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日本與澳大利亞之間關於出售「蒼龍」級先進常規潛艇的方案已經初步達成,這是戰後日本首次向國外出口大型複雜軍用裝備,不僅僅代表著日本在突破《和平法案》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也標著著,在美國的協調下,日本與澳大利亞這兩個原本在二戰期間不共戴天的死敵,我了應對潛在的戰略威脅,逐漸建立起準軍事同盟的關係。
近日,日本媒體發表了一篇日本軍事評論家的「美妙幻想」:建議將澳大利亞作為日本在海外的軍事據點,把日本本土的軍工企業搬遷到澳大利亞,以避免中國在戰時將其摧毀。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同時距離中國本土很近,密集的軍事工業系統,在戰時很可能會遭到中國軍隊的打擊,包括其使用彈道飛彈和遠程巡航飛彈。事實上,早在二戰期間,日本就因為其軍事工業集中於數個大城市,而遭到了美國陸軍航空隊和美國海軍艦載機部隊的重點打擊,在選擇原子彈的轟炸目標的時候,廣島和長崎也是因為擁有大量的軍工企業而進入名單,另一個城市小倉,則擁有日本最大的陸軍工廠,不過因為天氣原因而免受原子彈的轟炸。
事實上,由於澳大利亞地廣人稀的緣故,很多國家,尤其是一些國土狹小的國家,都會選擇與澳大利亞政府商談,在澳大利亞內陸人煙稀少的地區進行在本土無法開展的軍事演習,包括大規模機動和重型裝備的火力射擊演習,其中,新加坡軍隊不僅常年在澳大利亞境內進行演習,甚至將其從德國進口的,最具威力的豹2坦克也儲存在了澳大利亞,一旦新加坡遭受入侵,這些坦克將會被迅速運抵新加坡,交付到新加坡陸軍手中,發起反擊。
日本評論家認為,在戰時,日本本土的軍工企業,尤其是那些生產關鍵零部件的企業,必然會被中國軍隊的精確打擊癱瘓,即便是那些深藏在地下的軍工企業,也會遭到中國彈道飛彈上安裝的鑽地彈頭的襲擊。如果將這些企業轉移到距離中國本土7500公里的澳大利亞,那麼中國想要打擊這些企業,不僅耗費巨大,需要動用包括遠程彈道飛彈在內的武器之外,還會侵犯澳大利亞的主權。
軍事評論員趙喜認為:在其他國家建立本國防務集團的分部,在歐美國家比較普遍,但大多是一些商業行為,為了能夠在其本土生產的武器順利參加競標,諸如比利時FN赫爾斯塔北美分公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要將FN設計的輕武器,在美國本土生產,順利參加美軍輕武器競標。不過,像日本軍事評論員所說的是為了戰時避免遭到潛在戰略對手的軍事打擊,這樣的情況還比較罕見。
此外,日本將本土的軍工企業轉移到澳大利亞,其目的是為了戰時將在澳大利亞生產的武器,轉運到日本,供日本軍事力量使用,除了飛機可以在加油機的保障之下飛抵日本。海軍艦艇自行駛往日本本土之外,大部分的裝備還是要通過海運到達日本。早在二戰期間,美國海軍的潛艇部隊和艦載機部隊,就成功的切斷了日本本土與其占領區,尤其是東南亞占領區之間的聯繫,結果,不僅海外占領區的大量能源原材料無法運往日本本土,日本本土生產的大量軍事裝備也無法運抵在海外部署的日軍使用。現在,一旦日本將本土的軍工企業轉移到澳大利亞,日本與澳大利亞之間距離遙遠,中國潛艇完全可以在二者之間,布置疏導封鎖線,擊沉任何向日本本土輸送軍事裝備的船隻,飛機與艦艇則會遭到中國海空軍的聯合攔截。將本國的核心軍事企業遷往一個會被自己的潛在對手中間阻斷的國家,這位日本軍事評論家的腦洞實在有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