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媽媽們,來聊聊產前和產後抑鬱

@ 2016-02-03

一直以來,大家都覺得女人們渴望成為母親,好像只有做過媽媽的女人,生命才完整。但是,飛速變化的世界,改變了人們的理念。其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女性社會地位的改變。所以,女人們對懷孕,對母親角色的態度也開始複雜和多樣起來。更加顯眼的是面對人生的關鍵經歷,女性的做法更加「個性化」。事實上,今天,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在孕期或分娩後感到抑鬱。人們不禁要思考:孕前孕期抑鬱是這個時代出現的一種新情緒嗎?還是舊社會條件太艱苦,女性被迫忍耐,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而現在女性們,至少都市女性,開始公開的表達自己的情感才出現的呢?

抑鬱,從其自身特點看,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心理狀態。好,在我們全面解析孕期和產後抑鬱前,讓我們先多角度的了解一下抑鬱。

讀者可能感受過,每個人在人生的特定階段都會抑鬱,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它是一種正常的過渡期。其實,如果有足夠的理由悲傷,能夠悲傷反而是一種健康的表現。深愛的人去世了,隨之而來的痛苦和煎熬很正常,因為「喪失」容易引發抑鬱,這就是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口中的「反應性抑鬱」。正像我說過的,這種抑鬱不是病態的抑鬱,它對應了真實的事件,只有當抑鬱的強度超過了事件本身,我們才稱其為病態的抑鬱。比如與「拋棄」相比較,愛人的「離世」自然更痛苦、更強烈!而且,這種抑鬱不會產生無關的幻想,比如「我命該如此」,「我一文不值」;「倒霉的事會接連不斷」等等。

另一種抑鬱很起因很模糊,看上去也沒那麼明顯。它不是現實經歷,似乎產生於內在世界,心理學界稱其為「內源性抑鬱」(內源的意思就是「來自內在」)。顯然,內源性抑鬱多少具有病態的性質,但程度卻依強度而定。顯然,如果「反應型抑鬱」伴隨著非現實的想法,那麼就意味著大量的內源性抑鬱捲入了其中。

說到強度,我們就需要從「正常」和「病態」的區分上入手。輕度的抑鬱讓人思維狹窄,缺乏生活樂趣,但嚴重抑鬱卻能引發很多「類似」重症的身體症狀(其實身體沒有任何健康問題),或者產生一些戲劇化的行為,例如不能進食,無法起床等等。總的來說,健康人會抑鬱,神經症會抑鬱,甚至精神病也會抑鬱。

最後,說一說「永遠抑鬱」的人:他們的抑鬱不太重,能繼續生活,但「抑鬱」是他們生命的主題。所以,無論生活中發生什麼,他們悲傷和無助的習慣都會持續。有時候太高興了,他們會瞬間快樂(但永不樂觀),但持續的時間非常短,之後他們會貶低剛才發生的一切,然後持續抑鬱的態度。這種情況下,心理學界稱其為抑鬱質人格。他們抑鬱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比較智慧或具有同情心。

抑鬱能像眼睛頭髮的顏色一樣來自遺傳嗎?當然不是,儘管有些確實存在遺傳方面的影響(顯然,這些不能排除在外),但是環境也影響著性格或心理特徵的發展。「經歷」最大化的塑造了心理內涵。重點是,好壞影響混雜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問題。抑鬱是否嚴重,首先看壞影響的比例,其次是看壞影響在童年期那個階段出現。規則是:出現的越早越糟糕,一個出生後幾天或第一個月孩子就沉浸在惡劣環境中的孩子,會造成終身的病理性抑鬱(或者其它的精神病性行為);長期且不嚴重的抑鬱,創傷出現在產後一年至第二年年底,但絕不會超過三年(創傷一般是母親疏離的愛或早期關係突變引發的傷痛);偶發性的中度抑鬱,最常見的情況是缺乏自信,遭受創傷的年齡段不低於4-5歲,有的還會更晚,這種情況發生在異性父母對並不接納孩子愛的時刻,當然,這只是眾多原因中的一個。

另一點對於理解孕期或產後抑鬱的複雜性也有所幫助:第一,心理學角度看,幾乎所有的抑鬱感都牽扯到了嬰兒早期的喂養、吸吮的喝奶經歷。它也是人類最早的「關係」體驗(奶水是一種食物,它同樣代表了和母親的關係);第二,抑鬱總是連接著一種無意識的內疚感,當孩子最終意識到無法報答母親時,他會因為內疚產生感恩之心。第三,有些抑鬱不是原始情緒,它可以避免一種更加原始的情緒——焦慮:事實上,除了重度抑鬱,人們一般可以承受普通的抑鬱。但是,焦慮卻總是一種讓人非常痛苦的情緒;因為抑鬱是一種能量的阻隔和缺乏,它的出現防禦了過量的焦慮,而相反,對抗焦慮需要大量的能量。

