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機車山路騎行完全攻略!
摘要:虎落平原遭犬欺,說的是習慣在山裡活動的老虎難以適應陌生的平原地帶,鬥志盡失。當然這只能是傳說了,連深山裡都難見老虎了,但山裡的車手在來到平原後卻有著與老虎有點類似的遭遇——不止一次聽常年生活山區的...
虎落平原遭犬欺,說的是習慣在山裡活動的老虎難以適應陌生的平原地帶,鬥志盡失。當然這只能是傳說了,連深山裡都難見老虎了,但山裡的車手在來到平原後卻有著與老虎有點類似的遭遇——不止一次聽常年生活山區的朋友說,他們在第一次開車或騎摩托車進入平原地區時,面對一馬平川的大道、密集的車流、縱橫的路口,慢也不是快也不是,很長時間都適應不了這種嘈雜的道路狀況。同樣,平原地區的車手在初進山區之際,面對茫茫大山中仿佛沒有盡頭的蜿蜒山路和車輪一側的萬丈深淵,也是非常頭疼甚至膽戰心驚,筆者對此也是深有體會。平原地帶能見度好、路況好,偶有丘陵山包也是坡平彎緩,而大山深處則是另一片天地,自然環境的複雜讓道路上隨時隱藏著莫測的變化,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哪怕是老車手也會在疏忽大意中後悔莫及——每年摩旅季,各地都會發生車迷在「跑山」時人車俱損甚至車毀人亡的悲劇。複雜兇險的山路,令許多平原車迷談山色變,哪怕是常年生活在山區里的車手也不敢掉以輕心。但是,大山深處美景無窮,對摩旅愛好者的誘惑是難以抗拒的,只有掌握了山區騎行的竅門,才能一路順暢,盡享山中風景。有鑒於此,針對初次摩旅進山的平原車手,我們推出了本期山路騎游攻略,希望能對新手有所幫助。
車輛
既然是「跑山」,當然先要說車。根據筆者多年來進山的經驗,感覺最適合進山的排量就是250mL左右了。250mL排量以下車型並不是不能用,但在攜帶行李的長時間、長距離行駛狀態下,車吃力、人費勁,較薄弱的動力性能不能適應連綿起伏的山路,保證通過的前提就是頻繁地換擋操作,不利於安全通行。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站出來反駁:山裡面騎125mL排量小車的當地人太多了,他們能騎,為什麼我們不能騎?是的,筆者在山裡見到的也大多是125mL排量左右的跨騎車,甚至還有100mL排量左右的彎梁車,但山里人每天騎這些車去的也只是東村、西店,要麼就是田間地頭,摩托車只是他們的短途代步工具,和一天幾百千米、一跑許多天的摩旅相比,實在是不值一提。
在2002年的秦嶺、大巴山之旅中,筆者那輛馱滿行李的125mL小車在大山中數度發動機過熱,跑得非常艱難,連續幾天下來曲軸箱一側的鍍鉻裝飾件、排氣管前段都變色了,人也疲憊不堪。如果,你受條件所限只能騎小排量進山,首先要儘量少帶行李,更換更高標準的機油,在山路中要根據路況經常停下來熄火歇歇車,避免長時間高負荷運轉。
說到車型,通過性能更好的跨騎車應該是首選,但較大排量的踏板車動力充沛、性能穩定,跑起山路來又不要像跨騎車那樣頻繁換擋,遇到壞路時跑慢點也能過去,在操控的便捷程度和舒適性上,優勢是非常明顯的。筆者身邊有好幾個車友都喜歡騎踏板車出遊,跑遍了大西南的崇山峻岭。
進山前的準備
質量較好的頭盔、手套和快速佩戴的肩部以及關節護具必不可少。另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對車輛進行徹底檢查養護——檢查輪胎,並針對磨損程度決定是否更換;檢查燈光信號是否正常;檢查制動系統是否正常,根據制動摩擦片的磨損程度,決定是否更換或添加制動液,水冷車要檢查並酌情添加冷卻液;根據上次更換機油的時間和此次出遊里程決定是否更換機油並攜帶備用機油。
總之,進山之前必須全面、系統地檢修車輛,及時發現和排除隱患,保證車況的良好。大山深處人煙稀少,車輛出現問題之後,解決起來的難度也要遠遠高於平原地帶,所以,行前檢修重要到幾乎能夠左右行程能否順利完成。如果你對摩托車缺乏必要的了解,一定要找個經驗豐富的修車師傅,讓他幫你完成這項工作。
在確保車況良好的前提下,還要攜帶一些易損的備件,譬如燈泡、火花塞等。另外,如果你的車胎不是真空胎,前後內胎必須各帶一條——遇到扎胎時,更換備胎、收起破胎,並在第一時間修補好扎壞的內胎,萬一再出現類似情況能夠及時更換。上面已經說過,深山中很難找到修車店,所以,想要暢遊山中,你還要具備一定的判斷故障、解決故障的能力,必須能自己更換燈泡、拆換輪胎、調試傳動鏈條張緊度。如果之前沒幹過這些活,那就先別急著出發,練習一下,等掌握了這些基礎技能之後再上路吧。
