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飼養魚類與水質、飼喂的關係

@ 2016-02-10

水族飼養魚類與水質、飼喂的關係

介紹養魚技巧,養魚知識,分享魚友趣事,是大家分享經驗的交流平台

魚的吃,喝,拉,撒,睡,外加呼吸全部都是在水中完成,所以過往的人都說:養魚先養水,可見水質對魚的重要性。要想創造完美的水族生態,就要掌握能量的流動,使能量收支平衡。於是,下面就告訴大家水族箱內能量的來源,及能量對養殖生物的影響:在人為的蓄養中,能量最主要來源於飼料,其次是電能如加熱管,降溫器等。魚類是變溫動物,在其忍受範圍內,水的溫度高魚類代謝增加,所需飼料相對增加,當水溫低時代謝降低,飼料需求低,甚至不吃。所以飼養人透過加熱器(降溫器)將電能轉換成熱能供給魚只最適溫度,使魚類代謝穩定。若已將水溫固定,則剩下的能量來源主要就是投喂的飼料;飼料不但提供了魚類基礎維生代謝能量外,更共給了成長的所需能量。

順便一提,飼料中可以被魚類當作能量來源的成分主要為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而維他命也可提供能量但因飼料中只有微量添加,沒有多大的影響,另外無機鹽類大都已被氧化,呈安定狀態,不列入能量來源考慮。

飼料被魚吃進肚子後,有多少百分比轉成魚只的一部分?又有多少百分比被排出魚體外?以何種形式呢?

舉例子來說,如果飼料轉換效率(F.C.R)為1.5,也就是說魚只吃1.5公斤的飼料(乾重)可轉成魚體的重量1公斤。但並不表示有1公斤被魚只吸收及0.5公斤排出體外,因為換算魚體1公斤,其實有70~85%的水重,也就是說:吃了1.5公斤的飼料,雖長了1公斤的魚肉,但是扣除水重,只有0.15~0.3公斤約15%被吸收轉換成魚體成分,而有將近85%的飼料被魚體消化吸收後排出體外。排出後的成分又以什麼形態?跑去哪裡?

魚類排泄的廢物有兩種形態:顆粒性及溶解性。主要透過排泄孔排出糞,尿,也透過鰓將一部分含氮廢物排出體外溶解在水中。顆粒廢物----糞便由纖維,脫落的腸道細胞及飼料成分,其中大概還有10~40%飼料成分未完全消化利用,排放到水中。而溶解性的廢物在水族箱中我們最常討論的也是最擔心的是含氮廢物的含量,因含氮廢物的積累會對魚造成毒害。

針對氮素的來源,消化,吸收及排放來看,主要來源為飼料中的蛋白質,經過魚類的腸胃消化酵素分解成各種胺基酸小分子後由腸道吸收,來不及分解的及無法吸收的集結成糞便就由腸道末端排泄孔排出,已經由腸道吸收的籍由腸道周邊的微血管輸送至全身細胞,胺基酸有的被用在合成魚體細胞,有的則是被細胞當成代謝能量消耗後變成含氮廢物如氨或銨等,再籍由血液帶至腎或鰓排出。

在魚類生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透過鰓來排泄含氮廢物,以擴散作用的方式來排放。擴散作用就是某種成分由高濃度往低濃度分布,舉一個生活當中的例子----放屁,放屁的人會感覺到由很臭到不臭,即是臭屁的分子由高濃度漸漸想低濃度散去。回到主題:正常良好的水質環境,水中的含氮廢物濃度低於魚體內的濃度,所以魚體內的含氮廢物可籍由鰓部的擴散作用排到水中。假設含氮廢物在水中無法分解或被吸收利用,則含氮廢物的濃度會一直累積增加,當濃度高於魚體內的濃度時,含氮廢物便經由鰓部由水中擴散至魚體內。當魚體內的含氮廢物高至某種濃度時便會對細胞造成毒性,於是這時候魚類為了要生存,鰓部細胞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叫做細胞的主動運輸,將擴散進來的含氮廢物送出魚體,如此這般又造成了兩個問題:第一,喂飼料所產生的能量原本希望魚只用來成長,但因為水質的不好,魚只好將能量用來抵抗含氮廢物由外而內的擴散而不會拿來成長了。第二,當含氮廢物達到一個濃度後,魚只不會再進食,表示不再有能量供給給魚只,魚只能靠以往儲存在魚體內的能量來抵抗外來的含氮廢物,最後當能量用完時,外界的含氮廢物便一舉入侵,破壞魚體細胞,剛開始小部分的細胞中毒,只造成魚的泳姿怪怪的,時快時慢,當大部分細胞中毒後,便躺在一旁偶爾抽筋,最後一命嗚呼。值得一提的是當水質不好,魚只不再進食時,如果主人不查還拚命丟飼料,而飼料的能量非但無法提供給魚類,反而供給水中的細菌充分的成長能量,不論好的壞的細菌都大量繁殖,細菌大量繁殖的結果造成水中氧氣的缺乏及壞的細菌感染魚只,造成魚只缺氧又生病,加速魚的死亡。

