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英國望藉助中國長期抗戰的經驗,支援其在遠東殖民地軍事戰局,同時中國必須保護滇緬路這條堪稱輸血管的國際補給線。因此,中英軍事同盟成立,組建了中華民國遠征軍。
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中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匆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遠征軍集結數十萬大軍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仰光運輸線被日軍切斷。戰局一旦不利,英方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即使如此不利戰局,中國遠征軍仍然戰功赫赫,從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中方掩護英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第一次入緬作戰,中國遠征軍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軍傷亡約450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從緬北的雷多地區開始了對日反攻,後在反攻緬北的戰役當中,中國駐印軍陸續擴充,兵力達12萬餘人。在反攻的同時,駐印軍還派兵掩護中、美工兵修築中印公路。在英、美的配合下,中國駐印軍同日軍在胡康河谷、密支那、臘戌等地展開激烈戰鬥,收復失地,使日軍不得不承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中國駐印軍戰力今非昔比。1944年3月,中國遠征軍發動滇西反攻戰,其中三次決定性戰役接連在雲南的松山、騰衝、龍陵三地進行。攻取龍陵後,中國遠征軍於1945年1月20日收復畹町,至此滇西失陷的全部國土都得到了收復。28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的中國遠征軍在緬甸芒友會師,標誌了國際運輸線中印公路就此打通。同年7月,中國遠征軍凱旋迴國。
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地區的作戰不僅直接對日本法西斯勢力進行打擊,更對其他反法西斯戰場產生影響。可以說在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役中,中國遠征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我們在品味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同時,請記得,在滇緬印的茫茫叢林深山中,永遠地長眠著中國遠征軍的十餘萬將士。他們所做出的貢獻不會被歷史忘記,他們為祖國為自由為正義的犧牲,會被熱愛和平的人們永遠地銘記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