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雀魚,你了解多少

@ 2016-01-31

關於孔雀魚,你了解多少

孔雀魚原產於南美洲的委內瑞拉、蓋亞那、西印度群島、巴西北部等地,作為觀賞用魚引入新加坡、中國台灣和內地,現已繁衍分布於部分熱帶地區的河川下游及湖沼、溝渠中,其野生棲地呈現多樣化,主要棲息於淡水流域及湖沼。孔雀魚的繁殖能力很強,並能耐受污染的水域,具群集性。孔雀魚性情溫和,能與溫和的中小性型熱帶魚混養,平時活潑好動,孔雀魚的壽命較短。基本上分成幾種基本品系禮服、馬賽克、草尾、劍尾、金屬、蛇王。孔雀魚為雜食性小型魚種,由於孔雀魚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十分強韌,所以目前全世界幾乎隨處都能見到它的芳蹤。孔雀魚體長4~5厘米,是最容易飼養的一種熱帶淡水魚。

它豐富的色彩、多姿的形狀和旺盛的繁殖力,倍受熱帶淡水魚飼養族的青睞。

外形特徵

該魚體形修長,後部惻扁,有著非常漂亮的尾巴,該魚雌雄魚的體型和色彩差 別較大。雄魚身體瘦小,體長4~5厘米。背鰭較長,卜靖尖狀,尾鰭寬而長約占全長的二分之一以上,尾柄長,大於尾柄高。根據其尾鰭的形狀,何分為上旬尾、下劍尾、雙劍尾、琴尾、針尾、圓尾、旗尾、扇尾、三角尾,剪尾、尖尾)大尾等品種。其身體及背鰭、尾鰭的顏色五彩繽紛,主要有紅色、藍色、黑色、黃色、綠色、虎皮色及雜色等。有些雄魚撇尾旬上有藍黑色小圓斑,像孔雀的尾翎,故名。雌魚身體較粗壯:體長可達7厘米左右,體色暗淡,呈肉色,稍透明,背鰭和尾鰭的顏色較雄魚遜色得多。

孔雀魚是熱帶魚中最普通、最為人們喜愛飼養的一種魚。它體小玲瓏,活潑好動,雄魚體長3厘米左右,其尾柄及尾鰭占身長的2/3左右;雌魚體長可達6厘米,其尾柄及尾鰭占全身的1/2以上。雄魚體色斑斕多彩,有紅、橙黃、綠、青、藍、紫等色,基調色為淡紅、淡綠、淡黃、紅、紫和孔雀藍等。尾鰭和體腹上有藍紅色圓斑,其周圍有淡色環紋,似孔雀尾翎花色,故以得名。背鰭短而高,尾鰭寬而長,並有琴尾、圓尾、上劍尾、下劍尾、叉尾、方形尾、火炬尾、齒尾、大尾等各種形狀。

雌魚較雄魚體色遜色得多,多為單一銀灰色,尾鰭上雖有一些花紋,均沒有雄魚的鮮艷。雌魚的各鰭均較雄魚的短,但體長約為雄魚的2倍。孔雀魚的繁殖力很強,經過人們長期雜交培育,產生了許多花色品種,千姿百態。

生活習性

孔雀魚適應性很強,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2—24℃,喜微鹼性水質,pH7.2—7.4,食性廣,性情溫和,活潑好動,能和其他熱帶魚混養。孔雀魚易養,但要獲得體色艷麗,體形優美的魚則從魚苗期就需要寬大的水體,較多的水草,鮮活的飼料,適宜的水質等環境。孔雀魚4~5月齡性腺發育成熟,但是繁殖能力很弱,在水溫24℃,硬度8度左右的水中,每月能繁殖1次,每次產魚苗數視魚體大小而異,少則5餘尾,多則一百餘尾,有的魚會產出200尾以上的幼魚。當雌魚腹部膨大鼓出,近肛門處出現一塊明顯的黑色胎斑時,是臨產的徵兆。

