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永昌縣焦家莊鄉樓莊子村有個「者來寨」,以前一直是個不為人知的平靜的小村莊。在80年代末 有個澳大利亞學者戴維·哈里斯提出,者來寨是古驪靬(Lí qián)城遺址,而驪靬(Lí qián)城則是西漢安置古羅馬戰俘的地方。驪靬(Lí qián)正是漢朝時對古羅馬的稱呼。
《漢 書·陳湯傳》中就提到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於郅支城(今哈薩克的江布爾城)。在戰場上西漢將士們注 意到匈奴單于手下一支很奇特的僱傭軍,他們以步兵百餘人組成「夾門魚鱗陣」,土城外設置「重木城」。而這種用圓形盾牌組成魚鱗陣的進攻陣式,和在土城外修 重木城的防禦手段,正是當年羅馬軍隊所獨有的作戰手段。
縱然匈奴使用了羅馬「僱傭軍」,但郅支城之戰漢軍還是大獲全勝,並且俘虜了千餘人羅馬「僱傭軍」。不久,西漢河西地區的版圖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名為「驪靬」的縣,同時還修建了驪靬城堡。
於 是有人將這一串史實聯繫起來,認為事情可能是這樣的:公元前53年,一支6000多人的古羅馬軍隊在卡爾萊戰役中被安息(帕提亞,今伊朗高原)軍隊打敗, 他們突圍潰逃,一直向東逃竄,歷史上這支軍隊就不為所蹤了……人們叫它「遺失的羅馬軍團」。其實這支「遺失的羅馬軍團」並沒有遺失,而是向東逃到中國境內 被匈奴招安。後來大漢軍隊征討匈奴大勝,並俘虜了上千羅馬僱傭軍,漢朝就把這支特殊的降軍安置在了一個地方,起名驪靬城,就是現在的甘肅永昌縣焦家莊的者 來寨。
那麼驪靬古城到底是不是現在的甘肅永昌者來寨呢?
據 說者來寨的古城牆在20世紀70年代還有近1公里長,它的高度相當於三層樓,城牆很寬。80年代以後,人們紛紛將城牆上的土取下來當做農肥或築房用,結果 城牆很快就被削去了一大半,到了90年代,它已所剩無幾了。當地人在炸牆取土時還曾發現過很多銅錢,可惜被當成廢品賣了。
在這座古城遺址還發掘出了一處漢代墓葬,古墓內有很多灰陶、陶灶和陶倉……古墓內的屍體頭髮呈棕紅色,遺體下面還有一枚紅色紐扣。 據考證,墓主為漢代的歐洲人!
在與者來寨鄰近的杏樹村,村民們曾挖出一根丈余長的粗大圓木,周體嵌有幾根一尺多長的木桿,專家認為,這可能就是古羅馬軍隊構築「重木城」的材料。鄰近的河灘村則出土了寫有「招安」二字的橢圓形器物,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受降羅馬人軍帽上的頂蓋。
(永昌縣城的雕塑,中間為漢朝官員,兩側為古羅馬人)
除 此之外,還有人注意到者來寨村民中很多人都有歐洲人的相貌特徵。他們普遍個子高大,藍眼睛,眼窩深陷,頭髮呈棕色,汗毛較多,皮膚為深紅色。 者來寨共有400多口人,其中有歐洲相貌特徵的有200多人。但他們常常被外人稱為「黃毛」,這讓他們感到一種自卑感,有些人不得不把頭髮染成黑色。
者來寨的葬俗也挺有意思,他們在安葬死者時,一律頭朝西方,似乎預示著什麼。當地還有一個傳統風俗,逢年過節時他們常常把公牛趕到一起,想方設法讓它們角斗,他們俗稱「瘋牛扎槓槓」。這不正是古羅馬人鬥牛的習慣嗎?當然,有可能這些只是巧合罷了。
如果驪靬古城真的就是遺失的古羅馬軍團的安置點,那將是十分有趣的事情。
對了,成龍大哥說他就是看了驪靬古城的報道後,十分感興趣,於是才有了電影《天降雄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