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中朝關係非常特殊,今天的朝鮮中部北部地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與中國有著極為複雜的關係。朝鮮半島的第一次統一,竟然是因為朝鮮受到日本侵略,半島三國之一的新羅與唐朝聯軍大敗日軍。另唐朝想不到的是,作為盟友的新羅卻突然下手,狠狠地扎了一刀。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國家的整體利益,唐朝選擇了原諒。由此,出現了中國興朝鮮興,中國衰朝鮮亡的1200年的特殊宗藩關係。
歷史往往就是這樣,有個調皮的小弟,總比敵人要好些。
今天的朝鮮特別是中部北部朝鮮與中國的關係非常近,近到中部北部朝鮮直到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才被承認朝鮮控制大同江以南的朝鮮。中部北部朝鮮的大部分才脫離中國與朝鮮扯不斷剪不斷、讓人眼花繚亂的關係。與中國只有藩屬關係而無領土糾紛的朝鮮,其實是被稱為三韓地區的南部朝鮮。
1.與中國2000年糾纏不清的歷史
有些低級美粉或者歷史虛無主義者、不懂歷史的朋友,在提到英帝國、美帝國殖民他國的時候,經常會反問:中國領土也是靠打來的呀,也曾欺負過鄰居呀。例如隋唐時期打高句麗、打緬甸、七次入侵越南等等。其實,中國的領土擴張一直遵循著一條原則:不斷地與周邊民族的抗爭中去擴大領土。也就是從來沒有逃脫過競爭關係或從屬關係,再簡單一點兒就是:中國的領土從來沒有去打過與我們沒有關係的政權。
這一點在朝鮮問題上非常明白,直到唐朝,北韓與中國政權都是屬於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南部朝鮮諸政權才是純粹意義的藩屬國關係。
朝鮮的歷史包括檀君神話在內的說法,與中國唐堯很類似,可見是朝鮮在進入儒家文化圈後逐漸貼合而成的,由此,在十二世紀的《三國史記》、十三世紀的《三國遺事》等作品中給與了定型。真正可以辨識的就是箕子朝鮮一說。當然,它是否存在也存在爭議。
箕子是殷朝貴族,有說周滅殷前逃到東北,有說周滅殷後逃到東北,周王封其為侯國,箕子朝鮮則內稱王,屬於獨立性比較強的諸侯國。起先,箕子朝鮮在河北唐山一帶,後來逐漸去往東北,因為商朝諸侯國如燕國等勢力越來越強,便又南下進入朝鮮半島,定都平壤。公元前196年,燕王盧綰反叛漢朝,第二年戰敗後,盧綰的下屬衛滿率一千多人逃到了箕子朝鮮(古朝鮮),西漢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衛滿欺騙國王箕准說漢國將派大軍攻打,自己將率部保衛王儉城(平壤)。箕准同意後,衛滿突然進攻平壤,箕準則逃亡南部朝鮮的部落聯盟國辰國。
衛滿朝鮮建立後,與漢朝達成協議做外臣。但漢武帝時,因為第二代國王衛滿的孫子衛右渠破壞雙方約定:侵犯遼東殺害遼東東部都尉涉何,並且阻撓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向漢武帝奏報言事。漢武帝便派軍沒了衛滿朝鮮。
公元前109年,漢軍海陸五萬大軍進攻衛滿朝鮮,第二年,成已殺右渠王,成已又被最等人殺死。漢將衛滿朝鮮直接歸入其統治建立了樂浪、臨屯、真番三郡。第二年,又設立了玄菟郡。
但這四郡其實僅僅是作為地理名詞,實際的行政統轄權不斷變化。公元前82年,漢朝將臨屯、真番二郡併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治所在平壤;玄菟治所初在夫租(今朝鮮咸興),其後遷往遼東,統治著扶餘國(前2世紀—公元494年,中國東北地區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國家,統治地區主要在吉林)。其後,在扶餘國王位爭奪失敗後的王子朱蒙在遼寧建立了高句麗政權,其後在與中國各政權的角力中失敗,遷都平壤進入了朝鮮半島。
