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通過書面、口頭提問或實際 操作等方式,考查參試者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活動。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考試製度的國家。先秦時,齊國上卿管仲已提出了選拔人才的「口試」模式,「設問國家之患」。到西漢,現代考試最主要、最普遍的模式——筆試已出現。 劉邦在建立漢朝後,意識到了人才對治國的重要性,大力推行上古三代時已存在的「察舉制」,廣招人才。劉恆當了皇帝(文帝)後,在察舉制這種選人用賢手段的基礎上又加入了「策問」環節。 所謂「策問」,又叫「策試」,系由皇帝親自主持、親自出題的考試,由應試者進行書面回答,即漢文帝所謂「著之於篇,朕親覽焉」。 漢文帝主張的「策問」,在中國考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筆試,也是世界最早的一次筆試。而且,開創了封建皇帝親自主持考試的風尚,為以後歷代皇帝所效仿,科舉時代的「殿試」模式或許就是受此啟發而來。 在中國這次最早的筆試中,獲得最好成績的是後來成為著名政治家的晁錯,「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晁錯也因此成為歷史上「筆試第一人」,其答題格式,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成為這類考試的模板。
"考神"——晁錯
發明作業的人,義大利教師Roberto Nevilis 發明家庭作業的是一位名叫Roberto Nevilis的義大利教師,他在1905年首次將家庭作業作為一種懲罰安排給學生。 將家庭作業作為一種懲罰安排給學生。
發明家庭作業的是一位名叫Roberto Nevilis的義大利教師,他在1905年首次將家庭作業作為一種懲罰安排給學生。讓人遺憾的是,他竟然沒有給他這個發明申請專利。
不過下來我們還是來說一下家庭作業的重要性吧:
課外作業是對課上教學的有效延伸,是課堂學習的鞏固和深化,是學生課外學習的重要手段。對學生來說,通過作業,可以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作業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及時請教老師,從而糾正錯誤,改進學習方法。對於教師來說,布置家庭作業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獲取教學反饋信息的重要手段。通過批改學生的作業,教師可以及時獲得教學的反饋信息,發現學生學習的難點和弱點。
在我們日常教學過程中,常遇到一些學生不做作業的現象。首先,端正思想,提高認識,要讓孩子懂得家庭作業的重要性。
1.幫助孩子理解課堂所學知識。
2.發現弱點,及時改進。
3.掌握技巧,提高自信。
4.從小培養敬業精神。
其次,造成學生不做作業原因各種各樣:
1、速度慢。做作業時常左顧右盼,愛打岔。作業一多就完成不了。
2、不會做。由於沒有理解課上所學知識,造成學習障礙,可是又不想方設法去解決,就這樣置之度外。
3、懶惰性。天性愛玩,管不住自己。不能做到「做好作業再玩」。
4、家庭缺乏應有的監督。不少孩子在家中是「小皇帝」,爺爺奶奶圍著轉,管教不力。或因父母是雙職工,下班遲。放學後無人管束等。這些原因都是學生不能按時按量完成作業的隱患。
總之,老師和家長一定要善於教育孩子認真地完成作業。當學生出現不能及時完成時,一定要採取果斷措施,應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逐步學會自己管住自己。尤其孩子做作業需要輔導時,家長應該耐心進行輔導。如果家長不知道孩子作業的正確與否,可以先不發表意見。老師批改過後,家長要看看,全都做對了,要表揚孩子。有錯誤,可以幫助孩子找出錯的原因。這樣有督促,有輔導,有檢查,持之以恆,時間久了,孩子自然就會形成良好的做作業習慣。
不做作業的學生,並不是天生的。他們在改正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反覆。這時,我們非常需要取得家長的配合,只有這樣,才會形成合力。因此 家長與老師應該經常聯繫,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使孩子能夠更好的學習和生活,孩子的教育離不開家庭和社會,家長和老師多溝通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