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關於國產主戰坦克的討論大多集中在99式主戰坦克的身上,而對於我國陸軍裝甲突擊力量的另一個重要角色96式主戰坦克卻鮮有人去關注,與99式主戰坦克身上三代坦克的光環相比,二代終極水平的96式坦克顯得有些黯然失色、默默無聞。然而從數量上來講,並不顯山露水的96式坦克卻擔當著中國陸軍的重拳,是真正的紅色鋼鐵洪流。
眾所周知,122工程坦克(96式坦克的前身)是我國二代中型坦克的研製代號,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上世紀60年代中期,東西方陣營相繼推出了戰後第二代中型坦克,比如M-60和T-64等。這些型號的中型坦克較先前各自裝備的M47/48和T54系列坦克在火力和防護上均有較大提高,我國坦克科研人員在對這幾種坦克進行跟蹤和評估後,提出了自己的二代坦克方案。不過就在我國換裝二代坦克的時候,世界上主要陣營又進入了三代坦克時代,以M1A1和T-72為代表的新一代主戰坦克已經開始進入美蘇兩國服役,而我國迫切需要一種在三代坦克成熟之前,用來短時間替代三代坦克,並且可以做到擊穿T-72和M1A1前裝甲的坦克。著一方案意味著將三代坦克的火力和二代坦克的地盤相結合二代半坦克的誕生,軍方對他的基本要求是要成熟可靠,這也為96式坦克定下了基調。
96式坦克底盤在總體上沿用了88B式坦克的底盤布局,在動力、傳動、懸掛、操縱系統上,兩者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採用的是536KW的12150ZL改進型柴油機(後部分車輛改為120HB柴油機,馬力提升到800--1200馬力),固定軸式機械傳動,帶有摩擦減震器的扭杆懸掛和帶有液壓助力的機械操縱系統,為了安裝22發容量的轉盤式裝彈機,和125毫米的坦克炮,將底盤座圈的直徑擴大到了1915毫米,對戰鬥室、內外油箱和工具進行了重新的布置。改進後96式坦克底盤將底盤兩側履帶上方分置的工具箱和外油箱連成一體,更具現代化氣息。
96式坦克的炮塔為焊接式結構,炮塔正面為兩塊可更換的符合裝甲塊,炮塔兩側各有6個煙霧彈發射器,炮塔後部有不大的艉艙,儲物欄在炮塔兩側,由於有了自動裝彈機,炮塔內只有車長和炮長兩名乘員,炮長在左、車長在右。在炮長艙門的前方安裝有雷射測距儀,晝夜觀瞄三合一的下反式穩定炮長觀瞄裝置,在車長指揮塔上則安裝有一具可隨指揮塔旋轉的晝間潛望觀察鏡,橫風傳感器安裝在炮塔的左後方。96式坦克炮塔與早期的85式坦克炮塔不同的是原來炮塔右上方圓形的增壓風扇罩不見了蹤影,筆者認為96式坦克的三防增壓風扇安裝在炮塔艉艙中。
從外型上看,96式坦克的125毫米火炮的抽菸裝置對比99式坦克要更加靠前一些,抽菸裝置的位置越靠近炮尾說明其工藝水平和技術水平越高,也許這也能體現出96式坦克的火炮性能不如99式坦克,不過目前採用2期彈藥和3期彈藥的96式坦克,在2000米距離上也足夠擊穿世界上主流三代坦克的前裝甲,因此也是足夠的火力配置了。
客觀的說,96式坦克的性能在經過改進後達到了接近3代坦克的水準,96A型坦克多次參加中俄坦克世界盃競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與之同台競技的都是T-72等三代坦克,96A坦克能在火控和射擊上取得優勢已經足以證明其是一款可以媲美三代坦克的二代半坦克。從機動性上說,12150ZL柴油機比俄羅斯T-72坦克使用的柴油機功率要小,不過得益於96式坦克先進的傳動和底盤性能,96式坦克的越障能力要稍強一些。96式坦克的125毫米火炮使用1期彈藥的情況下,在2000米距離上穿深達到了600毫米,使用二期彈藥可以達到800毫米級別,而T72坦克使用的2A46型坦克炮,其任何一種改型的炮口動能都最多僅僅達到與中國1代125毫米坦克炮相當的水平,俄羅斯的穿甲彈威力也較差,在2000米距離上使用3BM17等彈藥,穿甲深度都僅有350毫米,使用貧鈾彈芯也才達到600毫米水平,且精度較差,因此在火力打擊能力上,96式坦克對比T-72坦克擁有絕對的優勢,在南北蘇丹兩國的戰爭中,北蘇丹軍使用中國96式坦克曾經一舉擊毀南蘇丹軍的T72坦克,就是實戰當中的體現。
而在防護能力上,96式坦克和T72一樣使用了復合裝甲作為炮塔正面和底盤的主要防護體,且裝甲厚度基本一致,不過96A型坦克增加了楔形炮塔前裝甲和底盤正面附加裝甲,使用這些改進措施後,防護能力要優於T72坦克。因此雖然只是一輛二代坦克,但是其主要作戰性能都幾乎匹敵西方先進三代坦克,可以說作為一種廉價,大規模生產的機械化裝備,96式坦克的性價比和作戰可靠性,已經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從1996年設計定型到現在,一晃96式坦克當重拳已經十幾年過去了。由於先天基礎限制,對96式坦克的改進意見很難跟上現代坦克技術發展的步伐,特別是三代坦克技術從歐美強國向我國周邊地區加速擴散,使得我們大量裝備具有三代水平或者更高水準的99式大改坦克的需求更加迫切,或許96式的時代即將終結,我們將會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也許今年的勝利日大閱兵就是這個新時代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