下面說說筆者初次進山時帶的東西:分體雨衣一身、軟質雨靴一雙(在陰晴不定的山間,這兩樣防雨用品幫了我大忙);火花塞和火花塞套筒各一隻,輪胎拆卸工具一套;與原車同規格的大燈燈泡、轉向燈燈泡各一隻;前後輪同規格內胎、空濾、機油濾芯各一隻,油門拉線和離合器拉線各一根,另外,考慮山路高負荷行駛容易使機油提前變質,在出發前換機油和機油濾芯的同時又多帶了一桶機油在途中更換。
彎道行駛
進山後,你最先面對的就是彎道。山區的彎道與平原不同,除了能見度差之外,路況更複雜多變。山中彎道是盤山公路迂迴上山、下山的拐點,受山體和植被的影響,車手在進彎時根本看不到對面的路況,一旦出現情況,基本難以躲避。所以,大多數山區道路事故都是發生在彎道上——車速過快,進彎後失控撞上護欄、山壁或衝下懸崖;占用對向車道或對面車輛占用車道,發生碰撞;路面積雪、積水、冰凍,車輛失控側滑;彎前視線不好處停車拍照或方便,遭出彎車輛碾壓……
總結這些年山路騎行的經驗和教訓,在面臨彎道時,筆者的做法如下:在無法獲知對面情況的前提下提前減速、鳴笛,在進彎時絕不占用對向車道,在彎道行駛過程中保持勻速並隨時做好制動的準備,提防對面來車占道行駛或彎中路面突然破損;在彎中不要刻意追求整車的傾斜程度,儘量保持車身正立的行駛狀態,賽道上的過彎姿勢好看但並不適合山區路況,傾斜的車體在緊急制動時極易失衡滑跌;視線不好的彎道中,哪怕前車慢得像蝸牛爬,你也要老老實實跟在後面,不要生出超車的念頭;雨雪天氣,一定要嚴格控制進彎速度並謹慎使用制動,儘量避免超速和緊急制動;在一些海拔較高的山區,直到初夏,道路背陰的一面仍有尚未消融的冰凍和積雪,如果在接近山頂的彎道中突然這種路面,在對向無車的前提下應迅速躲避,如果實在無處躲避,切記不要制動並迅速回正車身保持勻速通過;基本上,山區的彎道都與上坡和下坡緊密相連,由連續上坡彎道和連續下坡彎道組成,在下坡過程切忌空擋滑行,要根據坡度和路況選擇擋位,小油門勻速滑行並在較快時輕點制動控制速度。
總之,在山區彎道中,鐵路道口經常出現的那句「一慢二看三通過」絕對行得通,只要去除浮躁謹慎駕駛,彎道就不再可怕,安全也有了保障。
塌方、過水路面
雨季里,山區常見塌方,低洼地帶路面漫水成河的情況也不罕見。2002年雨季,筆者在四川萬源境內的後河峽谷,親眼目睹前方一輛輕卡被塌方衝進道路右側洪水滾滾的河道中,轉瞬即逝;2005年7月,安徽蚌埠車友老張在川藏線波密境內陷進泥石流中,在又一波塌方即將到來之際,幸遇江蘇徐州的一個進藏車隊,僥倖逃生……這些年,筆者駕駛摩托車跑遍了除東北地區的國內主要山區,數次經歷因塌方和路面過水造成的危險,有身後落石的驚險也有險些被激流衝進路下深谷的恐怖,至今仍在為當初的全身而退暗自慶幸。
可以說,這些因天氣原因導致的意外,危險程度要遠遠高於彎道行駛——彎道駕駛有著固定的套路和一成不變的規律,小心即可,氣候災害帶來的意外往往是突發的,令人猝不及防。譬如我那年在陝西鎮巴縣興隆境內的大巴山深處過一處水流不是很急的漫水路面,在行至中間時前輪衝進隱藏在水中的大坑,車身側傾後被水流連人帶車沖向旁邊咆哮的山澗,幸虧路邊的一棵雜樹相救……從那以後,在雨季里進山,再遇到看不清路面的過水地帶,我會先停了車,步行走一個來回,在靠近里側的路面上「蹚」出一條相對平整的路線;遇到塌方路段,在不了解頭上山體狀態的前提下絕不貿然通過,在通過時則儘量保持警覺、快速、不停頓,在泥濘難行的主塌方區隨時準備棄車逃生。
總結起來,騎行山中雨季的塌方、過水路面,保障安全的首要條件就是保持冷靜,不要魯莽冒進,仔細觀察判斷眼前的情況,沒有把握通過的地段寧願折返繞道也不冒險。
車隊行駛
車隊進山,依靠團隊的力量能夠解決許多個人無法解決的難題——在無法通行的塌方、過水地段,可以一起把車抬過去,遇到突發情況時更能互相照應。但山區道路的複雜也為車隊行駛帶來很大的難度,如整體通過彎道的時間是單騎的數倍,危險係數大大增加;前車摔倒後容易引發後車連環相撞;後車在前車超越同向行駛的其他車輛(貨車、客車等社會車輛)後,為了跟上整體,在路況發生變化的前提下冒險超車……另外,駕駛技術的高低、駕駛習慣的不同、車型排量的差別,都能在多變的山區路況中產生不利於安全的危險因素。
在山道中,車隊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一致的速度並拉開安全距離,在進山前從頭車到尾車要排好順序,行進過程中頭車要根據路況及時調整速度並「壓」住後車,嚴禁後車超越前面的車;如果車隊規模超過3車,最好能配備盔內對講裝置,保持車隊信息的一致和前後方突發情況的及時傳達;在每晚收車後,大家要針對這一天的情況總結經驗、發現不足,為第二天更順利、更安全地行車打下基礎。同時,車隊在進山前,要統一制定各種燈光信號以及手勢傳遞的信息,確保每一個成員都能熟練掌握。總之,車隊進山,「穩」字當頭,成員間要相互體諒包容,個人服從整體的規定,不能逞強好勝擾亂陣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