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絕非大刀輸給火槍,清軍比英軍還喜歡射擊

@ 2016-02-09

時至今日,仍有人受電影、電視劇影響,認為鴉片戰爭中是大刀、長矛輸給了火槍、火炮,不得不說,是歷史教育的悲哀。

清代戰陣彩繪。畫面中間為清軍炮隊,下方為鳥槍隊,對面的叛軍同樣是持火槍對抗。

事實上,以雍正五年(1727年)為分界,之前以弓馬刀槍輔以重炮作戰的清朝軍隊,開始制度性地確立鳥槍(一種前膛裝填的火繩槍)的地位,規定內陸省份,每1000名士兵,有300人練鳥槍,沿海沿邊省份則增設至400人。

具體到某些省份,如廣東各協營,每100兵,分弓箭兵20人,鳥槍兵50人,藤牌兵10人,挑刀10人,炮兵10人,槍炮合計,已經占了60%。

駐守的軍隊火器編制不少,出征野戰的軍隊更多。

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軍出征平定準噶爾部叛亂,每100名士兵,有鳥槍手75名,炮手5名,弓箭手20名,火器比例高達80%。

當然,英軍已經全員火器化了,除了軍官的馬刀和低級軍官手持的一根長矛外,步兵連里就剩刺刀是冷兵器了,清軍無論怎麼比都落後,這是事實。

然而,在戰爭中,火器比例低的清軍更喜歡射擊,而全員火器的英軍,卻往往用刺刀決勝,這才是歷史的弔詭所在。

清代宮廷畫家金昆等人奉命所繪的《八旗閱陣圖》,為乾隆南苑閱兵情景,圖為正藍旗滿洲護軍營,圖中可見前排為火炮,後排軍人均持火槍。

就存世的清軍火器操法來看,有「九進十連環」、「百人哨」的說法,前者是大陣法,八旗兵馬分列,鑲黃旗、正黃旗居中,每旗成一個小陣,小陣中,鳥槍護軍在最前,後面是火炮兵、再後面是鳥槍兵,最後是騎兵押陣。開陣演武,放槍炮9到10次,炮火和鳥槍連環相繼。

這個陣法,從雍正到道光年間,在歷次「治安戰」水平的平叛戰爭中,屢屢奏效,比如道光七年(1827年),清軍22000人在阿瓦巴特迎戰張格爾的10餘萬叛軍,以步兵居中,騎兵列於兩翼,步兵施放「連環槍炮」,又讓藤牌兵穿著「虎衣」迎戰馬隊,使其馬匹受驚陷入混亂……

老虎哦,可能比槍炮還可怕吧。

反正1853年圍剿太平軍的綠營兵們,絕對怕刀矛勝過怕槍炮。在中平之戰中,太平軍士兵7人衝進了一處貴州威寧兵防守的炮兵營地,1000清兵竟然四散潰逃,7個太平軍膽壯猛追,逃不掉的威寧兵竟然「有跪受賊刃者」。

這還不算完,幾百潰兵沖回本軍陣地,搞得4000人的本隊大亂,挨砍的、自己跳河的,多達數百人,副都統烏蘭泰想整軍再戰,官兵竟然都跑光了,找了半天,才發現幾千「精銳」都在林子裡躲貓貓。

烏蘭泰親自去威逼利誘,才有三、四十人爬出,也是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其餘的「大兵」乾脆死活不願出來。

7個「反賊」嚇垮5000「官兵」,莫非人人都是鋼鐵俠?

清咸豐、同治年間的《伏虎開山陣式圖冊》,已學習西方專門克制騎兵的空心方陣,外圍仍保留了一排藤牌手,真是不忘「中國特色」……

當然不是。同樣是在中平之戰,時任浙江秀水知縣的江忠源,只帶了500楚勇,將軍寨扎在了太平軍的營前,清軍的將帥們覺得楚勇衣甲不全、形同乞丐,太平軍的石達開認為他兵少缺練,肯定一觸即潰。

不想,石達開親自領兵衝擊營門,江忠源這個舉人躍馬橫刀帶兵衝出,與太平軍展開肉搏,硬是把石達開嚇得倉惶後退,部下被斬首數百級。可見,面對敢於肉搏的清軍,太平軍也沒有三頭六臂。

只不過,楚勇只有一支,江忠源也只有一個。

比如,向榮直屬綠營素來號稱勁旅,臨陣時,往往離太平軍老遠就開槍放炮,等到槍膛過熱,不能開槍的時候,太平軍抱著藤牌利刃衝鋒,向榮部下也只有一個「跑」字。

對此,向榮這個名將的辦法,也不過是多留預備隊,用火槍「迴環轟打」,擋住太平軍的衝鋒,至於說對沖肉搏,那是想都別想。

這種習氣,在江忠源以400楚勇守廬州(今合肥市)兵敗自殺後瀰漫了整個清軍,就連曾國藩、胡林翼的湘軍,也最不提倡「以身向土木炮石攻打」,每每扎硬寨、打呆仗,非把野戰打成陣地戰不可。

這種烏龜戰術發展到後來,連守都守不住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