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是寶寶的表達,教你聽懂寶寶不同哭聲的含義

@ 2016-02-05

新生兒不會使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需要,哭就是他們的語言,從離開母體的一剎那,新生兒就用哭來向世人宣布,他來到了這個世界。這第一聲哭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產科醫生、新生兒科醫生、助產士,沒有哪一位不期盼著這響亮的第一聲哭。沒有這第一聲哭,醫生們就會立即進入緊張的搶救之中,這哭是生命的象徵,這哭聲的大小是衡量生命質量的砝碼。

不但第一聲哭是重要的,哭在整個新生兒時期都有其特有的意義,新手媽媽們不要為寶寶的哭而煩惱,那是寶寶在和媽媽說話,新手媽媽要學會聆聽寶寶「說」什麼。

「媽媽聽聽吧,我多健康。」

這是運動性啼哭:這種哭聲抑揚頓挫,不刺耳,聲音響亮,節奏感強,常常無淚液流出,每日累計啼哭時間可達2小時,是運動的一種方式,每日一般4-5次,沒有伴隨症狀,不影響飲食,睡眠、玩耍正常,每次哭時較短。

如果您輕輕觸摸寶寶,寶寶會向您發出微笑,如果把寶寶的小手放在腹部輕輕搖兩下,寶寶會安靜下來。當寶寶出現這樣的啼哭時,媽媽最好不要打斷寶寶的「話」,讓寶寶和您說一說話,不是很好嗎。

「媽媽,我餓了,快給我奶吃吧。」

這是飢餓性啼哭:這種哭聲帶有乞求感,哭聲往往是由小變大,很有節奏,不急不緩,當你用手指觸碰寶寶的面頰時,寶寶會立即轉過頭來,並有吸吮動作,倘若你不給喂哺,而是把手拿開,則寶寶哭得會更厲害,一旦喂奶,哭聲戛然而止,吃飽後絕不再哭,有時還會露出笑容。

「哎呀,媽媽可把我撐著了。」

這是過飽啼哭。這種啼哭多發生在喂哺後,哭聲尖銳,兩腿屈曲亂蹬,向外溢奶或吐奶。若把寶寶腹部貼著媽媽抱起來,哭聲加劇,甚至嘔吐,若是過飽哭鬧,不必哄,哭可加快消化。

「媽媽,我口渴得很,媽媽喂我點水吧。」

這是口渴的哭鬧,這種哭多表現為不耐煩的哭,嘴唇乾燥,時常伸出舌頭,舔嘴唇,當給寶寶喂水時,可立即停止啼哭。

「媽媽,我呆煩了,抱抱我吧。」

這是意向啼哭,這種啼哭寶寶常常是頭部不停地左右扭轉,似左顧右盼,哭聲平和,帶有顫音,當您走到寶寶跟前時,啼哭就會停止,雙眼盯著您,一副著急的樣子。雖停止了啼哭,但仍有哼哼聲音,小嘴唇翹起,這就是要你抱抱他。

「我尿褲子了,給我換換吧!」

這是尿布濕了啼哭。啼哭強度較輕,哭時多無淚,大多在睡醒時或吃奶後啼哭,哭的同時,兩腿蹬被,當你為他換上一塊乾淨的尿布時,他就不哭了。

「我已經睡醒了,怎麼天還沒有亮呢?」

這是要亮光的啼哭,小寶寶白天睡得很好,一到晚上就哭鬧不止,這是由於晝夜顛倒,當你打開燈光時,哭聲就停止了。兩眼睜得很大,眼神靈活,這多是白天睡得過多所致,應逐漸改變過來

生病了寶寶是怎樣表達的

比往常喜歡哭泣

有些寶寶如果沒有不適,他們會非常乖巧。他們按時吃飯,按時睡覺,絕不給爸媽增添任何煩惱。但是突然之間,乖寶寶變得不安分了,變得喜歡哭鬧了,變得焦躁不安了。這個時候爸媽要注意了,或許寶寶生病了哦。寶寶們如果生病了,最喜歡通過哭泣來表達他們的不舒服感。記得要注意寶寶的哭泣哦。

睡眠出現異常

一般來說,寶寶們每天需要睡多次。而且睡覺的質量也會比較高。這樣他們才能夠長的快。如果說寶寶突然之間不喜歡睡覺,而且每次睡覺都喜歡啼哭,而且啼哭時臉色變紅,呼吸都似乎有問題。那麼這個時候爸媽就該注意了,寶寶們可能生病了哦。

飲食大大減少

如果寶寶平時吃奶次數多,而且吃奶的量也大。而突然之間,寶寶不喜歡吃奶了,而且吃奶的量大大減少。飲食異常,是寶寶們病症的可靠信號,當然,不排除寶寶們不餓或是搗亂,但是如果寶寶連續出現不進食或進食少的情況,那麼就和搗蛋沒有關係了。爸媽記得帶寶寶到醫院進行檢查哦。

目光呆滯

半歲的寶寶就已經知道和人聊天了,如果寶寶沒有生病,那麼他們會目光炯炯有神,而且在爸媽和他們聊天時,他們會咯咯的笑的很高興。但是如果寶寶生病了,那麼他們就會表現的目光呆滯,根本不會理會爸媽的逗弄,寶寶們會煩躁,無力,而且沒有精神。這些表現都表明孩子可能生病了。

不理人

寶寶們生病的另外一個信號就是變得不喜歡和人交流。一旦陌生人和他們交流,他們就會哭泣。甚至爸媽和他們說話,他們也會顯得煩躁,不安和難受。這個時候表明寶寶可能生病了。

