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鄰居家的孩子得了中耳炎,讓鄰居放到驚訝的竟是自己的一個小動作導致的,
之前小孩感冒,留了好多的鼻涕,
擔心鼻涕太多從而導致了鼻炎,所以經常的給孩子擤鼻涕,
卻不料導致了兒子的中耳炎,醫生說這可能是擤鼻涕的方法不對。
這樣也可能傷害到寶寶的耳朵?
其實,這真的不是危言聳聽,此外父母還有很多不經意間的小動作可能會傷害到寶寶的耳朵。
1.常常給寶寶掏耳朵
很多父母總是喜歡給寶寶掏耳朵,萬一損傷到了耳膜,處於耳朵裡面的構造,我們也不能及時的發現,
等過幾天發現孩子流膿流血了才去診治,這時候孩子的耳朵已經感染細菌了,
孩子的耳屎父母不必經常的給孩子清理,
孩子的大多耳屎會在自己的運動中、搖頭時、睡覺時掉下來。
@少量的耳垢無害而有益。耳垢,在醫學上稱為耵聹,是由外耳道中的耵聹腺分泌的一種物質。
耳垢平時藉助人的頭部活動、咀嚼食物、張口等動作多可自行排出,一般是不需要清除的。此外,少量的耳垢不但不會影響聽力,而且還可黏附灰塵、小飛蟲等外來物質,對外耳道皮膚具有保護作用。
有些人甚至說「耳垢只有在需要檢查耳膜(懷疑有中耳炎)或耳垢栓塞引起不適感(寶寶哭鬧),或懷疑有聽力障礙時才需要清除。」
@用力不當造成傷害。在掏挖的過程中,如果用力不當,容易傷害到耳朵。
寶寶的外耳道皮膚比較嬌嫩,與軟骨膜連結比較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循環差,掏耳朵時如果用力不當容易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等。導致外耳道癤腫、發炎、潰爛,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難忍,影響張口和咀嚼。
2.捏鼻子灌藥
孩子生病了,大多是不願意吃藥的,
父母沒辦法了,只有捏著孩子的鼻子來灌藥了,
可是這樣孩子都會爭吵哭鬧,這樣很可能導致鼻腔分泌物或者藥水,經由孩子斷直的咽鼓管進入中耳,可能會引發中耳炎,
而且孩子的鼻腔粘膜和血管比較嬌嫩,所以在給孩子喂藥時力度要掌握好。
這點真的非常重要!!!
有的父母給小孩餵藥,不注意方法,孩子不張嘴,
家長就捏鼻子硬餵,這種餵藥辦法危險性很大,
人的氣管和食管是並排挨著的,鼻子不能吸氣,
就只能通過嘴吸氣了,
這樣就非常容易把藥和水嗆入小孩的氣管,
甚至可因氣道被堵而使小孩窒息死亡。
3.讓寶寶平躺著喂奶
如果寶寶平躺著喂奶,寶寶的身體處於水平位,很容易的就引起嗆咳,
這樣奶汁就很可能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很可能引發炎症,所以給寶寶的喂奶姿勢要調整好。
正確做法:將寶寶頭部墊高30度
為了避免中耳積水問題,不論寶寶的年齡多大,都不建議讓寶寶直接平躺在床上喝奶。
可以讓寶寶自己練習抓握奶瓶,但前提是一定要將寶寶的頭部墊高,維持與床呈30度的高度,這樣能有效避免中耳壓力出現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