這是朝鮮中部北部的情況,在朝鮮半島南部則出現了辰國,辰國即三韓(馬韓、辰韓、弁韓)的統一體。箕子朝鮮被滅後,箕准被封為韓王。箕子朝鮮人大範圍的進入南部朝鮮。公元前後,辰國分裂為百濟(前18年-660年,與高句麗同屬於扶餘人,乃是高句麗王室成員爭位失敗後南下吞併馬韓之地建立。因此,初期高句麗與百濟不和)、新羅(公元前57-935年)、伽倻。公元一世紀辰國被百濟吞併。由此,朝鮮半島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2.1200年的宗藩始於朝鮮人統一朝鮮,一切源於中國第一次抗日援朝
隋唐時期,中國、朝鮮半島三國、日本,形成了三國五股勢力的局面。日本對朝鮮半島也開始勢力滲透。隋朝時,表面臣屬於隋朝的高句麗,暗中與突厥結交,使其嚴重威脅到了隋朝的安危。為此,隋煬帝東征高句麗,日本則暗中支持高句麗。而在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和百濟則與日本關係越來越緊密,特別是新羅,奉中日兩國為宗主國。
朝鮮半島的三國中,高句麗都城之所以從中國的吉林省集安市西面的丸都山遷到平壤。一方面是為了躲避當時的北魏政權,一方面則是便於控制新羅和百濟。高句麗與百濟的王室本是一家,隨著時間推廣,他們在理念上的開始趨同。新羅因為受到了高句麗和百濟的威脅向唐朝示好。
唐朝建國後,李淵命人去遼東收埋隋朝將士的屍骨,把一些高句麗誇耀自己三次打敗隋朝的功德碑、這景那地給毀了。高句麗國王高建武連忙派兵陳兵於千里之地,防備唐朝軍隊的進攻。可這又給高句麗國內的其他勢力有了可乘之機。因此,高建武便在蓋蘇文的政變中被宰了。蓋蘇文自己任命自己為莫離支,也即攝政王。
蓋蘇文聯合百濟向朝鮮半島上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發動了進攻。唐太宗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親率10萬大軍東征,陸軍6萬,水軍4萬。同時,新羅、契丹等國聯合進攻高句麗。大敗高延壽的高句麗15萬大軍。
永徽六年(655年),新羅國王上報,高句麗、百濟等國向新羅發動進攻,乞求唐朝發兵相助。在屢次和平交流停戰努力失敗後,高宗李治派蘇定方率領13萬軍人去援助新羅。唐軍由山東成山(榮城)渡海作戰,新羅武烈王率5萬人馬會師。唐羅聯軍在熊津口大敗百濟主力,其後攻占其都城,在百濟設立了五個都督府。
百濟覆滅後,百濟的舊臣兩次前往日本乞求支援並要求放還百濟王子。661年9月,天智天皇命日軍開赴百濟。10月,5000日軍乘坐170艘戰船護送王子扶餘豐。百濟境內的扶餘臣屬也開始謀劃復國事宜,而這時,高句麗方面也派人聯絡共抗唐軍。原來,661年,四月,唐將蘇定方率軍攻打高句麗。
663年9月,中日兩國在白江口(錦江口)決戰,中國水軍大敗日本水軍。
668年,高句麗被唐新聯軍攻滅。
唐軍在高句麗地區開始構建行政管轄區域。抗日援朝戰爭,有四個歷史意義。
首先,中國東北地區完全回歸祖國。
其次,日本勢力被逐出朝鮮半島。此戰之後,日本派遣遣唐使全面學習唐朝,使其在文化學術宗教信仰乃至日常生活等向唐朝靠攏,同時政治制度、軍事體制、法律體系等也全面中國化。
再次,中日兩國之間,自此有了900年的和平(元朝的進攻某種意義上並非中國所為,那時,蒙古是向歐亞非所有勢力開始包括中國),直到萬曆朝鮮戰爭於1592年爆發。
最後,新羅方面不但統一了南部朝鮮,而且北上占領了原屬於高句麗的大部分在朝鮮的土地。高句麗剛剛於668年被滅,新羅方面便在669年向唐軍發動進攻,歷經八年時間,唐軍北退到大同江以北地區。
唐朝由於與吐蕃發生戰爭,主力向西,對於新羅的進攻並沒有使用主力和長期關注。畢竟對於首都在長安的唐朝來說,吐蕃的進攻要比朝鮮半島更為重要。
新羅在基本統一朝鮮半島後,迅速向中國展開外交攻勢,積極謀求和唐朝和好。中朝兩國之間的關係在和平中走過了幾百年。直到元朝出現,中國勢力再次進入朝鮮半島。
然而,最終,在合作之中,中國勢力北退到了鴨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