孔雀魚,卵胎生鱂魚的代表,由於周期性的生產力,使得它贏得「百萬魚」的封號,也因此常是初飼養觀賞魚者家中的常客。早期的孔雀魚以東南亞進口及國內南部生產為主,兩者的共通特性是對水的硬度要求很高,且都是采室外培育的方式,因此充分受到陽光的洗禮,所以色澤顯得特別燦爛。起初孔雀魚雖為各界所接受,但落得和其它魚種混養及廉價易陣亡的悲慘印象,因此國內觀賞魚的發展雖有數十年的歷史,而孔雀魚卻得數十年如一日,毫無進展可言。這期間雖然有數波推展孔雀魚的動作,但始終因天時地利種種條件不配合而無疾而終。主要是國內觀賞魚界數十年來的高度開發,至今已進入瓶頸,因此在這波倡導活動之下終於獲得各方的響應,讓孔雀魚在觀賞魚界中建立一個新的領域。孔雀魚往往是初學入門者第一次飼養的魚種,卻也常常是養魚數十年者重拾的魚種,此現象正巧說明了孔雀魚易懂難精的特性,無怪乎能讓人如此的著迷,願意摒棄所有的魚種只留孔雀魚。

生長繁殖

孔雀魚屬卵胎生魚類。繁殖力強,性成熟早,幼魚經3-4個月飼養便進入成熟期可以繁殖後代,性成熟遲早與水溫高低、飼養條件密切相關。

孔雀魚繁殖時要選擇一個較大的水族缸,水溫保持在26攝氏度。pH6.8-7.4,同時要多種一些水草,然後按1雄配4雌的比例放入種魚。待魚發情後,雌魚腹部逐漸膨大,出現黑色胎斑;雄魚此時不斷追逐雌魚,雄魚的交接器插入雌魚的泄殖孔時排出精子,進行體內受精。當雌魚胎斑變得大而黑、肛門突出時,可撈入另一水族箱內待產。

待產箱中的溫度應比原水溫高1~2度,箱底放青苔或水草,給小魚設一個避身之處。雌魚產仔後,要立即將其撈出,以免吃掉仔魚。或者要塑料片圍成漏斗狀隔離牆,浸入水中,將產仔雌魚放在漏斗中,使仔魚產出後從漏斗下空洞掉入漏斗外水體,雌魚就吃不到仔魚了。

孔雀魚每月產仔一次,視雌魚大小,每次可產10-120尾仔魚,一年產仔量相當多,故有「百萬魚」之稱。繁殖時應注意,同窩留種魚不要超過三代,以免連續近親繁殖導致品種退化,使後代魚體越來越小,尾鰭變短。最好引進同品種魚進行有目的遠緣雜交,以防次品種退化,達到改良品種的目的。但孔雀魚壽命很短,一般只有2-3年。第一胎一般產的比較少,大約產10~80尾;第二胎大約產80~120尾。價格幾元到幾十元甚至幾百元1條不等

孔雀魚在狹窄的區域內會有爭地盤的現象,出現達到導致魚只致死,所以當地方狹小的時候適合單條養殖。

1、魚的選擇

選擇繁殖親魚要注意體質是否健壯,各鰭(尤其是尾鰭)是否長大而舒展,體色是否鮮明,花紋特徵是否明顯,色彩是否純正等。有了優良品種就可開始做準備工作。通常孔雀魚長到4個月就可讓其交配。

2、繁殖水族箱

選擇一個較大的水族箱,注入理化特性適宜的水(pH值為6.8~7.4,硬度適當,水溫24~27℃),盛水八成。箱底種水草或放置香蕉葉,然後按雌、雄1:2~3的比例投放親魚。用魚蟲等營養豐富、適口性好的飼料喂養,日投4次。

3、產卵

孔雀魚為卵胎生,繁殖能力很強。一般4~5月齡便達性成熟,此時雄魚臀鰭部分鰭條演化成尖形的輸精器;雌魚腹部明顯膨大凸出,在臀鰭上前方的腹部近肛門處出現一塊黑斑,這塊黑色腫斑是臨產的徵兆,其顏色越黑表明越近臨產時間。

發情期雄魚尾部展開好似「孔雀開屏」,用斑爛的色彩來吸引雌魚,並追逐雌魚。交尾時,雄魚用交接器前端的鉤狀物鉤住雌魚的生殖孔;交尾時間每次約一秒鐘,但次數較頻繁。待其交尾後將雄魚取出,雌魚可連續生殖數次。