識別寶寶生病與否,不能靠寶寶告訴我們,那么爸媽就應該細心的觀察寶寶們日常的異常行為,然後及時發現寶寶的不適,及時使得寶寶接受治療。

寶寶吃手是想表達……

2-3個月後的寶寶

2-3個月後的寶寶會開始出現手的動作,他往往會揮舞著他的手臂和這件大「玩具」玩得不亦樂乎。當寶寶真正能把手放在嘴巴里啃的時候,則說明寶寶的運動肌群與肌肉控制能力已經相互配合、相互協調了。這是寶寶智力發展的一種信號,爸爸媽媽應當為寶寶的這個舉動自豪才對。

4-5個月的嬰兒

4-5個月的嬰兒吃手是感知力發展,他們是抓住什麼就把什麼送到嘴裡,口內探索利於寶寶感知能力的發展。媽媽可以和寶寶做遊戲,把寶寶感興趣的玩具放在能讓寶寶自己拿到的地方,有意識讓寶寶去拿,訓練寶寶手的靈活性,鍛鍊他們手眼協調。

5-12個月的嬰兒

5-12個月的嬰兒吃手能緩解出牙痛,他們通過咬自己的手指來得到安撫,媽媽可以給寶寶準備個牙膠或磨牙棒,達到輕輕按摩牙齦的作用。當寶寶出現吃手指這樣的動作的時候,媽媽們不要太擔心著急,多正確的引導寶寶就可以了。

1-2歲的孩子

1-2歲的孩子吃手則需要引導,他們可能是通過吃手來尋求安全感,不要訓斥批評孩子,要用寬鬆溫馨的家庭氛圍和遊戲玩具引導孩子。

2-3歲以後

2-3歲以後,這種現象大大減少,但是有一部分兒童在飢餓、寂寞無聊、焦慮不安、疼痛或身體不大舒服的時候,仍然會吮吸手指。如果偶然發現這種行為,或持續時間不長,屬於正常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消失。但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依然吮吸手指玩樂,說明孩子出現了行為上的偏移。如果孩子這種不良行為得不到及時糾正,那麼,這種不良行為就會固定下來,而形成頑固性的習慣。

寶寶表達「媽媽我愛你」的方式

凝視你的眼睛

小寶寶喜歡凝視人的眼睛,尤其是媽媽的眼睛。這種充滿感情的注視是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寶寶希望用這種方式來吸引媽媽的愛和關懷。這是每個寶寶對媽媽表達愛的開始,從這時起,他們就意識到媽媽對他們的生命有多重要。

認出你的味道

香氣撲鼻的玫瑰花和媽媽充滿汗味、沾上母乳的T恤給寶寶選,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而且每次都這樣。即使對於一周大的小寶寶來說也不例外,他們會立馬把頭轉向充滿媽媽味道的一邊。對寶寶來說,沒有什麼味道比媽媽的味道更甜蜜。

對你微笑

寶寶第一次真正衝著你笑對每個媽媽來說都是最美妙的時刻,這是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說:「我愛你。」

對你咿呀說話

寶寶第一次發出咿呀的聲音一定是為了吸引他們最愛最信任的人,而不是在對自己講話。他們竭盡所能發出聲音想跟你交流,所以一定要回答他們,這是為不久後你們真正的交談做準備。

希望你在身邊

在寶寶一歲前就有這樣的現象,你不在身邊時,他們總會表現的不太高興。當你要離開時,他們會用轉頭或哭來請你不要走,你一出現,他們立馬就笑了——這就是寶寶對你越來越濃厚的依戀。

模仿你的動作

不管你在做什麼,洗衣、做飯、化妝、大笑,只要仔細觀察,都會發現寶寶在模仿你的動作。這就是親子間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寶寶才幾個月時就會產生,到了小傢伙9個月到一歲時更加明顯。他們希望能參與到你正在做的事,想用這種方式讓你注意到他們。

用你來做掩護

家裡來了陌生人,寶寶會立馬把頭埋在你的懷裡,媽媽常常會把這種現象叫做「認生」,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寶寶在緊張害怕時第一時間轉向你這代表對你的愛和信任,在他們看來,只有跟你在一起才是最安全的。

寶寶表達無聊的方式

發獃

眼睛是心靈是窗戶,也最能表達人的精神狀態。作為小寶寶而言,當他充滿活力,興趣盎然時,眼神也是興奮,明快的,當他望著某個地方透出疲倦的樣子,不聲不響發獃,有時候也不僅僅是因為累了,當媽媽發現寶寶有這種狀況時要注意啊,寶寶可能是無聊,需要媽媽來陪陪哦。

吮咬

吮咬是寶寶最初感觸世界的一種方式,寶寶對外界事物的好奇使他拿到東西習慣往嘴裡送,比如手指,腳丫,玩具等,家長遇到這種情況不應去阻止,這是孩子探索能力、吸吮能力的鍛鍊,或是在自娛自樂,隨著寶寶日漸發育成長,有其他娛樂可以替代,如果寶寶仍然出現吮吸啃咬行為,很可能是因為寶寶感到無聊了,需要媽媽一起玩哦。

喧鬧

寶寶意識在發育不完善的時候,情緒也隨之很難自我控制,有時候寶寶就有可能藉助尖叫,哭鬧、喧譁來吸引大人們的注意,由於孩子畢竟缺乏辨別能力,有時候難免會有過激的行為,所以家長要適時引導,避免孩子出現不文明的行為,特別在公眾場合。家長可以陪孩子做一些小遊戲,調動孩子的興趣。

安靜

有時候會表現出來安靜,一改往日喧鬧不安的狀況,這時的媽媽往往會覺得是寶寶學乖了,實際上這是一種無聊的被動狀態,需要媽媽的陪伴。

摳摸物體

寶貝有時可能會對一些衣物感興趣,而下意識地扣、摸、拽、拉、擰、扯身體或衣物,這種無意識的動作也可能是寶寶在表達自己很無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