由上一段可知,如果只知道將飼料丟進水中給魚吃,而不去了解飼料能量的去向及觀察魚只的行為反應,最後魚類只有死給你看。當然一般人在養魚時最基本都會發現水好象變混濁了,要換水了。水變渾濁代表水中有過多能量使得水中的細菌數增加,當細菌數增加到某一程度,影響光線的穿透力。在簡易的水族箱中,水變渾濁然後換水,其實就是一種水中能量的釋放,因為簡易的水族箱中並不構成一個完整生態,所以無法達成能量的平衡,多出來的能量只要靠換水將水中過多的能量釋放以達成能量平衡。

回過來講人為的,比較接近完整生態,如水草缸或裝有過濾系統的水族箱的能量如何達到平衡?接到上兩段,當飼料喂給魚類,魚類所排出的含氮廢物及排出的糞便由蝦或細菌等再分解成含氮廢物排至水中,透過幾條管道:一,由水生植物吸收轉換成植物細胞;二,有一些附著在多孔性材料上面的硝化細菌,脫氧菌及植物根部的固氮菌分解成無毒的氮氣及氧氣釋放會空氣中,因此當喂給魚類的飼料所產生的含氮廢物量能夠完全被上述兩條管道分解,則水中的能量即能達到平衡。不過水中的能量為動態的變化:因魚會長大,會增加,水中的植物及菌數也會增加或減少,所以外加的飼料量,電能等能量必須視分解管道的暢通與否;目前隨無精確的儀器來偵測水中能量的多寡,但是市面有水質測試劑如阿摩尼亞(NH3/NH4+)亞硝酸鹽(NO2-)及硝酸鹽(NO3-)的測試劑可以做為水中能量的指標,而能量少對魚類及整個生態影響較小,故為避免能量過多造成負荷,更保險的做法就是定期少量換水來釋放能量。注意!是定期少量而不是隨意大量換水,否則水中的長期或瞬間能量不足,一定會造成魚類的緊迫及生態的破壞。

以上只是針對水質中的固定溫度和喂養魚只飼料後能量的流向來討論,其實水質除了溫度會影響外,還有酸鹼值(PH),硬度等都會對飼養的魚只造成影響,而且這些因子都是互相影響的。例如:在溫度方面,假使你的魚缸沒有恆溫管。然後你又知道明天會有寒流要來,請問你會如何喂食?假使和平常一樣的喂飼量,而且魚也正常吃下去了,由於魚類是變溫動物,這時候魚體溫也下降,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所有代謝功能都變慢,這時候肚子裡還未消化的飼料「卡」住了。該由魚分泌的酵素來消化的沒有消化,反到是被由吃飼料是一起帶進來的細菌拿去利用,然後大量繁衍在魚肚子裡面,結果就是腸炎;假使寒流來的晚些,等魚只代謝完畢後排泄在水裡,溫度下降了,魚好象沒有問題了,錯!因為另外一個問題剛要發生,這時候糞便及含氮廢物都排放到了水裡,水裡的硝化細菌因溫度低而硝化作用變慢,含氮廢物(NH3/NH4+)無法分解成較無毒的硝酸鹽(NO3-),且水的酸鹼值會一直增加,當PH上升水中的含氮廢物較無毒的銨(NH4+)會轉換成有毒性的氨(NH3)對魚體產生傷害。由上述例子可以知道在水族箱的生態中變因很多,而且任何因子的改變便會牽動其他因子的變化,所以我們可籍由正確的知識,良好的設備及簡單科學的儀器檢測來幫助我們創造穩定的水族生態。

生病VS水質:

