兒期自不必說,他們還沒有明確的自己和他人之分,對於他們來說,「我周圍的世界就等於我」。

進入幼兒期,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並飛速發展,開始進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階段。

他們不停地強調「我的」,他們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和感受考慮問題和看待周圍的人和事,他們有自己的主意,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心靈理論」(Theory of Mind),簡化的解釋就是,根據環境解讀他人的情緒和想法,並猜測他們為什麼會有某種特定行為的一種能力。

這種能力在幼兒期開始萌芽發展,但需要很多年才能成熟完善,有些人甚至到成人期都在這方面存在不足。而孤獨症的寶寶則在這方面存在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的缺陷。

所以當寶寶進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階段,他們從他人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還沒有發展成熟,他們更多強調物體的個人歸屬,而不太擅長靈活調整。

看到這裡,各位爸爸媽媽是不是釋然了呢?原來娃兒們這種「護食」的表現不是吝嗇和自私,而只是一個必經的發展階段呢!

當然,父母家人在尊重寶寶發展特點的基礎上,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寶寶「心靈理論」的成長,體會分享的快樂。

大家可能會發現,寶寶有時候也很喜歡和大人一起分享的,比如,很小的時候,他們會把玩具遞給我們;他們會把他的水杯送到我們的嘴邊示意我們也喝;在蹣跚學步的時候,他們會拿著一塊餅乾,輪流走到每個家庭成員面前,讓每個人都咬一口……

仔細觀察,媽媽們就可以發現,通常這些分享行為都出現於比較溫馨的氛圍里,寶寶吃飽喝足精神狀態好的時候,並且發生於和寶寶比較親密的人之間。

這些條件形成一個共同的特點:寶寶很放鬆,有足夠的安全感。

反之,當人際連結沒有很好地建立,或者某些事情的發生讓寶寶想起了某些他們覺得受傷的事件,寶寶的分享行為就會被壓抑。

比如此文開頭的例子,爸爸回到家,還沒有來得及和寶寶互動,沒有讓寶寶在互動中明白自己肚子餓的狀態,就直接拿了寶寶的吃食,寶寶出現「護食」行為就非常可以理解的了,因為寶寶感覺自己的領土被侵犯了。

如果爸爸換一種方式,回家抱抱寶寶,親親他,說說話,再告訴寶寶自己肚子好餓,很大可能寶寶會主動將餅乾「奉獻」出來的。

簡單地說,在寶寶得到的同時,他們會更樂於分享。有研究發現,2歲以前的親子連結更好,安全感更強的寶寶,更容易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榜樣的作用。有一句英語俚語「monkey see, monkey do」,最初的意思是:在不理解原因和/或不明白後果的情況下,一味地模仿,就像猴子一樣,看到人做什麼動作,就會模仿。

後來比較多地用以形容幼兒的模仿學習。

親子連結好,安全感強的寶寶,必然和他的主要照料者之間互動頗多,主要照料者也會頻繁為寶寶提供他所需要的各種物體,這個過程中,寶寶會對主要照料者的給予行為進行模仿。

第二,安全感強的寶寶更可能有安全性的積極的自我形象,他需要更少的物體來確認自我價值。

所以,研究發現,和主要照料者之間存在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寶寶,他們更少地依戀某一個特定物體(比如,某個特定的毛絨玩具,某個已經舊了的小毛毯等),因為對於他們來說,照料者的擁抱更容易得到。

反之,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寶寶,他可能過度依戀某種安慰物品,比如一個毛絨泰迪熊公仔,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他都要帶著這個泰迪熊,這個泰迪熊在這個階段已然成為寶寶的一部分。

這種情況下,你能想像,他會輕易地把他的泰迪熊公仔分享給你嗎?

讀到這裡,媽媽們可能會說:「徐醫生說得太嚴重了,一個小小的關於分享的話題怎麼又扯到那麼深層次的心理問題了?」或者說:「徐醫生還是趕緊告訴我們具體怎麼做吧!」

其實我說這麼多,不是要故弄玄虛,而是想傳遞一個重要信息:寶寶的分享行為受自身認識發育階段、家庭引導方式、以及親子連結的影響,所以要促進寶寶的分享行為,除了要尊重寶寶的發育特點外,需要改變的,不只是寶寶一個人!