現在回到我們的主題,讓我們區分一下孕期抑鬱和產後抑鬱。它們某些部分相似,某些部分又對立。所以,讓我們想想,哪些女性容易孕期抑鬱呢?想生孩子的女人嗎?讀者會立即說:「當然不是了」。事實卻和大家想的不一樣:渴望孩子的女性也會抑鬱,她們產生的就是我剛才提到的焦慮引發的抑鬱:她們淹沒在「母親的責任」里,甚至會設想孩子太虛弱,根本熬不過孕期。就算孩子安全的生下來,她們又開始擔心自己奶水不夠,照顧孩子時犯錯等等。我說的這種女性從心理發展的角度看比較幼稚,女性氣質發展的不完全。不管怎樣,這樣的女性畢竟是少數。大部分渴望成為母親的女性在懷孕時不會抑鬱。

相反,幾乎所有的抑鬱孕婦都屬於「無意間受孕」或「錯誤受孕」。一般來說,她們意識或無意識(我說的無意識,是指女性們自己根本意識不到的一種深邃的思維)的拒絕成為母親,這並不是說她們一定是壞人或壞母親。事實上,一個女人拒絕懷孕的原因有很多——身體,心理,情感,家庭,社會,經濟,行為方式等等。一般男性感覺不到,但女人可以。有些女人和自己的身體沒有「確定的」關係。一般人和自己的身體都有聯繫,這種聯繫塑造了一個人的基本自信。我指的不是社交層面的自信,被異性接納的自信,而是一種身體—心理的自信,它讓人確信自己能在任何困難、疾病、災難中存活下來。和身體缺乏「確定關係」的人沒有這種自信,而一個缺乏基本自信的女人會迷失自己。舉個例子,她可能害怕自己變得難看,但這種害怕僅僅象徵著另一種更基本的恐懼,那是一種「變得不同」的恐懼,一種「停止成為自己」的恐懼,一種「失去身份」的恐懼。

還有些更簡單的原因讓女性拒絕成為母親。比如厭倦了充滿壓力緊張的生活,懷孕其實是一個沉重的付出。比如和自己的母親關係有問題,所以她們具有「不確定的女性身份認同」或「對女性的角色充滿矛盾」。另一些女人和丈夫相處的不開心,婚姻對她而言更多的是責任而不是快樂和支持,又或者她和丈夫的家人衝突不斷等等。當然,工作也能成為拒絕的原因,如果沒有經濟實力,她們可能也不想成為母親。

但是,所有的女人都心知肚明,做母親會徹底而根本的改變她們的生活。一個男人變成父親時,他感覺自己首先是男人而不是父親;女人變成母親時,她感覺自己首先是一個母親,然後才是一個女人。當然了,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能接受這種變化。

有人認為開朗的人懷孕不會抑鬱,事實卻不那麼簡單,確實,准母親人格「是否平衡」才是影響抑鬱的重要因素。這種平衡除了本能的力量,還有智慧和開闊的心胸,解決生活困難的策略,樂觀的人生態度,享受簡單生活饋贈的能力。但是,最重要的是這些行為品質必需是准母親人格的一部分,這樣,類似懷孕的衝擊才不會造成人格的失衡。否則,她們平衡的生活不過是運氣,一旦遭遇到懷孕的劇烈影響,一切貌似優秀的品質都會消失殆盡。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一個輕鬆陽光的年輕女性懷孕時變成了一個悲傷陰鬱的人。

孕期抑鬱有哪些症狀呢?一般和常見的抑鬱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懷孕期的女性更容易感覺到弱小感和無助感,對新生活的恐懼也更深。伴隨著巨大的無用感,自我貶低,抱怨,各種自責,擔心被拋棄,渴望幫助或拒絕幫助,對獲得的幫助不滿,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等等。事實上,孕期女性更加虛弱,確實應該得到更好的照顧,減輕一些生活和心理負擔(但不幸的是,這點總是難以滿足)。從這點上看,尋求幫助是她們正常的需要,而且,無意識造成的哪些誇張需求,都是為了讓周圍人能更加嚴肅的對待她們懷孕的事實。從現實的角度看,她們確實需要親屬和家人的細心的呵護。

典型的抑鬱一般具有獨特的無意識心理機制。懷孕後,准母親才強烈的感覺到自己已經不再是孩子或女兒了,結婚和事業的成功都不會帶來這種深刻的感受。懷孕,讓她們徹底告別了童年時代,因此她們對童年的懷念也格外強烈,所以,孕期的女人才會有幼稚的行為,才會渴望支持、珍愛、溫暖的懷抱。因此,很多孕期的女性才會出現挑剔的飲食,敏感的味覺,也才會疑神疑鬼,出現奇葩的行為。丈夫們一定要知道,她們不是任性、無理或刻意作弄,她們的行為具有無意識的意義,她們自己根本控制不了。所以,懷孕的特殊時期,無意識製造出了各種天馬行空的現象:比如極度敏感,厭惡某種特殊的氣味和圖像等。更不必提最長見的孕期嘔吐了,它是一種拒絕養分的行為。

