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戰略轟炸機擁有長航程,大載彈量,優秀的單機突防能力等等特點,其實這些所有的設計都是為了使用核彈做的,為了保證即使在最惡略的戰況下,這些轟炸機也能突入敵後把核彈頭丟到對方的老家去。中國需要戰略轟炸機嗎?中國未來的戰略轟炸機會是什麼樣的?
中國歷史上最早一次「戰略轟炸」的嘗試,可惜由於飛機性能問題,只能攜帶傳單
有 一種意見認為,新一代戰略轟炸機是吞金獸,中國養不起。也有人認為,中國早已擁有轟-6戰略轟炸機,未來再研製一種轟炸機也沒有什麼稀奇,貴不到哪兒去。 其實這兩種想法都是錯誤的。媒體推測,要研製一種理想的戰略轟炸機及其全套作戰系統,可能需要在未來15年內花費1050億美元,這筆錢平攤到每年,相當 於2015年我國軍費支出的4%,比一艘航空母艦不遑多讓。而這其中,轟炸機本身的研製、製造、維護使用成本,卻僅占總費用略超一半。早在1970年代, 為應對蘇聯可能的入侵,中國就提出了戰略轟炸機設計方案,代號為轟-8,以轟6為藍本進行放大,採用翼吊4台渦扇發動機,設計載彈量18噸、航程 11000公里。
B-2應該是我國未來戰略轟炸機的模板
著 名的軍事評論員李小健認為,核大國「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由陸基戰略飛彈、海基戰略核潛艇與空基戰略轟炸機構成。美蘇早在1950年代就構築起這樣的體 系。中國長期以來有效核威懾僅靠陸地公路機動洲際飛彈一條腿走路,近年來,海軍094戰略核潛艇和巨浪2潛射洲際飛彈形成了有效了核威懾力量。在這樣的情 況下,空軍老舊的轟-6中程轟炸機,速度慢、航程短、載彈量小、完全沒有隱身能力,作為空基核威懾可謂聊勝於無,成為『三位一體』的頭號短板。
戰略轟炸機核常兼備,擁有其它任何武器不可替代的優勢。「在全面核危機時,轟炸機因為有人駕駛,即使已飛向目標,也可以被召回,不像飛彈那樣『開弓沒有回頭箭』。」冷戰時期,美蘇將戰略轟炸機作為「最後攤牌」前的「最後警告」手段。
轟-6最新改型轟-6K
相對於飛彈,轟炸機可重複使用,而且它的單位重量彈藥的投送效率要遠高於彈道飛彈。「想對敵方國土進行地毯式轟炸,用飛彈打,費用會難以承受,而用戰略轟炸機卻不難實現。」
戰略轟炸機的靈活性,還體現不僅用於「世界末日」的核攻擊,在常規局部戰爭中也可以發射常規精確打擊武器,攻擊戰術目標。
和平時期,那些對我們領土虎視眈眈的另據們看不到我們國土上的發射架上的東風飛彈,但碩大的戰略轟炸機飛到他們頭頂,來回盤旋,一旦投放飛彈在短短10分鐘內就能命中他們的要害,這種態勢足以震懾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