雌魚產仔數視其個體大小和年齡而異,少則20尾,多則100餘尾。小魚產出後就會游泳和捕食。第一周投喂的飼料可用纖毛蟲與豐年蟲,第二周喂絲蚯蚓與干飼料。第一周內的幼魚飼養要特別仔細,因為這一階段飼養好壞對幼魚以後的發育影響極大。

產後雌魚單獨靜養3~5d,以免過早被雄魚追逐而受傷。幼魚長到3~4周齡時可瓣出雌雄,並有交配能力。為了保證子代健壯,雌雄魚必須分開飼養。孔雀魚的壽命短,2~3年便已衰老,雄魚的壽命較雌魚更短。

4、品系控制

為獲得奇異而漂亮的孔雀魚,選種上採用兩種方法:一是近親繁殖(in——breeding),二是品系繁殖(line—breeding)。近親繁殖是指有密切血統關係的個體之間進行交配,這種方法可以凈化和固定遺傳形質,以產生一個品系。但此種方法不宜連續採用超過4代,否則會因遺傳異而出現生理缺陷,如魚體變小、繁殖力減退、色澤不美等。品系繁殖是讓有血緣相關的魚相互交配,但血緣關係並不很密切,採用這種方法 可以把一個固定的品系繼續不斷地繁殖下去。

為維持優良品系,應嚴防混交、亂交,故雌雄魚必須分養;在需要的時候,選擇適當的親魚放入水族箱內進行繁殖,並作好記錄——何種雌魚與何種雄魚進行雜交,以便日後選取何種性別的魚與它們的後代進行回交。

分類品系

1.紋理色澤篇

馬賽克孔雀魚(Mosaic)

馬賽克的原文是指「鑲嵌細工做成的物品」。在此卻是形容孔雀魚尾部的眾多色彩和花樣。馬賽克孔雀的花紋分成兩種:一種是鑲嵌狀的花紋,另一種則是略呈環狀排列的花紋。

馬賽克孔雀的特色:尾鰭基部與身體交接處有一塊「深藍」色的色塊,這點也可以用來與草尾孔雀作區別。

馬賽克孔雀的標準要求:尾鰭紋路鮮明,背鰭越寬大越好,並且紋路最好和尾鰭一致。

草尾孔雀魚(Grass)

草尾孔雀是由*本水族專家人工改良出來的品種。草尾孔雀按尾鰭色澤不同,分成兩種:一種是標準尾鰭的草尾,底色不拘;另一種則是玻璃尾,尾鰭較為透明,因而上面的斑點就象噴點狀的分布,朦朧之美猶如「紗麗」。

草尾孔雀的特色:寬大的尾鰭上布滿黑色圓形的細小斑點,花紋細緻如草皮。

草尾孔雀的標準要求:尾鰭一定要寬大,背鰭也一樣,更要有厚實的感覺,花紋也應該和尾鰭一致。魚身上呈現的色塊呈自由均勻分布。

禮服孔雀魚(Tuxedo)

禮服是指孔雀魚的後半身為黑色、深藍色或其他的純色調,而尾鰭上應該沒有任何雜色斑點或花紋,整體感覺素雅大方,如穿著晚禮服的美人雍榮華貴。

禮服孔雀的特色:尾鰭要比其他品系的孔雀魚更為寬大且長。

禮服孔雀的標準要求:尾鰭部分的色澤要均勻,絕對不可摻雜任何斑點或花紋,整體的色澤需要單一化以及色彩的純度。

蛇王孔雀魚(King Cobra)

蛇王孔雀魚身上布滿複雜紋路構成的圖案,看起來就如同蛇類的皮膚斑紋,總體紋路與馬賽克孔雀很相近,只是更為細緻。

蛇王孔雀的特色:魚身體表的色澤呈現藍、綠等具有金屬質感的色澤,配以細密的花紋,極為奪目。

金屬孔雀魚(Metal)

金屬孔雀魚是由俄國水族專家人工改良出來的迷人品種。

金屬孔雀的特色:魚身前半部分呈現出特殊的金屬藍。在水質狀況不佳或者魚體不適的時候,這塊金屬藍的色塊會轉變成為黑色,提醒飼養者引起注意。

豹紋孔雀魚(Leopard)

