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衛星能力進步巨大,如何保護自身衛星尚存在短板

@ 2016-02-03

自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以來,人類便開始了利用太空的時代,作為軍事競爭的產物,衛星更多的被賦予了軍事意義,不論是偵察衛星、預警衛星、通訊衛星還是導航衛星,隨著技術的進步,衛星在現代軍隊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尤其是美軍,美國從60年代初開始發射軍用衛星,迄今已發射了數百顆。這些衛星在偵察、監視、預警、通信和氣象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美軍在科索沃戰爭中就動用了由「大酒瓶」靜止軌道衛星、「雪貂」-D極地軌道衛星和「摺疊椅」大橢圓軌道衛星等8顆衛星組成的電子偵察衛星系統,由KH-12、「長曲棍球」、「太陽神」-l和其它小衛星等10~12顆衛星組成的成像偵察衛星系統,16顆海洋監視衛星系統以及「國防支援計劃」(DSP)等30多顆衛星,為美軍提供了大量的情報資料。可以說,如果失去衛星的支持,美軍在今天甚至打不了一場像樣的戰爭。

在今天的美國軍事系統中,上至戰略判斷,下至單兵定位,都離不開衛星,美國目前擁有這個星球上數量最多的軍用衛星,據美國民間科學組織的資料,美國擁有的衛星數量位有413顆,其中90多顆為純軍用衛星,加上軍民兩用衛星,可以用于軍事或間諜偵察任務的衛星總量超過了100顆。當然,這些衛星並不是全都處於工作狀態,有相當一部分是作為替補存在的,一旦工作的衛星損壞或者遭到敵方攻擊,替補衛星馬上機動變軌到相關位置,保證整個衛星系統的有效運行。即便是這樣,在大型軍事行動中,美國的軍用衛星數量依然不足,依舊需要租用民用通訊衛星和照相衛星等,來滿足任務需求。

早在冷戰時代,美蘇雙方就意識到了衛星在對方軍事系統中的重大作用,紛紛開始研發反衛星武器,早在70年代,蘇聯就研究成功了一種「反衛星衛星」,這是一種具有軌道推進器跟蹤與識別裝置以及殺傷戰鬥部的衛星,能接近與識別敵方的間諜衛星,並通過自身的爆炸產生的大量碎片將其破壞擊毀;美國研究的重點則是機載反衛星飛彈,利用改裝過的F-15戰鬥機從高空發射一種兩級火箭,將飛彈直接射向位於近地軌道的目標衛星,通過衝擊力實施殺傷。這種殺傷機制被稱為「動能殺傷」,因為它是通過高速碰撞產生的動能來進行破壞的。作為回應,蘇聯/俄國據報道也研發了一種類型的反衛星武器,從米格31飛機上發射。這種武器系統由於縮短了伺機發射時間,因而顯著減少了反衛星武器發射與摧毀目標之間的時間,所以是對同軌反衛星武器的一種改進。

近日,一家美國智庫發布的一份報告聲稱,中俄等國正在獲得遏制美國衛星的能力,比如反衛星飛彈、網絡及其電子攻擊方式。這些能力有的可以毀掉美國衛星,有的可致衛星失效,美國的太空資產正變得脆弱。報告以中國2007年的反衛星試驗為例,以證明中國的「太空能力」,並且還預想了與中國發生衝突的場景——如果美國衛星遭到襲擊,美軍可選擇摧毀中國的部分衛星系統,這部分衛星系統為「東風」飛彈打擊美國水面艦艇提供導航和定位。

軍事評論員趙喜認為,在今天,擁有衛星的國家有很多,但是具備反衛星能力的國家就只有這麼幾個,除了要有能夠摧毀目標衛星的手段之外,還要能夠準確跟蹤目標衛星的運行軌跡,況且現代微型有很多都具備機動變軌能力。根據近年來中國方面不斷發展的反衛星能力來看,中國在反衛星衛星,反衛星飛彈和使用高能雷射摧毀衛星等方面都有巨大進步,可以保證在戰時將大部分目標衛星消滅或使其失能。不過,在攻擊地方衛星的同時,如何保證己方衛星的安全運行則是另一個難題,而且相比美國,中國在連續發射衛星快速補網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可以預見,一旦中美發生重大衝突,儘管中國方面可以對美國衛星網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但毫無疑問,己方受到的攻擊必然更加猛烈。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最好的方法除了發展替代手段之外,就是與潛在戰略對手保持克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