水族箱中,病要發生必須同時具備下列三大要素:病源,宿主,及水質環境的惡化。舉人的流行性感冒例子來說:病源-----過濾性病毒存在。宿主------人。但並不會所有的人都得感冒,為什麼?因為人體內的環境並沒有惡化,當過濾性病毒入侵時,人體有免疫系統來防禦抵抗所以不會感染。更廣泛的說法包含人體外的外在環境的惡化,因人體內的環境變化受到外在的環境變化的影響很大,例如,外在環境短時間內氣溫溫差過大,造成人體內在的環境無法馬上適應也就是所謂的緊迫(STRESS);在這緊迫時,比如日正當中氣溫攝氏34度,突然走進冷氣房中,身體的皮膚溫度感受器馬上感應到攝氏24度,將訊息傳回大腦里的生命中樞感覺溫度下降,本能反映命令皮膚毛細孔關閉,以上描述神經傳訊可能整個過程只有0.4秒。再這0.4秒之前,腦的生命中樞還維持的命令是太熱要排汗,突然的變化皮膚的毛細孔關閉,連汗也排不出去,整個身體的維生系統馬上要去調節,就在這兵荒馬亂的過程,連你的意識都覺得不舒服,也給外來的病原有機可乘,此時就是生病的開端。

對魚也是一樣,水就是魚的生活環境,在水裡隨時都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存在,但並不會造成魚的生病,惟有當水質變化太大,對魚產生緊迫時,才會造成疾病。

養魚就是養水,這個道理好象大家都知道,但掛在嘴邊說的人多,真正執行的人少,為什麼會如此說呢?因為讓魚生病的絕大部分都是因為人的隨便及偷懶,比如說:正確的換水,應定期以水質測試劑來測試水質的好壞,決定換水的多寡,真正這樣做的人有多少?即使不要這樣大費周章,定期換更多一點的水來釋放能量也可以,如大家都知道的每星期換水1/4~1/3,換水時新水必須先除氯等,問題是身體力行的又有多少?很多飼主認為水看起來很乾凈,下星期再換,每星期都說下星期,終於魚不吃飯了,趕緊大量換水,換水時又不注意水溫,尤其是冬天,也不在意自來水中氯含量,也不處理,拚命的抽水和加水,原先水裡的高濃度的含氮廢物馬上降至低濃度,酸鹼值劇烈變化,魚先是從高溫至低溫,因魚是冷血動物,所有代謝循環全部降低,該排出去的排不出去,不該來的進來後也拿不出去,病原也跟著進來了,魚就生病了。或是來不及換水,水中的病原大量繁衍,加上水質的惡化,魚的大部分能量拿去抵禦水質的變化,而無法全力預防病源,久而久之,魚就病了。

再者,預防勝於治療,平常就應該注重飼養水生生物的健康,從飼料營養的補充,例如,該是適合什麼飼料,就要供給,飼主需要先充分了解生物的食性,水質環境的設置及監控。例如,生物生活的自然環境,水溫,酸鹼值及水裡有害的物質----氯氣,阿摩尼亞,亞硝酸鹽及硝酸的檢測等。都是我們要養某水生生物所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

以上是轉載部分,下面是我個人對緊迫的小見識。

以上筆者文章中提到的「緊迫」兩個字,是尤其的重要,「緊迫」是很多魚病的先決條件。我們要儘可能的去營造一個恰當的環境讓魚儘量的不緊迫,或少緊迫。如果這點你能做的到。我相信你的水平已經夠高。

其實上面那片文章只是提到了水質條件(溫度,水質惡化)對魚造成的緊迫。其實還有很多。比如新進的魚只,換了新環境,會緊迫。再加上有的是長途運輸來的,如果處理不當,那真的是百病俱來,即使最後病好了,恢復狀態了,那也是有好長一段時間魚的狀態不佳,造成一段時間的生長停滯,體型是不用講了,不變成老頭魚已經算是老天格外開恩。

再有,魚的密度過稀,尤其是新魚,也經常的會造成魚的緊迫。適當的密度很重要。

還有,大小魚養在一起,大隻魚總在欺負小隻的,又或強勢的總在欺負弱勢的,弱勢魚只的緊迫會引起腎上腺過量分泌,使體色變暗(保護色),本就膽小,掙不到足夠食物,而由於緊迫再把體內以往積蓄的能量消耗在使體色變暗來保護自己上面,當然會使抵抗力下降,造成體內蟲(特別是六鞭)爆發,或被各種細菌侵害。造成惡性循環,後果不言而喻。

所以「緊迫」真的要不得,若能有效的避免魚只的緊迫,你會發現,其實飼養七彩並不困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