豹紋孔雀魚是從草尾孔雀中分劃出來的品系。

豹紋孔雀的特色:和草尾孔雀的差別在於尾鰭底色一般呈黃色,魚體與尾鰭交界部分的紋路為「三」之類的流水紋。其次,豹紋孔雀的起源為德系黃尾禮服孔雀,因而它們的吻部呈黃色。

劍尾孔雀魚(Sword Tail)

劍尾孔雀的特色:是指尾鰭如劍般筆直伸出,根據延伸的部位不同分為雙劍尾、上劍尾、下劍尾等等不同形式。

劍尾孔雀的標準要求:劍尾末端尖銳,體色紋理呈自然表現狀,具有大自然原始的風味。

白金孔雀魚(Platinum)

白金孔雀魚具有另類的欣賞風格。

白金孔雀的特色:強調魚體的特殊顏色,分為金色、銀白色或者白金色等等。

白金孔雀的標準要求:魚體表覆蓋的白金色應該均勻,並且最好連胸鰭、背鰭、腹鰭、尾鰭均能覆蓋。

單色孔雀魚(Solid)

單色孔雀的標準要求:當然是魚體色澤乾乾淨淨,不含任何雜色。

古老系孔雀魚(Old Fashion)

古老系孔雀魚並不是指那些原始的古老孔雀品種,它是一個新的孔雀魚品系。

古老系孔雀的特色:尾鰭上具有類似馬賽克的斑紋,但紋路模糊不清,而魚體表面有著類似蛇紋的紋路,卻不似蛇紋那樣具有凸突感,相反具有凹陷感。

其他品系孔雀魚(Others)

孔雀魚按紋理色澤的大致分類應該為以上的10種,這也非常粗淺的分類方法。

雖然以上這些品種的孔雀魚都已經定系而按此遺傳繁殖,但是在眾多水族專家日益改良的今日,出現某個新品系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另外,在雜交改良過程中,一大部分孔雀魚同時具有了2個或者2個以上的品系特徵,因此,將這些種類暫時分列為其他品系孔雀魚。

2.體色篇

根據孔雀魚身體的色澤,可分為:

1.野生型(Gray Type):又稱為一般型,即是最普通、最常見的體色,也就是與野生種類的孔雀魚大致相同的體色。

2.黃化型(Golden Type):魚體通體呈黃色的底色,尤其頭部頂端沒有野生型孔雀魚所具有的黑點。

3.白化型(White Type):魚體通體雪白並帶透明感,全身素凈,不帶絲毫黑色素,魚身上以淺藍、淡紅等素色斑紋相點綴,顯得格外典雅。

4.白子型(Albino):魚體底色為透明狀,全身無任何黑色,眼睛呈暗紅色。

5.白化白子型(Albino White):魚體底色為透明狀的雪白色,全身不帶絲毫黑色素,眼睛呈現紅色。

6.真紅眼白子型(Real Red Eye Albino):魚體底色為透明狀的淡黃色,全身亦不帶絲毫黑色素,眼睛呈現紅色。

7.虎紋型(Tiger):與野生型孔雀魚很相似,但魚身鱗片具有特殊變化,在魚鱗邊緣部分似乎被黑色線條鑲嵌,整體欣賞猶如虎皮紋。

8.藍化型(Blue):魚體呈現特殊的青藍色調,但此類孔雀魚很少見到,因此常常被忽略。

9.粉紅型(Pink):魚身上具有粉紅色調的亮麗色澤。

以上的體色,也可能出現兩者並存的現象,例如黃化粉紅(Golden Pink)等等,即是人工改良而同時具備不同體色的特徵。

3.尾鰭篇

根據孔雀魚尾鰭的形狀,可分為:

1.三角尾(Delta Form):尾鰭形若三角形,其夾角度越大越好,鰭邊上下末端是呈銳角。

2.扇尾(Fam Tail):尾鰭形狀類似三角形,其夾角度越大越好,鰭邊上下末端是呈圓弧。

3.下劍尾(Bottom Sword):在正常狀態下的尾鰭底部延伸出猶如劍尾魚那樣的鰭邊。

4.上劍尾(Top Sword):在正常狀態下的尾鰭上部延伸出一部份鰭邊。

5.雙劍尾(Double Sword):在正常狀態下的尾鰭上下部各延伸出一部份鰭邊。

6.針尾(Pin Tail):在正常狀態下的尾鰭中央延伸出一部份鰭邊。

7.圓尾(Round Tail):最傳統而常見的尾型。

8.琴尾(Lyre Tail):具有三角尾與扇尾或圓尾,亦或者是雙劍尾與圓尾的組合。

9.燕尾(Swallow):在尾鰭末端有多處延伸,並且數目、位置不等的鰭邊。

10.緞帶(Ribbon):屬於突然變異的尾型。

根據孔雀魚尾鰭的色彩,可分為:

