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出「太陽」:拿下世界第一

@ 2016-02-07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人造太陽」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實現在國際 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標誌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據悉,此次實驗中首次實現持續時間達 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等離子體放電,為目前世界最長。

中國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和中國、美國、俄羅斯等七方共同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都是旨在創造一個「太陽」,給人類帶來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因此也俗稱「人造太陽」。

超高溫長脈衝等離子體放電是未來聚變堆的基本運行模式。目前,國際上只有歐盟和日本科學家曾獲得最長為60秒的高參數偏濾器等離子體。EAST既定科學目標是實現1億度1000秒的等離子體放電,但實現該目標仍面臨著眾多科學和技術方面的挑戰。

中國人造太陽

此次科研人員通過實驗,使得EAST成功實現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等離子體放電。這也是目前國際托卡馬克實驗裝置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

EAST已成為國際上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的重要實驗平台,其研究成果將為未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實現穩態高約束放電提供科學和工程實驗支持,並將繼續為中國下一代聚變裝置前期預研奠定重要的科學基礎。

我軍最強黑科技曝光:核彈對中國不值一提

近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日前發表文章稱,中國科技大學郭光燦院士和李傳鋒、許金時等人,在研究噪聲信道量子容量激活等問題時,首次實現了零容量量子信道中量子信息的雙向傳輸,該實驗的成功,打破了之前的量子信道方面的理論。

圖為量子通訊示意圖

量子通訊是近20年內發展起來的新型交叉學科,是資訊理論和量子論相結合的研究新領域,主要是指利用量子相關方面的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通 訊方式,研究內容包括量子密集編碼、量子遠程傳態和量子密碼通信等,伴隨著國際社會在這方面的深入研究,當前這門學科已經從理論轉向實用化階段。

人造太陽內部掃描圖

科幻電影《鋼鐵俠》中設想的「方舟」反應堆,其實就是一個類似托卡馬克裝置的磁約束核聚變反應堆,這類裝置一旦研製成功意味著人類獲得了極為廉價和幾乎無限的電力。

目前中美兩國還在各自獨立開展慣性約束雷射激勵核聚變研究,即「神光」工程和「國家點火」項目,圖為「神光3」實驗裝置。在這個最可能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大科研項目上,中美兩國目前走在世界前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