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偷」回來的神秘武器 老美出力最多

@ 2016-02-09

解放軍「偷」回來的神秘武器 老美出力最多

核心:中國仿製的裝備也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正常渠道花錢購買許可證生產;一種是非正常渠道獲得原物進行分解測繪,然後進行仿製。

中國成立前,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品種繁雜,陳舊落後,槍炮一類就多達110種、82種口徑,分別產自20多個國家。其中大部份還是從敵人手中繳獲的。後來在提升自身研製武器技術的同時,仿製生產奠定了國防工業基礎。

自製的不必說了,仿製的裝備也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正常渠道花錢購買許可證生產;一種是非正常渠道獲得原物進行分解測繪,然後進行仿製。後一種仿製相對來說最難,完全靠我們科研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國家加工製造水平的發揮了。不過這種仿製最能提高我們裝備研製水平,畢竟我們吃透了此裝備的所有細節。

我們非正常渠道獲得的裝備中仿製的最成功、對我們軍工科研生產最有貢獻的不多。

解放軍「偷」回來的神秘武器

80年代初,美國海軍航母編隊在**以南的西太平洋海域進行演習,其間有一枚反潛魚雷發射後發生故障--標誌其海中位置的染色劑沒有釋放。負責打撈回收的美軍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

這枚當時最先進的反潛魚雷靜靜地漂浮在海面上,沒有裝藥的戰鬥部里彈出的氣囊保證魚雷有了足夠的浮力,但是橘紅色的海水染色劑卻沒有釋放。一艘中國的潛艇正在附近監視美軍的演習,發現這一情況後隨即派出蛙人,在美軍搜救直升機搜索未果回艦加油和其他搜索艦船未來之間的空隙中,將這枚除戰鬥部未裝藥外完整的反潛魚雷繳獲。

美國人一直懷疑是我們找到了魚雷,知道我們的潛艇就在附近活動,而且還派蛙人安放各種監聽設備,但是苦於沒有證據。

美軍反潛魚雷

在以後的五年時間裡,我們仔細的研究這枚魚雷的制導原理、推進裝置的結構等等我們感興趣的部分。其中制導裝置由幾部分組成:包括聲、磁、諧振追蹤,干擾、背景雜波的判別檢濾,......。所有這些在1987年全部被我們製成圖紙,由工廠試製,海上試射成功。現在這種魚雷已是我們的制式裝備,可配備在艦艇和飛機上,還可以配套出口。但是最關鍵的還是我們明白吃透了其中的技術原理,為自己的進一步改進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兩伊開戰的第二個年頭,伊朗和伊拉克都迫切需要彈藥裝備的補充,為我們獲得武器原物創造了條件。我們用63式裝甲人員輸送車、7.62毫米步槍子彈獲得了伊拉克一架米格-23"鞭韃者"制空戰鬥機。用69式坦克、122毫米榴彈炮、40管自行火箭炮獲得了伊朗"雄貓"戰鬥機的一套火控雷達原物。

那一陣子,天津港每星期都有幾十上百個貨櫃的軍火上船,最少的一次是16個標準貨櫃的7.62毫米步槍子彈。我們賺了不少外匯,還有了兩國最先進戰鬥機的樣本。

米格-23為我們提供了變後掠翼系統,後來我們發現這種系統已經落後,所以仿製的興趣不大,否則"雄貓"的變後掠翼系統更先進,我們卻沒要機身。但是米格-23的腹鰭摺疊結構卻被應用到我們的殲-8戰鬥機上。

米格-23

F-14火控雷達

米格-23和F-14最關鍵的部分是其火控雷達,尤其是F-14的雷達探測距離160公里,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攻擊其中6個目標。就是現在依然少有雷達系統與之匹敵。

對F-14火控雷達的研究艱苦而漫長,伊朗提供的資料有限,全靠我們自己摸索消化吸收。雖然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我們畢竟了解了美國人的這套系統的機理,破解了系統軟體硬體,為我們加強仿製殲-11的火控雷達系統提供了最有利的條件,擺脫了俄制雷達系統的束縛。我們現在的火控雷達技術水平應該不低,只是造價太高,性能不夠穩定。

裝備喬巴姆裝甲的英軍坦克

我們的一個英雄,歷經兩年半堅苦卓絕的工作,從英國帶著3000頁資料和一小塊非金屬材料逃亡出境。又東躲西藏輾轉了多半個地球,20多個國家,歷時17個月。其間多次化裝易容,更名改姓,甚至置身於乞丐和非法勞工之中,躲過英國特工的追捕,最後經剛成立的特別行政區返回祖國。

我們的裝甲材料和工藝水平一向相對落後,有了這3000頁資料,我們的專項裝甲材料科研水平有了飛躍,但是工藝水平還是沒有提高。

要是能把英國的或德國的全部重要的生產加工工藝以及設備全"借"來(尤其是精密機械加工和特種材料加工),我們就會無敵天下了。不過這意味著英國或德國三分之一的生產車間的設備連同技術人員和資料一塊消失了。

解放軍偷師美軍絕技 竟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射擊、投彈、爆破、土工作業和刺殺,統稱步兵「五大技術」,是解放軍在歷次戰爭中取得勝利的基礎,長期以來得到軍隊上下的高度重視。其中土工作業是解放軍傳統的拿手好戲,從抗戰時期的交通壕爆破鬼子炮樓,到解放戰爭的土工作業攻堅戰,再到抗美援朝戰爭的大規模坑道作戰,最後是老山前線著名的貓耳洞。解放軍在長期的國內革命戰爭和對外戰爭中,終結了一套獨特的野戰土工作業和構築防禦工事的戰術。

