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歷史上的五次中日之戰

@ 2016-02-09

第一戰:唐日血戰白江口(唐朝)

公元660年,唐軍跨海進軍朝鮮半島,以雪唐太宗討伐高麗戰敗之恥。百濟國受到新羅和唐朝聯軍的進攻,王城陷落,國王被俘,百濟遺臣前往日本求援

663年初,得知消息的天智天皇為保護這個精心扶持的半島跳板,傾其國力,派出了三萬餘軍隊應援百濟。史稱「白江口之戰」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交戰以唐朝的大獲全勝而告終,失敗了的日本如夢方醒,「以勝者為師,與強者為伍」,或許就是從那時起成了日本人的處世之道

第二戰:元朝入侵日本之戰(元朝)

發生在公元1274年、1281年。自從唐代後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國脫離外交關係達4個世紀。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試圖改變這種情況,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公元1270年,忽必烈下令準備軍隊、船隻、糧餉,向日本發起戰爭攻勢。戰鬥過程中突然降臨的暴風雨使元朝軍隊和船艦在退往曠海時損傷慘重。第一次東征日本以失敗告終

忽必烈再次派遣重要使者前往日本,並以強硬的態度要求日本納貢,日本不從,忽必烈結集十萬大軍遠征日本,但最終在1286年屈服於客觀原因,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

第三戰:援朝抗日(明朝)

發生在公元1592年、1597年。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戰國時代大名紛爭的日本後,自感實力強大,迫不及待地發動對中國的戰爭

1592年4月,日軍出兵朝鮮,占領大片國土,朝鮮將領李舜臣通過兩次海戰,明朝派遣援軍李如松部近5萬人,相繼收復失地。豐臣秀吉提出議和

公元1597年1月,日軍再次進攻朝鮮,黑田長政在稷山被明朝軍隊擊敗,海軍也被李舜臣在鳴梁海面重創,公元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憂鬱而死,日本撤軍

第四戰:中日甲午戰爭(清朝)

公元1894年2月,朝鮮爆發了農民起義,清政府派兵開赴朝鮮,日本政府便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派兵入朝

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黃海豐島海面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此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滅。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

第五戰:抗日戰爭(民國)

中國人民進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也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

1949年12月,政務院規定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來總理簽署政務院通告,規定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