純色系:

1.紅色(Red)

2.藍色(Blue)

3.黃色(Yellow)

4.黑色(Black)

複色系:

1.馬賽克(Mosaic):其中又可以根據具體色澤的不同,分為紅尾馬賽克、藍尾馬賽克、黃尾馬賽克等等。

2.草尾(Grass):其中又可以根據具體色澤的不同,分為紅草尾、藍草尾、黃草尾等等。

3.豹紋(Leopard):孔雀魚的分類大致就是根據以上3種。但是,如果接合這3種方法來定義、劃分一尾孔雀魚的品系,應該是從頭部到尾部,依據不同的特徵再逐一命名。例如:金屬蛇王孔雀、紅尾馬賽克孔雀以及黃尾禮服緞帶孔雀等等的孔雀魚名稱即由此而來。

魚類發展

國外孔雀魚

在1859年,德國魚類學者Wilhelm C.H. Peters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的Rio Guaire(地名)地方發現孔雀魚,因此他成了最早開始描述這種小型淡水魚的科學家,由於孔雀魚看來和Poecilia (魚名)family的魚類很相像,所以Wilhelm C.H. Peters就命名孔雀魚為Poecilia reticulata。Reticulata這個字意指孔雀魚身上部分重疊的鱗片形成蕾絲般的圖樣。

1861年時,西班牙的Senior Filippi得到一些來自巴貝多(Barbados)的孔雀魚標本,由於他沒看到Peter曾經做過的描述,而誤認為自己發現新的(屬)。Senior Filippi發現到孔雀魚看起來和Poecilia十分相似,於是將它稱作Lebistes poeciloides (Frazer-Brunner, 1953),而(孔雀魚)這名稱則是一直等到英國的植物學家Robert John Lechmere Guppy從千里達(Trinidad)帶回一些標本回去鑑定以後,經大英博物館的Dr. Albert Gunther(人名)鑑定此標本為新的物種,為表彰Robert Guppy,所稱它作Girardinus guppyi,(孔雀魚)這名稱從此才被確立。孔雀魚的原產地是在委內瑞拉(Venezuela)、蓋亞那(Guyana)、南美洲的北部海岸地帶和一些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上的島嶼。由於(孔雀魚)擁有多種的色彩花樣,所以也被大家稱為彩虹魚。

孔雀魚會用它朝上翹的嘴吃掉靠近水面的蚊子幼蟲,所以野生的孔雀魚曾在1930年代,被引進新加坡,來控制紅樹林沼澤地的蚊子數量(Herre, 1940)。 事實上,根據各項資料的記載,玩賞改良的孔雀魚的風氣最遲在1950年代就已開始。像蛇王、紅孔雀這一類的魚只可說是開路先鋒。觀賞ET30年特集時,特別注意到主角小男孩的房中有一缸孔雀魚,裡頭便含有紅孔雀及紅尾蛇王鏡頭有清楚的帶到,以體型來說,和現在的紅孔雀相較一點也不遜色,一定是人工改良的產品。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的紅孔雀體型及色澤如此優良的主因。

國內孔雀魚

中國的孔雀魚以引進的歷史來說,不會超過10年(這裡通稱的孔雀魚是以純系的孔雀魚而言)。最初由貿易商引進,大部份的系統來自於日系,少數是德系的系統。事實上國內比賽的規則及飼養風格也大多偏向日本(尤其是紋路系的魚只如草尾、蛇王、馬賽克等)。

