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稱,過去25年里,有數百萬農民響應進城號召,但是他們並不適應城市生活。
據德國之聲中文網2月2日報道,《南德意志報》2月2日發表題為《歡迎來到大城市》的文章。文章在開頭介紹了一位進城看兒子的母親無法適應大城市生活的故事。這名在上海工作的39歲男子向《南德意志報》記者介紹:「她連怎麼安全過馬路都不知道。」
「數百萬中國人與她(這名母親)感同身受。他們雖然在電視前見證了中國的發展,但是沒有親身經歷這一切。他們幾乎無法想像在這樣的大城市生活。但是,今後15年內還會有上億人必須要遷往大城市。」
中國大城市
文章繼續寫道,城市化是中國政府對經濟放緩的回應。「因為城市人願意消費。他們去超市、髮廊、餐廳和醫院。他們打車、將錢存到銀行、在網上購衣、請人按摩腳。而相反的,農民幾乎只會存錢。」
歐洲城市
文章稱,目前中國仍有六億農民生活在農村。人數占總人口的45%。而在其他大國,這一比例僅有20%。中國這樣的失衡比例也被視作其國內消費持續低迷的原因之一。多年來,北京一直在努力改變這一點,並有所成功。過去25年里,數百萬人響應進城號召。許多人出於自願,也有不少人是別無其他選擇。按計劃,2030年之前將有約10億人口生活在城市圈裡。屆時中國可能將有221座百萬人口城市,也就是說,比現有的上百座大城還要多出幾十座,而整個歐洲現在才僅有35座百萬人口大城。」
文章接著分析,這些新來的城市居民並沒有將存款投入到國民經濟中去,而是寄回給留在鄉下的家人。他們的家人「要麼用錢來蓋新房子,要麼將錢藏在床下以備不時之需。這也是中國政府(農村)社會福利政策發展緩慢的後果。而城市又拒絕將新來人口正式登記為城市居民。」
中國經濟驚艷歐美:要打破白人「金融體系」
總體來說,這個世界仍然是以歐美為主導的世界體系,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是白種人說話的體系。即便是日本人也需要喊出——脫亞入歐的口號,才取得了歐美人的信任。即便現在日本人仍舊把自己看作是亞洲以外的特殊個體!然而,中國的徹底崛起,意味著中國作為一個新生的黃種人開始挑戰歐美為主導的白種人的體系。
二十一世紀初,中國才算進入了真正的「快車軌道」,這不同於上個世紀,因為上個世紀歐美人同樣發展非常迅速,美國在擊敗蘇聯和擊垮日本經濟之後延續了十年的穩定增長,同時也確立了無可爭辯的軍事霸主地位,中國的發展在上個世紀並沒有特殊的優異表現。歐洲同樣在上世紀成立了歐盟之後,成就了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成果令世界矚目!中國的表現在歐美看來,在當時並不是那麼的美好。
中國崛起
2002年的中國貌似GDP只是日本的三分之一,中國只是和義大利爭奪世界第六的GDP,這在歐美看來,基本來說中國絲毫沒有力量挑戰自己的經濟體系。2002年之前,中國在上世紀末的增長率只有9%以下或者左右,但是2002年之後,中國就像吃了「槍藥」一樣,連續增長率一直在10%以上,甚至最高可以到達14%,這才徹底讓歐美人開始關注中國經濟的發展。連續將近五年的10%增長率,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事情——03年超越義大利,04年徹底甩開義大利,追趕法國和英國,05年超越法國,06年超越英國甚至甩開英法,07年超越德國,08年以人均2030美元的GDP總量居然位列世界第三,從來沒有任何國家能夠用非常低的人均GDP擠進前三甲!
