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吃素也致癌的時候怎麼辦?

@ 2016-02-06

近日有報道稱,浙江一對老夫婦先後被查出胃癌,醫院給出的結論是:素食吃太多。原來由於家庭條件不好,這對夫婦早餐常以鹹菜下飯,平時飯桌上幾乎沒有葷腥。見此消息,一些人驚呼,世衛組織前不久還警告「紅肉致癌」,我們到底該吃葷還是該吃素?

吃素沒錯,方法錯了

小編告訴你哦,這其實不是素食的問題。

了解病史的話可以發現,老夫婦生活習慣很相似,早上吃早飯,必定是用鹹菜下粥,而且平常吃的素很單一。

問題一:鹹菜=慢性中毒

鹹菜是腌制食品,腌制食品含亞硝酸鹽比較高,長期刺激胃粘膜,黏膜細胞突變的風險就會上升。相當於慢性中毒。

胃癌被稱為「窮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依然多發,其實就是跟飲食、生活條件差有關係。長期吃鹹菜,既有不得已的苦衷,也跟常年積累下來的「節省」習慣有關。

問題二:素食單一,蛋白質缺失

老年人的營養需要可概括為「三低」、三適量「、三充足即低脂肪、低鹽;適當熱量、適量優質蛋白、適量的微量元素;充足維生素、充足纖維素、充足無機鹽(鈣、鎂、鐵、)等。

尤其應該值得重視的,要適當增加蛋白質在食物中的比例,優質蛋白質更加重要,一般達到所需蛋白質總量的一半為好。

人吃進去的植物性食品中的蛋白質量相對較低,但這對老夫婦仍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蛋白質補充遠遠不夠。

而蛋白質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修復破損細胞也離不開蛋白質。久而久之,胃部的損傷既然得不到及時修復就會惡化成癌症。

問題三:老人的味覺,油鹽過量

世界各國的老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營養問題,究其原因,一個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老年人的生理特點。

人到老年,身體組成發生了改變,肌肉和礦物質減少,而脂肪含量會逐漸增多。同時,牙齒脫落,味蕾數量減少,胃腸功能降低。這些生理變化讓老年人在食物的攝取、吸收等方面受到影響。

由於味蕾功能減弱,老人容易在做菜時加更多的油、鹽等調料。調查發現,老人每天的食鹽量近9克,大大超出世衛推薦的6克標準。

鹹菜之類的腌制食品包含很多的鹽分,老人在製作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沒有把握好分量,日常做的素菜也由於味蕾功能下降做的會比較咸。

年紀變大,不要不敢吃肉

為了避免老年出現胃部疾病,我們應該逐漸改變食譜結構,適當增加豆類及動物性食物。

老年人本來應該減少糖類飲食,不少人不敢進食動物脂肪,造成糖類飲食大大增加,這樣會出現高脂血症,同樣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還可能誘發糖尿病。

有一位80多歲的老人,由於牙齒脫落無法咀嚼,長期每餐只吃一碗蛋羹,認為雞蛋有營養,吃它就夠了。結果後來身體不適被送到醫院,經檢查,不僅存在營養不良,還出現了酮症酸中毒。

吃什麼東西都講究度,不管葷還是素,長期偏食一種,而且營養搭配不均衡,最後身體肯定出問題。身體需要的是營養的全面協調,雖然一般主張以素食為主,但葷該吃的時候一定要吃,人體所需的主要營養成分一樣都不能少。

素食最容易出現的5個問題

1、缺鋅:素食者鋅的攝入量比非素食者低。由於植物鋅的生物利用率低,所以素食者應該努力達到或超過鋅的推薦食入量。建議:不妨多吃些黃豆製品、核果類或未精緻的五穀雜糧食品,以及芥菜等,這些食物也含有豐富的鋅質。

2、缺維生素B12:維生素B12是造血過程和神經系統所必須的。維生素B12幾乎只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螺旋藻類、海生植物、大豆發酵食品所提供的維生素B12是缺乏活性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通常食用的蔬菜和黃豆搭配食用,因為黃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也可採用蚝油佐餐,因為蚝油也可提供豐富的維生素B12。

3、缺鐵:植物食品只含非亞鐵血紅素的鐵,不如肉食中亞鐵血紅素的鐵好吸收。人體對來自植物食品鐵的吸收情況較差,所以雖然素食的含鐵量比葷食高,但素食者體內鐵的存量卻較低。

4、缺鈣:對於那些禁食奶製品的素食者,缺鈣情況非常普遍。完全素食者的鈣攝入量則比奶蛋素食者和雜食者都要低。缺乏鈣質,尤其女性,到中年和老年時容易患上骨質疏鬆症。建議:可以多食芝麻,含有豐富的鈣質。

5、缺乏維生素D:植物性食物中幾乎不含維生素D,如果缺乏足夠的維生素D,會導致鈣大量流失,引起骨胳疏鬆、佝僂病、骨胳結構脆弱等病症。

建議:若是吃蛋奶素者,可多吃雞蛋及奶製品或多喝些牛奶來補充維生素D,而若是吃全素者,不妨多曬太陽,讓人體自行合成維維生素D,或補充些維生素D的營養補充品,以免影響鈣質的吸收和骨胳的發育。

【小編說】長期吃素,身體的一些營養的流失會加快,再不補充一些「能量」進去,身體遲早會吃不消的。所以,飲食還是要合理的好。素食主義者也要從其他的食物中攝取人體所需的營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