過去的解放軍,因為強調運動戰,重視防炮擊,所以對野戰工事,更多的是強調地下挖掘,力圖將大部分武器裝備和部隊人員隱藏於地下,地表則進行覆土和偽裝。再進一步加固,就是各種永備的地下堡壘工事。對於治安戰中常用的據點、檢查站和防爆圍牆卻相對輕視,多使用木材或沙袋臨時搭建,並沒有標準化的設備。

例如下圖是2015年,中國軍隊開赴中緬邊境演習,雲南邊防部隊某部在我方邊境一側設立的警戒哨,就使用沙袋簡單堆建了一個半人的掩體。

上圖為2014年中印在西藏阿里地區支普齊對峙的25天,雙方出動總兵力高達3000人。圖為我邊防部隊挖掘的建議臥式掩體。

戰爭是科技進步最好的催化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軍隊,在近些年的對外戰爭中,也同樣高度重視駐軍防護工程,以越戰時期的沙袋營地為代表,美軍喜歡構築沙袋圍牆的環形工事,作為駐軍的兵營和基地。到了海灣戰爭時期仍在使用。

1990年美國101空中突擊師部署沙特時,在沙特法赫德國王國際機場建立一個初級分段運輸站和基地——老鷹Ⅱ號營地,由377名土兵組成的工兵特遣隊修建。老鷹Ⅱ號營地坐落在軟質沙丘中,美軍使用石灰材料鋪在沙地上,澆水並用大滾筒碾壓,為營地建造了半硬質地面。為了防止伊拉克軍隊或恐怖分子的襲擊,營地面布設了數以百噸計的鋼筋混凝土,圍牆則使用了幾百萬袋沙袋。工程量十分巨大。

上世紀九十年代,受到鐵絲網石籠防洪牆的啟發,英國海思科堡壘有限公司發明了一種用於快速修建野戰工事營地的摺疊式金屬網防爆牆。為了給駐伊拉克的美軍建立一個既能防塔利班迫擊炮和火箭彈攻擊,又簡單便宜可快速建成的堡壘,美軍很快引入了這種防爆牆技術,並大規模應用,圖中是駐阿富汗美軍營地外圍由海思科防爆牆圍起來的軍營,裡面的設施應有盡有。在過去要修建這樣一座軍營堡壘,需要花費好幾個月,乃至幾年的時間。但是採用這種技術之後,任何國家的軍隊幾乎可以在數天時間內就打造一座堅固的兵營。

金屬網防爆牆的技術含量並不高,主要材質由外層的鍍鋅鋼絲網,和內部的聚丙烯重型土工布組成,為了便於施工,摺疊防爆牆被加工成為方塊或六角形狀,組裝成特定尺寸的網箱。用它來打造防禦工事非也常簡單,首先是把摺疊防爆牆展開,然後放在想要建工事的地方。向裡面填充沙土或石塊並壓實,使用金屬夾件將這些網箱連接起來,就成為一座堡壘。如果使用鏟車進行填土作業,建造防爆牆的速度非常快,通常可以在一天之內建成一座供一個步兵連使用的防禦營地。

解放軍在近些年的國際維和行動中,也開始大量應用海思科金屬網防爆牆,根據新華社歷年來發布的中國駐外維和行動的官方圖片,可以看出2005年之前,中國維和部隊的營地和防禦工事還在使用沙袋和石塊構築。從2006年開始,大多數中國維和部隊營地已經應用了海思科防爆牆來構築。

目前摺疊金屬網防護牆的產品已經在中國有十數個廠家在生產,被廣泛應用於抗洪抗震救災,緊急維穩,國際維和等領域。

2005年中國駐剛果(金)維和部隊營地,使用沙袋構築。

到2006年,中國駐剛果(金)維和部隊的營地圍牆已經改為海思科金屬網防爆牆。

2011年5月,聯合國駐黎巴嫩維和部隊,中國第八批赴黎維和工兵營投入2500多個工時,使用砂石600餘立方,順利構築起一座能容納200人的「全防式」防禦工事。

有了施工便捷的金屬網防爆牆,中國軍隊也並未輕視地下工事的建設,在很多維和部隊的營地,修建有地下防護工事,圖為中國赴蘇丹維和部隊修建的地下掩體和防炮洞,採用直接開掘施工,組合式鋼管骨架承力結構,或者開掘後直接放入鋼結構貨櫃。

駐守蘇丹和黎巴嫩的各國維和部隊營地,經常受到武力襲擊,炮擊和槍擊事件不斷,令人防不勝防,但是中國的營地安全性最高,只有中國營地很少發生傷亡和損毀。中國營地除了跟各國維和部隊一樣,都使用金屬網防爆牆修建地面圍牆等防禦設施。但與外軍只重視地表建築防禦不同,解放軍的維和部隊還特別重視維和部隊營地的地下防禦設施,中國維和部隊駐地的指揮所和營房都是挖到地下修建,地表建築在有敵情時就迅速清空,人員轉入地下或堅固工事,敵方迫擊炮彈、火箭彈根本沒有辦法重創目標,打的只是表面建築,在底下休息的不受影響,免除了不必要的傷亡。

這就是解放軍土工作業傳統的具體表現,畢竟這是一支60年前在朝鮮用坑道戰打敗了美國的軍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