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以下簡稱俄氣)副總裁亞歷山大·梅德韋傑夫表示,俄氣將自行完成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項目,即無需舉債。
據俄羅斯網站2月4日報道,他在接受電視採訪時表示:「在與中方商談合作時,中方希望參與我們在俄境內的項目,就像我們曾表示有意參與中國境內的西氣東輸項目一樣。但俄氣在開採及勘探方面的原則非常明確:這只能建立在資產置換的基礎之上。」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中國境內段開工
報道稱,他強調,儘管當前經濟形勢非常複雜,但俄氣仍有能力在沒有中國以及其他方面參與的情況下完成整個項目的所有階段。根據2009年6月24日俄氣與中石油簽署的《關於天然氣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俄將經過西線及東線對華供應天然氣。目前,俄氣正在鋪設「西伯利亞力量」管道,來自雅庫特的恰揚達氣田和伊爾庫茨克的科維克塔氣田的天然氣將由此進入俄國內市場及國際市場。
俄羅斯天然氣
報道稱,中俄在2014年5月21日簽署合同,俄將通過東線,在未來30年內,每年對華出口380億立方米天然氣,合同總金額4000億美元。管道鋪設和在阿穆爾州興建天然氣加工企業的項目,其最初總估值為550億美元,而後,這一數字被提升到600億-700億美元。
報道稱,目前,經西線即「西伯利亞力量-2」管道對華供氣的談判仍在進行當中。該項目的第一期是從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經阿爾泰邊疆區對華供氣,每 年300億立方米,為期30年。為此,俄氣將從西伯利亞西部鋪設「阿爾泰」管道至新西伯利亞,再延長至俄中邊境。該項目估值約230億美元,預計將於 2019年始供氣。
另外,俄羅斯為中國備了一重驚喜外,竟還準備了兩份大禮!
一條管道向中國輸油
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物流公司(Transneft- logistika)表示,該公司今年首次通過鐵路完成對華石油出口。
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Transneft)總裁顧問伊戈爾·傑明向俄新社解釋說,應俄羅斯石油公司的要求,該公司制定了通過鐵路途經蒙古國對華出口原料的新方案。根據俄羅斯石油公司與中國夥伴的商業合同沿這條路線出口石油。
2015年12月,俄羅斯石油公司第一次嘗試通過梅格特(Meget)集散地向中國運輸約2萬噸石油,那裡的生產能力將允許2016年運輸約350萬噸俄羅斯石油公司的石油。
根據俄羅斯石油公司、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2009年簽署的合同,俄羅斯自2011年開始通過"斯科沃羅季諾 --漠河"管道支線向中國出口俄石油。2015年通過「斯科沃羅季諾-漠河」管道出口1600萬噸俄石油。此外,還經哈薩克通過「阿塔蘇--阿拉山 口」管道(2015年運送700萬噸)和「科濟米諾」海港(1343.6萬噸)運輸石油。現在,通過「梅格特」液體裝運集散地的鐵路運輸成為對華出口石油 第四條路線。
從鐵路到管道運輸
俄羅斯是中國原油進口的重要來源地。長期以來,中俄之間的原油貿易主要是通過鐵路運輸。以2006年為例,通過鐵路運輸的石油占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石油總量的61.5%,其餘通過海運運輸。
然而,儘管中俄大力擴充鐵路運力,但原油貿易量仍然受限。而且鐵路運油費用高,風險大等缺點不容否認。如果開通管道運輸,會對原油貿易雙方帶來眾多 利好。早在1994年,中俄開始磋商修建石油管線問題,但其間不僅有俄羅斯當地修建這一管線的分歧,還有日本拿出「安納線」的方案阻礙了被稱作「安大線」 的方案的推進。
俄羅斯石油
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多國經濟受到衝擊,國際油價大幅下跌,俄羅斯急需要資金。在此背景下,2009年,中俄耗時數年的拉鋸談判終於一錘定音。
根據當時協議,自2011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0日,俄石油通過EPSO(東西伯利亞-太平洋運輸管道)管道每天向中國輸送30萬桶原 油。作為交換,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向俄羅斯提供250億美元的貸款,其中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獲得150億美元,管道輸送商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獲得100 億美元。中俄之間貸款換石油的協議簽署,讓中俄原油管道的建設塵埃落定。
2009年,中俄原油管道俄羅斯境內段開工;同年5月18日,中國境內段開工。2011年,全長近千公里的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產輸油,通過管道俄羅斯每年對華輸送1500萬噸原油,為期20年。俄羅斯原油終於拋棄速度慢而運費昂貴的火車,「換乘」管道進入中國。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遠東原油管道斯科沃羅季諾分輸站,穿越中俄邊境,途經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止於大慶,管道俄羅斯境內段長約72公里,中國境 內長927.04公里,2011年1月1日正式啟用,設計年輸油量1500萬噸,最大年輸油量3000萬噸,是中國油氣進口東北方向的一條戰略要道
俄羅斯一塊土地或併入中國
澳媒稱,澳大利亞外長朱莉·畢曉普上周在華盛頓發表講話時稱,俄羅斯正在「大談所謂的轉向亞洲政策」。她在對新美國安全中心的講話中還提到了有關亞洲軍備競賽的猜測,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俄羅斯、中國、印度、越南在該地區進行軍力建設造成的。
澳大利亞洛伊解讀者網站2月4日以《俄羅斯到底在東面在幹什麼?》為題報道稱,畢曉普說,在最近的規劃中,俄羅斯對太平洋艦隊的大規模整改將會使其在今後十年從俄羅斯目前最小的海軍部署轉變成為最大的海軍部署。
報道稱,作為6000億美元整體軍事建設的一部分,該艦隊將會擁有新的彈道飛彈潛艇和攻擊潛艇,並且會升級其海上艦隊。
俄羅斯一直擔心中國覬覦遠東地區
一個月前,《經濟學人》在一篇分析俄羅斯經濟層面亞洲轉向政策的文章中提到了俄羅斯「對中國假大空的轉向」。報道提到,雖然中國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 夥伴,但俄在中國的貿易夥伴中卻連前五都排不上。該雜誌援引一位專家的話說,這種推動動作比預期要緩慢,原因之一就是俄羅斯擔心被敲詐。
報道稱,想接近中國的願望被擔心產生依賴性的想法抵消了,俄羅斯科學院的維克多·拉林說。俄羅斯對商貿實行嚴格限制,主要基於一種無根據的擔憂,即中國可能侵占其人口稀少的遠東地區。
報道稱,在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上個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馬修·薩克斯博士給出了三個理由,解釋為什麼不應將這一轉向政策理解為「另一個不可行的宏大承諾」。
俄羅斯總統普京
首先,轉向亞洲對俄羅斯來說已經成了勢在必行的做法,而不是一個選項。正如美國國防部2012年宣布出於「必要性」而重返亞洲一樣,俄羅斯也認識到這樣做對其未來的實力、繁榮和聲望都至關重要。
第二,俄羅斯清楚地認識到21世紀將是亞洲世紀,其重心將是中國。
第三,即便是基本的戰略規劃也能揭示出,俄羅斯只有相對很短的一段機遇期來鞏固其作為地區大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