孕吐,從心理學意義看,可能是孕婦最深的一種無意識反應了。它說明孩子作為一個陌生人出現在母親的子宮內。母親無意識認同了孩子,所以她表現的才像個孩子。無意識中,母親對孩子的拒絕轉換成了一個象徵性的行為——嘔吐,這才是孕吐最主要的原因。食物在無意識中象徵著孩子,嘔吐意味著將他拒絕和推開。母親們吃的很少也是類似的情況,好像允許食物進入體內意味著接受了孩子似的。

那麼,孕吐有生物起源嗎?是母親體內產生了某種特殊的荷爾蒙嗎?懷孕期間自然會產生各種荷爾蒙,但是,近幾年的醫學研究沒有發現荷爾蒙和孕吐的直接聯繫。而且,如果孕吐真的是荷爾蒙在作祟,那麼所有的孕婦都應該嘔吐,但實際上,在孕婦總人數中,孕吐的女性比例很低。

現在說說產後抑鬱。有些產後抑鬱沒有特別的意義,可以歸入孕期抑鬱的行列:這類女性總是忽視自己,但無力改變現狀,孩子的出現只會讓她們的情況更糟糕。某些渴望孩子的女性也會受到產後抑鬱的影響。對她們來說,生物因素的影響更大:因為對女性來說,懷孕、分娩還是剖腹產,整個過程就像人生一場最大的考試,她們將面對一個嚴重的挑戰。分娩後能量水平才會下降,母親們也才能放鬆下來。但是,產後抑鬱中還有一個無意識的心理機制在運作:經過了懷孕期和孩子的認同,此時,孩子的「離開」,讓母親產生了哀傷的感覺。新生兒出現帶來的喜悅無法彌補「失去」一種獨一無二的東西的感覺,腹中胎兒帶來的「充盈感」也不復存在。另一個無意識的心理機制是,女性認為她們的身體狀態劣於男性,只有懷孕能讓她們具有與男性相當的身體優勢。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考慮一下抑鬱的強度和持續的時間。心理相對健康的女性更能容易度過這個時期,也不會有任何後遺症。相反,人格缺乏平衡性的女性則應該嚴肅對待抑鬱。她們無法應對嚴重的抑鬱,周圍人也不該指責和嘲笑她們無能。很多人認為「善意」的對待她們就已經足夠了,殊不知輕視和缺乏理解產生的壓力,很可能會摧毀這些「可憐的女人」。遺憾的是,社會對此並不接受,人們認為她們只要「更樂觀」些就能解決問題。其實,低估抑鬱不僅傷害到個體,也會傷害社會本身,產生巨大的社會成本。懷孕到分娩後的抑鬱很肯能引發其它心理疾病,到時候反而需要更長期的心理治療才能恢復。輕視還來自於男性無法認同發生在妻子身上的事情,所以,他們會抱怨「所有的女人都那麼幼稚」,或「真奇怪」,或「沒人(男人)能理解她們」,而不去想其實真正幼稚的正是他們自己。有時候甚至姥姥都會責怪自己的女兒多事,因為舊時代女性忍辱負重,所以,姥姥希望准媽媽和自己一樣。

當然了,我們要避免這些不理智的行為,文化和經濟條件的改變同時改變了人們的心理和身體狀態,身心交織在一起,甚至可以說身體就是心理。所以,社會和每個成員該做些什麼呢?首先,避免上述情況,其次,如果發生了,去努力解決。怎麼做呢?從預防的角度看,對於人格問題造成的抑鬱,人們應該更關注年輕一代的心理問題。父母和老師可以關注年輕人脆弱和模糊的心理問題,以便提供及時、簡單、準確的干預,畢竟人格的失衡早期就會體現出來。而且,從社會角度看,當代女性更加自信,我們要幫助她們認同「母親角色」。但是,如果抑鬱嚴重,自己的調節沒有太大的作用,此時求助心理治療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我也想說說另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光女性會產生孕期或分娩後的抑鬱,男人也會。很多男人對妻子的要求不堪重負,感到被妻子和其它家庭成員忽視。而且,缺乏性生活也會讓很多男性尋找其它的性滿足,他們需要在其它的方面確信自己的男子氣概。另一些男人感到妻子過於關注新生兒,於是丈夫們產生了真正的退行,具有了孩子般的需求,還有些男人忍受憤怒,假裝珍視和理解妻子,另一些則徹底的淪為抑鬱的受害者。

如果夫妻的抑鬱都很嚴重,他們需要夫妻治療的幫助。治療不僅要提供治療性支持,還需要提供教育的視角,幫助他們認識夫妻關係中隱藏的情緒,彼此的性格傾向和常見的問題,這些都容易成為夫妻抑鬱的暗礁,在高度緊張的懷孕期爆發出來。治療能幫助他們脫離抑鬱,變成更加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從而構建心理學意義上的、真正的「夫妻」。

女性抑鬱我給出的建議也一樣。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一個人患病,整個家庭環境也不會太健康。一般遭受抑鬱侵襲的人是家裡最痛苦的,一旦開始治療,其它家庭成員彼此的不滿也會揭示出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