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日本拿中國的賠款幹嘛去了?天皇又享用了多少?
1894年,亞洲新興強國日本與中國發生了19世紀亞洲歷史上最大的海戰。最後,中國慘敗,戰勝的日本幾乎一夜之間成為世界主要強國之一。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傷害極大,它徹底打斷了中國近現代化的脊樑。
戰爭過後,日本強迫中國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賠償2.3億兩白銀給日本,加上利息共2.6億兩。
2.6億兩是多少呢?相當於當時日本4年的國家預算!
日本又是怎麼用這筆巨款的呢?說起來還真挺氣人。
日本內閣與天皇經過協商後,最後達成這樣的協議,這比賠款按照軍事費用84.7%。皇室費用5.5%,教育基金2.8%及其他部分來分配。
大家可以看到,軍事費用占了絕大部分,這是原因的。日本自從明治維新成功後就走上了軍國主義擴張道路,並且越走越遠。軍事手段成為日本興國的第一手段,因此很注重軍事的發展,這對中國是極大的威脅。
日本政府當時在「強兵」思想的指導下,窮兵黷武,所以賠款中的2.2億元用於擴張軍備。在這2.2億元中又有1.1億元用於擴張海軍,當時還沒有空軍。日本將絕大部分賠款用于軍事得到內閣和天皇的一致同意,甲午海戰後,日本的軍事力量迅速增長,大大超過了戰前。日本很快建立成世界上最強大的四支海軍之一。
另外還剩下1.1億元軍費,日本又花了8000多萬元用於抵押甲午戰爭的費用,1200萬元用於侵占台灣,剩下的一小部分用於鋼鐵工業的建設。日本的鋼鐵工業主要服務于軍事,老百姓享受的很少。
當時的日本是個君主立憲國家,但天皇擁有絕對權威,並不是像英國那樣沒有實權的君主,天皇說的話比內閣首相都還有分量,日本的老百姓對天皇的崇仰到了變態的地步。但是,用於天皇及皇室的費用只有2000萬日元。開始時內閣想撥出3500萬日元給天皇,明治天皇竟主動要求減少,他把那減少的1500萬元用于軍事建設。
日本還將1000元用於發展教育,日本在之後的十幾年裡就成為教育已開發國家,人均識字率居然高居世界首位。日本就是在甲午戰爭後才建立現代教育體系。有人說日本將絕大多數賠款用來發展教育是沒有根據的。
剩下的很小一部分日本用來發展民用工業,當時的日本滿腦子想的是擴張,根本不太重視民眾的生活。但奇怪的是日本民眾表現出支持的態度。
就這樣,日本實現了軍國日本、天皇制社會、教育立國的目標,每一分錢都花得到位。
甲午戰爭後的日本發展速度明顯超過戰前,要是按照今天統計GDP的方式計算,日本戰後的平均增速達到14%以上。
這場罪惡的戰爭後,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劫難,從這一刻起,日本在今後的幾十年里都沒停止對中國的侵略。
可以說,日本的強大是建立在損害中國利益的基礎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