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衛星」還是「飛彈」?一詞之差背後透著不同的策略,彈道飛彈與民用運載火箭最大的不同有三點。
新華社 · 字體:宋
朝鮮軍方戰術火箭試射訓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韓國軍方證實,朝鮮7日上午發射一枚「遠程火箭」。此前,朝鮮通知聯合國相關機構發射一顆地球觀測衛星的計劃,但美、韓、日等國則懷疑朝鮮實際上在試射一枚遠程彈道飛彈。
到底是「衛星」還是「飛彈」?一詞之差背後透著不同的策略。
國防大學教授王寶付說,衛星發射和彈道飛彈發射在技術上相通,通過衛星發射活動來改進彈道飛彈技術完全可行,朝鮮進行衛星發射活動意在規避聯合國制裁決議,打擦邊球,而美日等國的說法目的則相反。
和平利用太空是每一個主權國家的合法權利,只是,彈道飛彈可用於投射核武器,朝鮮發展核武器已經公然違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議,朝鮮不應進行與「彈道飛彈計劃有關的活動」。
據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劉天聰介紹,彈道飛彈與民用運載火箭最大的不同有三點:
一是載荷不同。彈道飛彈搭載的是彈頭,可以是由高爆炸藥製造的常規彈頭,也可以是核生化彈頭,彈頭需要從大氣層外重返大氣層內,涉及再入的問題;而運載火箭一般搭載的是人造衛星,如果不是返回式衛星的話,不用考慮再入大氣層,將衛星準確送入軌道即可。
二是控制與導航系統不同。彈道飛彈的目的是將彈頭準確投送至目標,因此需要匹配彈頭的制導系統;民用運載火箭不需要這些。
三是部署與發射方式不同。考慮到生存性和實戰隱蔽性,彈道飛彈一般採取井下發射、公路機動發射或潛艇發射;而民用運載火箭在發射場公開發射即可。
王寶付說,彈道飛彈因要打擊地面或海上目標,在飛抵既定空域後,彈頭需要再次進入大氣層,這一過程彈頭將承受高溫高壓,對技術水平要求很高。從目前情況看,朝鮮是否完全掌握這項再入技術值得懷疑。
朝鮮此前分別於1998年、2009年和2012年先後4次宣布進行衛星發射活動。王寶付說,從朝鮮歷次發射活動觀察,朝鮮的彈道飛彈技術取得了一定進步,比如射程確實增加了,但是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每次發射都不圓滿,有時火箭發射後最終落在了哪裡,朝鮮自己都說不清楚。
王寶付表示,就朝鮮飛彈技術到底到了什麼水平,美國憑藉自身先進的技術水平和強大的情報獲取能力,雖然不能說完全掌握,但大致判斷準確,只是對外一般會故意誇大朝鮮的飛彈威脅。美國這樣做是出於鞏固與日韓等國的同盟關係,推動亞太再平衡戰略,部署反導體系,牽制地區有關國家等一系列戰略考量,朝鮮則會將計就計,藉機宣傳自己的技術,因此容易使外界產生誤判。(馬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