我給媽媽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建議如下:

理解寶寶的發展特點,尊重寶寶的意願。在寶寶不願意分享、又引導無效的時候,不強迫,不批評指責,更不要嘲諷寶寶「小氣」、「吝嗇」,或則「自私」。

我在給媽媽們進行諮詢服務的時候,經常聽到這些標籤式評價。

寶寶聽到這些評價時,雖然他們可能不太明白這些詞的具體意思,但根據大人的表情語氣眼神,他們還是明白這些詞是一種批評指責或者嘲諷的,這可能會讓他們覺得不被尊重,也更易產生逆反心理。

其實,我個人一直覺得:寶寶在某些場合確實有分享的義務(比如公共場所里的公共物品),但也有保護自己物品的權利(比如自己心愛的玩具或吃食),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強迫要求,而應該善意引導。

當寶寶主動和你分享的時候,很歡快地接受,並謝謝他。很多父母會給寶寶準備獨一份的吃食,當寶寶主動和他們分享的時候,父母會很開心,但是會拒絕:「媽媽/爸爸不吃,寶寶自己吃吧!」

殊不知這樣會逐漸弱化寶寶的分享慾望,因為他並沒有體驗到分享的快樂,反而會逐漸理所當然地認為好吃好玩的都應該是他一個人的,其他人只要碰了就會引起他們強烈的情緒反應。

還有些父母或者老人喜歡「逗」寶寶,向寶寶討要他手裡的零食或者玩具,如果寶寶不給,會表現得很傷心或指責寶寶「小氣」。

但一旦寶寶猶豫掙扎後真的給了,他們又不接受,還會說:「媽媽/奶奶是逗你的呢,你自己吃吧!」這樣的做法,一開始會讓寶寶覺得很困惑,更大的一點寶寶甚至會有被戲弄的感覺,從而在下一次的這種互動中堅決不理不睬。

正確的做法是,無論是寶寶主動分享,還是你向寶寶要求後寶寶答應分享,我們都應該很開心地接受,然後告訴寶寶:「謝謝你把吃的分享給媽媽,媽媽很喜歡吃,也好開心」,或者說「寶寶將自己喜歡的好吃的(或者具體的食物或物品)分享給媽媽,媽媽好開心!」

通過這樣的互動,寶寶會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從而強化他的分享行為。

就像前面所說:Monkey see, monkey do. 平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向孩

子示範分享行為,給寶寶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一家人一起分食一份食物,或者爸爸回家了,媽媽提示寶寶爸爸很餓,讓寶寶給爸爸找點吃的。

也可以讓寶寶扮演「小大人」,為家中成員分配食物,同時和寶寶一起念兒歌:「排排坐,吃果果,你一個我一個,爸爸不在留一個。」寶寶的學習能力很強,下次他可能看到媽媽不在家,就會自發地「媽媽不在留一個」啦。

孩子品嘗到了分享的快樂,形成了分享的習慣,他就會逐漸將這種分享意識擴展到玩具和其他用品上,也會將分享行為擴展到家庭以外的關係中。

我總是忍不住在不同的文章里反覆強調一點:給寶寶高質量的親密關係、正面引導和界限設立並重。

這裡也不例外,前面部分已經說明了寶寶的安全感和分享的關係,顯而易見,我們想要寶寶是一個樂於分享的寶寶,就首先要確保他是舒適放鬆的、自信快樂的!

這篇文章我主要側重於談論影響分享行為的因素和家庭內可以做的調整和改變,下一篇文章我會著重談論家庭以外,如何理解和促進寶寶的分享行為,如何應對寶寶搶他人玩具以及自己的玩具不願意和小夥伴分享的情況。

作者:徐桂鳳 住院醫師·兒童心理科,擅長兒童心理及行為保健。

媽咪知道平台致力於為媽媽、寶寶提供最專業的移動健康管理服務。一鍵資訊,三甲醫院兒科、產科醫生在線免費解答,發布最新孕育資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