在國內玩家爭相飼養的改良下,像馬賽克、草尾、蛇王一類的魚只,都有和日本抗衡的實力(當然是以一般的飼養條件作基礎)。實際上像馬賽克的發展,和日本就有較大的歧異。日本方面認為馬賽克尾部要有紅、黃、黑三種顏色構成。台灣方面則以偏好紅底黑紋或藍底黑紋的顏色,但不論審美觀點如何,一心想作出優良的孔雀魚都是值得佩服的。

在自然界中,有藍色色澤的個體一般來說是偏少的。也因此六年前莫斯科藍被引進的時候,造成相當大的風潮。一度飼養的人品可能多達眾多孔雀魚人口的50%以上。(以經營新未來舊版時註冊的人口和飼養魚只種類的比例推算)。比賽時單色組往往是一整片莫斯科藍的天下。然而由於飼養人口眾多滿,又該種魚只體型較大,易於飼養,造成整個價格的崩盤。(在南部的漁場裡,作者曾見過滿滿70幾缸的深藍-黑色的莫斯科藍乏人問津)在眾多飼養者無利可圖的情況下,又慢慢的退卻了。

在台灣,常常會有一窩蜂趕流行的情形發生。等到流行一過,遺留下來的破壞往往非當初引進者所能想到。像美國鰲蝦、巴西龜都是很明顯的例子。還好人工育成出的孔雀魚極難於自然界中生存。由於孔雀魚算是多產的物種(一胎多達40-60隻)在玩家細心的照料下,可以全數育成,何況生產周期只有22-26天,因此若無詳細計劃,到時一定會魚滿為患。除了照料不來外,恐怕也失去養魚最主要的目的-修身養性。

較好的方法是能夠做好公母隔離,並且將多餘的魚只送出或賣出。總之,對孔雀魚付出越多心血,越能得到漂亮的魚只。

選購知識

一般來說挑選孔雀魚的原則和挑七彩沒多大分別。無非是要求體表無異常、無傷口、鰭肢無破損、無白毛、白點等增生物、索餌意識強烈等等。通常來說要注意:

1、看體表:儘量挑選身體沒有外傷的孔雀,更嚴格一點,最好整缸里都沒有受傷或死亡的孔雀魚,免得將病源帶回家,新魚下缸的時候也要注意,最好不要將魚店的水倒入魚缸裡面,同時也不會將新買進的孔雀和已經飼養一段時間的孔雀養在一起,而是將新買回來的孔雀魚在檢疫缸中先隔離檢疫,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已經養過一段時間的孔雀對於新進來的孔雀帶入的細菌,沒有抵抗力造成孔雀魚的死亡。

2、看魚鰭:挑選各魚鰭都沒有緊縮的,如果魚鰭緊縮,表示孔雀魚已經不太能適應環境了,或是水中的細菌量已經過高,如果再買回去的過程中又有很大的變動,大概孔雀魚一回去就會躺在缸子底下。

3、看胃口:會搶食飼料的,表示健康情況應該不錯。

4、看肛門:觀察孔雀魚是否有體內寄生蟲,可以觀察肛門部份的地方,是否有一分岔狀的紅色突起;或是有腫起,如果是的話表示帶有體內寄生蟲,最好是不要買,除非你有把握治好!從外表看得出來的已經算是成蟲了,但是體內是否有蟲卵或是幼蟲,就無法從外表看出,而且初期幾乎沒有任何異狀況且一旦帶有寄生蟲的孔雀魚進入你的魚缸,那麼很容易讓寄生蟲傳染到每一隻健康的孔雀魚,那時問題就很麻煩了! 如果是以培育新品種為目的,最好挑選年輕一點的孔雀,雖然完全成熟的孔雀不論雌雄都很美麗,但是可能超過生育黃金時期,所以最好是挑選年輕有活力的孔雀,強壯的公魚會尾隨在母魚後面,不停的追逐母魚。

飼養步驟

一、缸和水的準備

缸的準備主要是清潔和消毒。消毒是採用沸水消毒法,消毒既徹底,還沒有化學藥物消毒後遺留的的問題,同時還是最環保的方法。要注意的是消毒時先把缸放平穩,一定要平穩,否則容易裂的。然後要先加少量沸水,讓玻璃適應溫度,以防止玻璃突然高度受熱而炸裂。最後再加適量沸水進行消毒。

