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專家瓦西里·卡申認為,購買24架蘇-35戰機對中國發展本國空軍具有重要意義。據俄羅斯衛星網2月3日報道,專家在莫斯科卡內基中心網站上發布的文章中稱,中國空軍不但會獲得新的戰鬥機,還能將自己研發的機型與前沿的俄羅斯技術進行對比。俄羅斯媒體此前報道,俄羅斯向敘利亞調遣蘇-35C戰機。如此一來,中東將成為首個俄羅斯最新戰機能夠參加實戰檢驗的地區。2015年秋季,中國成為批量購買蘇-35戰機的首位客戶。
據最新出版的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2016年第2期刊物聲稱,中國自行研製的殲11戰鬥機並不具備優秀的性能,據漢和防務評論宣稱,在2015年的杜拜航展上了解到,中航工業沈飛沒有繼續生產殲-11B戰鬥機,而殲-15也沒有進入批量生產。與此同時,中俄在航展結束5天後簽署進口24架蘇-35戰機的協議。漢和防務認為中國研製殲-11已經失敗,但是筆者認為中國這不是一種失敗,反而是一種極大的收穫。
我們回頭來看殲-11,本就是中國在蘇-27的基礎上國產化而來,國外一直是看不起中國把蘇聯或者俄羅斯的武器國產化這種做法,但是中國堅持這樣的道路必然會有兩個原則:第一深度研究透徹;第二時間不能拖太長。
這也就不難理解中國為何早在2014年就有消息傳出中國停產殲11的消息,這和中國從得到蘇-27時就已經決定:1990年12月28日,中國購買24架蘇-27SK和蘇-27UBK的協定在北京簽署;1992年6月27日,首批蘇-27降落在中國蕪湖空3師的基地,揭開了蘇-27家族中國故事的序章。
中國不光是購買戰機的相關設備,還對整個生產線進行收購,這才是中國最終目的,1998年12月16日,沈飛組裝的蘇-27成功首飛,以殲-11A為代表的中國側衛家族開始浮出水面。2006年末,殲-11A的深度發展型殲-11B公開露面,這款裝備國產武器和航電系統的蘇-27意味著中國已經徹底完成了蘇-27的國產化。
筆者認為,放眼2006年到2014年這個時間段,中國在短短的八年時間發展出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強的「側衛」機型:殲-11A、殲-11B、殲-15\16等包含作戰機型和教練機型,為中國航空工業留下了非常輝煌的時刻。這讓中國自主研製的殲-10和升級最新的殲-8飛豹提供了充足的發展空間和安全的飛行環境,這讓中國國產戰機可以作為真正的主力戰機發揮重要作用。
而蘇-35是否會像十幾年前的蘇-27一樣成為中國下一種機型呢?筆者認為這個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是技術上,最新的蘇-35S的飛行性能遠超其同類產品,配備了先進的「雪豹」無源相控陣雷達和兩台117S發動機。這才是中國的真正想要的;其次是時間問題上,蘇-27的技術吃透中國用了十五年左右,對於蘇-35中國也應該會保持在這個周期,甚至是縮短,因為現在的中國航空技術水品已經不是二十年前的樣子了,但是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同樣會在把蘇-35吃透以後放棄生產蘇-35的中國延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