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在兩聲核爆炸之後歸於沉寂,在廣島和長崎千萬人的悲泣聲中,抵抗意志堅強的舊日本軍國主義政府,也不得不在毀天滅地的核炸彈面前低頭,「一億玉碎」、「決戰本土」都成為了泡影。這一結果表明,核武裝在未來的大國衝突之中,將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對於一個有雄心的大國而言,不管你的常規軍力準備的多麼充分,你的國家戰爭潛力多麼巨大,你的工業科技多麼先進,如果你適應不了核戰爭的爆發,那麼你就無法支撐起絕對安全的環境。
二戰結束了,世界隨即陷入了東西方對抗的陰雲之下。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分別代表了本方陣營的最強實力,為了取得戰略局勢的主動權,兩個大國無不在夜以繼日的快速擴充自己的核武庫.對於兩超來說,充實的核武庫,高技術的發射平台,以及壓迫性的核政策,才是確保戰略主動權的最根本保障。由此,兩個國家都圍繞著核戰爭進行準備,無不以核突擊理論作為自己的核政策。
核突擊理論的成型大約產生在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時間裡,那是冷戰對抗的升溫階段,該理論最早由美國提出並且實行,蘇聯隨後跟進。而構成核突擊戰略的兩個先決條件就是:第一,擁有前線布置的核飛彈發射平台;第二,擁有充足的核彈數量用於首輪突擊。為了達成第一點要求,美國不得不在土耳其和西歐諸國部署大量的戰略轟炸機和核飛彈,前線布置的優點有很多,當然,受限於當年的彈道飛彈射程也是一個原因,不過軍事理論就是發揮現有武裝的優勢,避免劣勢而產生的。核突擊理論之下,前線布置的核武器載具擁有最快的反應速度進入發射陣位(甚至本身就常年在發射陣位值班),同時留給被打擊方的防禦和反擊時間也是最短的,例如在土耳其發射的2000多公里射程的彈道飛彈,用不了20分鐘就會落在蘇聯西部的經濟中心地帶上,這對於防禦方而言,意味著做出反擊決定的時間甚至需要是一念之間。城市和軍事基地的抗核打擊預案將很難有足夠的時間開展。核突擊的首輪打擊目標次序一般包括了敵對方的首腦機關、軍事通信基站、各級指揮中心、各級行政部門、部署有核武裝的空軍基地、海軍基地和陸軍飛彈陣地等。目的是在那極短的幾十分鐘內,執行完首輪核突擊,並且能有效的癱瘓對方的行政和指揮能力,令對手甚至連做出反應的機會都沒有,連反擊的命令都來不及,也發不出去,緊接著,第二波次的打擊就會到來……可以看出來,這是一種侵略性和主動性極強的核攻擊政策。1959年12月30日,隨著SSBN-598「喬治?華盛頓」號戰略飛彈核潛艇加入美國海軍現役,使得美國擁有了更加有利於執行核突擊任務的武器:戰略飛彈核潛艇,以其無限的續航力,長期的敵岸前沿值班,數量足夠的飛彈武器,成為了執行這一任務的不二法寶。蘇聯就曾經多次在北冰洋冰蓋之下發現美國戰略核潛艇在那裡巡航。就在1959年美國第一艘飛彈核潛艇服役的同時,蘇聯還沒有建造出自己的飛彈核潛艇,在這一時期,美國取得了對蘇聯的戰略核優勢。
上文提到,作為兩個陣營的領袖,美蘇都把取得戰略主動權當作自己的追求目標,而美國率先研發成功戰略飛彈核潛艇,無疑對蘇聯是一個刺激。在同一時期,蘇聯沒有能遠程轟炸美國本土的轟炸機,也沒有戰略飛彈核潛艇能進入美國沿海,甚至連部署在古巴的飛彈核武器也被撤走,蘇聯在戰略上處在了明顯的被動局面,因此務實的蘇聯人在這個階段暫時放棄了核突擊的戰略,轉而採用核反擊的戰略,但是面對對方的戰略核突擊,蘇聯必須有所應對,經過詳細的考慮之後,蘇聯也決定發展戰略飛彈核潛艇。因為飛彈核潛艇是可以想像到的生存效能最高的核武器載具,在被對方首輪核轟炸後,蘇聯仍然可以依靠戰略飛彈核潛艇進行核反擊,即便是喪失了陸基反擊能力,蘇聯的核潛艇也可以在本土被攻擊後迅速進入遠洋的發射陣位,甚至平時也可以進行戰略巡航,時刻準備對敵本土實施核打擊,由此誕生了一個新的概念:可靠的二次核反擊能力。同樣的,戰略核潛艇又成為了不二選擇。1956年8月25日,蘇聯政府下達了「設計和建造搭載R-11FM和R13型彈道飛彈的658型核潛艇」的命令,該型核潛艇的主要作戰任務是對敵人沿海和內陸地區的重要軍事目標、基地、行政中心以及重大設施實施核打擊。隨後蘇聯任命了科瓦列夫為蘇聯第一代戰略飛彈核潛艇的總設計師,設計工作由蘇聯的「紅寶石」設計局(當時蘇聯的第18中央設計局)承擔,建造工作則交給了北德文斯克造船廠和共青城造船廠共同準備。
通過技術對比就可以發現,蘇聯的戰略飛彈核潛艇比美國的技術要落後許多,飛彈數量蘇聯的核潛艇只有3枚,而喬治?華盛頓級就有16枚,甚至蘇聯一開始還沒有掌握水下發射技術,即便是飛彈的射程也比美國的飛彈差之甚遠,不過即便是如此,蘇聯也順利的擁有了自己的二次核打擊能力,擁有了自己的海基核打擊能力,這對於重新爭取戰略主動權,意義重大。由此可見,不論是執行主動的核突擊戰略,還是被動的核反擊戰略,擁有戰略飛彈核潛艇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