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家長都不知道的玩具兩買、兩不買原則和一個技巧

@ 2016-02-02

80%的家長都不知道的玩具兩買、兩不買原則和一個技巧

【親子溝通如何說專家微評】商場裡經常看到撒潑打滾要玩具的小朋友,很多爸媽熬不住掏了腰包......家裡的玩具已經泛濫成災,可孩子還是要買買買......你怎麼幫孩子選玩具?孩子喜歡的玩具一定要買嗎?玩具要買,應該怎麼買?玩具不買,為什麼不買?而DIY玩具給孩子帶來的更是腦洞大開。

放寒假了,對於孩子來講,寒假有一個巨大的好處是過春節,過春節有一個巨大的好處是可以得壓歲錢,得到壓歲錢有一個巨大的好處是可以買玩具!

商場裡的玩具櫃檯每天都會上演孩子暴哭,爹媽氣急敗壞的戲碼。有些同一種類的玩具家裡已經有很多了,有些玩具孩子也不是真喜歡,但同齡的小朋友都在玩,還有,有些玩具實在貴得不像話......

玩具,買還是不買?成了一個問題。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困擾過,這不僅僅是個錢的問題,還涉及到孩子的自我管控。在這方面每一家有每一家的實際情況,消費水平也不一樣,沒有什麼統一的規則,所以要根據各家具體情況而定。

第一、充分建立「安全感」的前提下「延遲滿足」。

對孩子而言,玩具是真正專屬自己獨有的東西,他能夠真正意識到自己是這些玩具的主人。而衣服呀、書呀、好吃的呀,其實都不算孩子的專屬需求,所以在玩具問題上孩子的自主感、安全感是很重要的。他能否理智購買、能否大方對人、能否愛惜在我們看來,關係一生幸福,因此在買玩具這個問題上即便交學費也是值得的。

我兒子差不多從4歲左右基本上開始自己買玩具了,我們只是傾聽孩子陳述購買的理由,幫助確定購買的時間(稍微往後拖幾天)、地點(主要是不在學校門口買),規定一次購買的數量。

我理解,所謂「安全感」首先就是要儘量滿足,慢慢他就會知道他可以擁有這個東西,只是時間早晚而已。而「延遲滿足」可以逐漸鍛鍊孩子的自制力、意志力,也會在此過程中增強孩子的判斷力。

第二、一段時間內允許甚至支持不斷購買同一性質的玩具。

有些玩具成人看來真是重複,但對孩子來講就是各有各的用途。比如我家有三根同一性質的魔法棒,都是一按鍵就閃爍,只是外表不同,一個是星星,一個是棒,一個是小兔子。事實上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三個玩具的具體用途確實不同:小兔子主要分給其他小朋友或者媽媽;星星和棒會依所表演的摹本不同有所選擇——仔細觀察,孩子的書里,動畫片里,星星和棒的確是最常出現的魔法棒圖案,我們大人不會看那麼細,但在孩子的眼裡就是不一樣。所以聽聽孩子怎麼說特別重要,我常常提醒自己別拿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

蒙台梭利教育理論認為,孩子的玩耍就是孩子的工作,那麼一段時間內孩子對同一主題玩具的持續熱情可以理解為對工作的專注和投入。孩子深入的程度常常超出大人的想像,兒子三歲多的時候,一次,我和他玩恐龍大戰,我說:「他們來到了......」他脫口而出「我知道,侏羅紀」,這麼複雜的專業名字他都可以記住。我問:「還有什麼紀?」他接:「三疊紀、白堊紀。」為這幾個「紀」我都覺得家裡買的那些大到半米,小到幾公分的一箱子恐龍玩具值了。美國一些教育者會把正在鑽研一個問題的孩子們的工作叫「科學家」的工作,我是非常贊同的。對於恐龍,孩子持續了四、五年的熱情,從各種像真手辦到考古挖掘,從路邊攤到博物館裡的專賣,家裡關於恐龍的玩具、書總價值絕對超過千元。收穫就是帶他進了博物館,就相當於自配解說員,甚至可以到達勘誤的程度,這種感受估計有愛恐龍小孩的家庭一定體會過。

第三、帶孩子自製玩具樂趣無窮。

最早自製玩具是因為小孩喜歡《西遊記》,金箍棒自不在話下,但孩子還想要豬八戒的釘耙和沙和尚的月牙鏟,這個當時連大淘寶都沒有。我們就開始拿硬紙殼、木棍、膠帶紙依葫蘆畫瓢做起來,特簡陋,但孩子玩得不亦樂乎,而且在小朋友間甚受追捧。

和孩子一起自製玩具特別好,不僅鍛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還特別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近學校組織孩子們用廢舊物品做小製作,思量半天最後我們決定用紙盒、紙板、一次性筷子做迷宮。挺不起眼的東西忙了兩個晚上,從最早確定做什麼,到找材料、找工具、設計、製作,很費腦力和體力。把筷子折成小段需要用鋸條,孩兒為此把手開了個口,但仍樂此不疲。打磨切口用了砂紙,粘貼用雙面㬵,切多餘部分用裁紙刀。最早迷宮從起點開始設計,專門設計一些死胡同,後來發現所有路徑最終都集中一處,可是本來想有幾種到達終點的方法的,於是又從終點往前推,若干次嘗試才定型。然後又遇到新問題,因為筷子直徑小,小球容易直接蹦過去,於是又把一些重點路徑加高......終於成功了。試玩兒時,才發現必須規定起點才行,寫上「起點」倆字之後小孩腦洞大開,又在空白處設下各種機關,既有通關遊戲里的獎勵又有大富翁里的"回到起點",實在是太嗨了!拿到學校去之後,也是深受小朋友們的歡迎。現在正是假期,家長們真的可以和孩子一起多多DIY下。

第四、出於虛榮心和無聊時的購買堅決杜絕。

其實這非常考驗家長,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們不一定非要有,即便哭鬧也要告訴他這個道理,只有真心喜歡才買。我們家的實操方法是「等一天再決定」,事實上真的有很多玩具等上一天之後他自己都不要了。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很多媽媽應該深有體會,今天逛商場鬼撞牆似地喜歡上的一件衣服,隔天再看實在莫名其妙。但如果過了一天或者一陣,孩子還想買,那就是他真想要,一般我會答應,但會儘量岔開樣式或者花色,總之不做人云亦云的滿足。當然如果從小就給孩子自主權,很快他自己就會判斷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

第五、太貴的玩具不買。

每家的經濟狀況不同,很難用數字來表示什麼叫太貴,對於這家貴的東西對於另一家也許根本不算什麼,我強調的是量力而行。玩具的首要價值在於娛樂,而不是教育,任何以教育為名(比如鍛鍊孩子什麼什麼能力)的昂貴玩具我都會很警惕,尤其是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孩子大了,一些昂貴的玩具他真心喜歡,可以通過讓他承擔一些任務,完成一些目標或者自己儲蓄的方法來滿足心愿,如今孩子購買樂高基本上就是這樣執行的。

玩具雖然是孩子的好夥伴,但再好的玩具也不如爸爸媽媽好玩兒,有爸爸媽媽陪著玩的孩子才是真幸福。

(作者簡介:李爽,心理學碩士,河北新聞廣播主持人,四年級男孩的媽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