養水是將自來水靜置3到5天,將水中氯氣揮發乾凈。然後將水加入消毒後的缸中,再加入硝化菌,用水妖精連續充氧24 小時,即可初步建立起硝化系統,這樣的水就可以放魚了。

二、接魚

接到魚後,不要急於打開包裝箱,回家後暗光處開箱。途中防止動作過大導致的震動或翻滾。因為魚停食、無光的環境下,再經長途、長時間運輸後,體質虛弱、精神緊張,因此要特別小心,防止魚受驚而導致撞袋或撞缸受傷,或導致因驚恐引發的夾尾等情況。因此一切工作都要溫柔小心的操作。

三、兌水(也稱過水,專業名詞)

兌水工作是重要的工作,同時還很是煩瑣的操作。但想養好魚,就一定要細心、耐心的去完成,保證魚能夠初步順利適應飼育環境,為以後正常養育打好基礎。而很多新手,都是在這方面犯了錯誤到導致損傷慘重!兌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1、水溫:缸中的水溫穩定在22到26度之間。接到魚後,不要急著打開包裝袋,先要把包裝袋用與缸中同水溫的水沖洗乾淨。然後把包裝袋放入缸中,約20到30分鐘,使袋中的水與缸里的水,溫度達到一致。

2、開袋:打開袋後,先加入相當於袋中水量1/10的缸中水入袋,然後再慢慢的不斷把缸中水加入袋中,使魚逐步適應水質如PH、KH等的變化,整個過程持續30到40分鐘左右。當加入缸中的水達到袋中水的量時,即可把魚溫柔撈出放入魚缸中。此兌水過程,也可以用打吊瓶的輸液系統進行的,可以更好的讓魚適應水質的,對於比較珍貴的魚適用。兌水結束後,要將袋中的原水倒掉,因為魚在運輸過程中排泄的廢物、脫落的黏膜等物質,是細菌喜歡的食物和產床,是魚致病的重要病源。

3、魚入缸後十分恐慌,這時的光線不要過強,更不要驚動它,例如觀看時都不能指指點點動作過大的,接魚之前的準備工作做的一定要充分,魚入缸後不要總是在魚缸周圍四處亂竄,記住當天不要喂食!

4、第一天也不要喂食、不要換水,觀察它的狀態怎麼樣。一般來說在第一天魚的狀態會恢復一些,如找食、追逐配偶等。如狀態不好的話,可以加入1%濃度的飽和鹽水。

5、第二天:觀察如狀態不錯,魚四處尋找食物、追逐配偶等表現,就可以少喂一點點活餌,意思一下即可,千萬不要喂多!開口餌料以活食最好,如豐年蝦等,人工餌料由於消化困難,不建議用。可換1/10的水,冬天換的水要比缸中水溫高出1至2度,夏天要低1至2度,這也是一年中換水時溫度掌握的方法。如果狀態不好,不喂,繼續觀察。

6、第三天:關鍵的一天!魚有問題的話這天就會明顯的看出來,觀察症狀後對症下藥即可。

如果沒有問題,狀態良好的話,同樣喂一餐,比昨天喂量稍多一些,逐步在一周內過度到正常的喂量。換水也是如此。

7、兌水的規程一定要仔細完成,即使你對你的水質再有把握,也不贊成不經兌水直接把魚放入缸中,這一點切記,否則受傷總是難免的.

飼養要點

孔雀魚是熱帶魚中最常見的品種,由於它外型小巧美觀,是新手養魚愛好者最廣泛的選擇。那要如何飼養這像公主般的孔雀魚呢,下面小編就來為你介紹一些孔雀魚的飼養要點。

【溫度】

孔雀魚的適溫在22到26度之間,成魚一般是控制在22到24度,幼魚則是控制在24至26度度左右。有些魚友魚友則把幼魚溫度提高到27、8度,認為這樣幼魚才活躍,食量和新陳代謝增加,才能發育的快,此話說的不假,但這種高溫的負面影響卻被忽視掉了。在這種高溫下,幼魚新陳代謝過快,即使吃的再多,也供不上代謝出去的速度快,尤其是鈣質,因此在一段時間後就可能會出現突發畸形等病症,而且即使是在成魚後也易發生如早衰、母魚產後塌腰或公魚突然塌腰、母魚產出的子代畸形多等負面情況。這些例子在大棚養殖時,在夏天高溫期繁育出的魚是最好的例證,有經驗的玩家應該都遇到過的。