美國總統歐巴馬
然而這並沒有讓北京滿足因為此時中國的GDP只有日本人的三分之二。08年經濟危機爆發之後,歐美次貸危機導致歐美經濟市場低迷,但是中國經濟增長僅僅掉下了1個百分點,僅僅經歷過短期的困擾之後,中國經濟重新用9%的經濟增長率震撼了整個世界,中國成為真真正正的增長發動機!這真是一個偉大的事情,10年中國用實力告訴了世界,從世界第七成為世界第二,你需要的只是七年的時間。中國從僅僅為日本經濟的三分之一到超越日本僅僅只用了7年時間。美國想要扼殺中國的機會幾乎不存在。想要扼殺一個世界第七,美國只需要動動嘴就可以了。但是想要扼殺一個世界第二的經濟體,美國傾盡國力需要十年,僅僅只能讓日本乖乖的不要貪圖美國第一的位置!我們知道美國世界第一是在1890年開始成為世界經濟第一,一直延續到如今。
日本在1970年經濟無可爭辯成為世界第二一直延續到2010年,持續了將近40年的歷史。中國只用了7年震盪了整個世界經濟體的前七名的地位!但是中國從2002年「非典年」之後,中國徹底的改變了GDP排名的戰況,幾乎1.2年超越一個國家的成就突飛猛進,勢不可擋!歐美國家震驚不已!然而這不是更關鍵的,更關鍵的是2010年之後,中國經濟增長依然非常強勁,英國人曾經描述過這個現象——如果中國依然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那麼我可以清楚的告訴我最親愛的同胞,中國會兩年多創造一個英國。一年多創造一個韓國!
然而犯同樣錯誤的不僅僅只有法國一家,2007年9月,德國總理默克爾以"私人名義"在總理府會見到訪的達賴,致使中德關係跌入低谷,兩國經貿大受影響,德國執政黨內也因此產生分歧。由於中國財長"日程安排十分忙碌"無法接待,時任德國財長施泰因布呂克原定於2007年12月訪問北京的計劃被迫取消。英國媒體一語道破:"取消財長訪華是迄今為止北京對默克爾接見達賴的憤怒所產生的最嚴重後果"。中德之間本已緊張的外交關係急劇惡化。北京的態度也使默克爾的執政"大聯盟"內部關係惡化,剛被任命為副總理的外長施泰因邁爾(社民黨)曾公開抨擊總理接見達賴。
中國崛起
據披露,英國首相卡梅倫2012年5月高調會見達賴時,就知道會引起中國不滿,但認為沒有什麼了不起。當中國要求卡梅倫不要會見達賴時,唐寧街竟然擺出首相"要見誰就見誰"的強蠻態勢。局勢的發展讓卡梅倫沒有想到,北京將中英關係長期凍結,讓英國商界完全"頂不順、吃不消"。2013年底,卡梅倫作為首相首次訪華。在此之前,卡梅倫在商界壓力下,多次向北京表露出渴望來訪的信息,希望獲得更多來自中國的商業合同,但卻受到北京的拒絕。外媒認為,這反映出中國對英國的絕對自信;西方對中國資金和技術的渴望;並凸顯英國不顧北京反對會見達賴,付出了多麼沉重的代價。卡梅倫訪華被拒,是倫敦外交的失敗。卡梅倫上任時曾經高調宣布,將著重發展與金磚國家的經濟聯繫,卻受到北京的"冷處理"。因為達賴,唐寧街可謂嘗到了損害中國核心利益的苦頭。
中國利用了自己的經濟來實現了許多政治上的主張和成果,但是北京並不能讓自己滿意,北京更加需要的是如何應對自己上面的華盛頓。中國的所有經濟成就在美國看來,只能對美國產生一點點的挑戰,因為美國的GDP仍然是中國的兩倍左右。人均GDP仍然是中國的10倍左右。
德國總理默克爾
這種差距不是十年能夠磨平的。北京要挑戰華盛頓僅僅依靠自己的能力,這本是不可能實現的。也許很多人會反駁我,中國的很多成就都已經直追美國。為什麼不能現在挑戰美國?——原因就是:一個國家最強大的不是已有的成就,而是一個詞,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中國和美國的科技差距就是二三十年間,所以中國要挑戰美國就得從科技開始!而不應該是我們中國一直強調的數量和性價比考慮!
這就是中國政策的走勢,中國看到美國從經濟陰霾的陰影里走出來,中國經濟的衰弱走勢下,獨自抗爭美國是沒有辦法的。中國習近平主席眼光卓越,今年提出了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兩個世界大策略!
這讓許多仍然沒有走出經濟陰霾的國家看到了一絲希望!這也直接避免了獨自面臨美國的經濟打壓。既然你最先走出經濟陰霾,你總不能阻擋其他國家走出經濟陰霾吧!雖然我也掙點錢,但是根本上我也是幫助其他所有歐亞國家走出經濟陰霾的先鋒!所以中國以後與美國的競爭一直再加劇!今年只是一個開始,9月份中美就會徹底決定——是激烈的鬥爭還是和平的分配權利!隨時都有爆發我們不想看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