孔雀魚留做種親魚的,基本都是冬天繁育出的魚,原因也主要是在冬季水溫恆定適宜的。

【餌料】

對於餌料來說,主要是指餌料的種類、喂食的量和每天喂食的次數,以及隨著魚齡的增長不斷增加餌料的品種和喂量的調整。

剛出生的子魚,當天是不喂的,因為一是先使其適應環境,二是有卵黃囊還未吸收完,呵呵,孔雀魚可是卵胎生的哦。從第2天開始,最好是以活豐年蝦幼蟲開口,其營養豐富並易於吸收,又有促進排便的功效。這個時期使子魚儘量多吃、吃飽,吃到肚子呈半球型,此時缸中還可保留少許活餌的程度。兄弟總結了一句諺語是「4周內儘量撐,二月內使勁喂,3、4個月吃得飽,5月以後喂的少」。由於兄弟另有工作在身,因此這段時期只能每天早晚抽空各喂2次左右,尤其是早上喂完後在子魚缸中要略保留少許活餌為好。在這段時期內,如果按歐美、倭國等專業玩家的標準,每天應喂6到8次,每次間隔2、3個小時左右,這樣的喂法可以供專業玩家去參考。

【密度】

對於子魚放養的密度,缸是40*25*30厘米的,放養的密度在50到60尾左右。密度過大,水質不宜控制容易發病,千萬注意!密度過小,缸大魚少,子魚不用搶食會導致興奮度和運動缺乏,從而到影響生長速度的,這是很多玩家沒注意到的地方,需要注意。 一般在2周後,就會看到隨著子魚的長大,缸的密度也隨著增大起來,這時候如果再不增加空間,就會影響到子魚的生長速度了。這時就將它們移到50*40*30的缸中,給它們寬闊的空間,為它們進一步的快速發育提供更好的條件。

疾病防治

孔雀魚的大部份病症,都是飼育者本身的疏忽所引發的,通常引發的病症有四大因素:

1.水質的惡化

水質惡化的最大原因是投餌過量所引起的水污染以及過濾器污穢所引起的有害質的積存。只要每日的投餌適量,以及適當掃除過濾器與水質調整都可以防止發生。雖然適當的換水也有必要,切勿大量換水,這樣對孔雀魚會有傷害,需要稍稍注意。另外,如果過度清潔過濾器,也同時洗掉繁殖的過濾菌,從而導水質惡化。

2.水溫的變化

孔雀魚是屬於變溫動物,會隨著周圍環境的水溫度變換體溫的。水溫不論高或低都有礙魚體機能正常的運作,尤其水溫的上升或低下,對孔雀魚是最大的致命傷。結果體內的代謝不順,食慾也低下而會衰弱下去,也要注意季節早晚過度落差很多。

3.粗魯的接觸魚身

孔雀魚的身體表面是特別纖細而易損傷,所以利用魚網撈起時,要特別小心,否則體表一但損傷,細菌會從傷口侵入而感染。若不用魚網而用手撈起時,也不要用指甲損傷魚體。請特別留意。

4.帶進病症

孔雀魚容易患病的原因中,估計最大的比例是受到他魚的感染,若將新購入的孔雀魚放於水族箱內時,一定要先行確認,是否有病症或先養於檢疫缸觀察三、五天,確定無病症再放入。

一般常見的病症

1.白點病症狀:魚體全面會出現直徑1mm以下的白色細點,並且一定會從各鰭發病之後再擴散至全身,如不予處 置時,將會漸次衰弱不久就會死亡。這是淡水魚典型病症。儘管孔雀魚發病率不多,但也不是說完全不會發病,所以大意不得。原因:白點蟲等纖毛蟲所寄生引發的病症,其體表的白點即是寄生蟲的本體。寄生蟲的外圍的表皮呈白色狀者也有,白點愈多則表示寄生狀態愈為嚴重。

2.爛尾症症狀:是從尾鰭開始附著黃白色粘著物。不久,再蔓延至各鰭,並漸次糜爛。尤其病情進行時,鰭部會呈爛腐狀,甚或斷落尾鰭都有。因食慾大減,不久連肌肉也被侵腐而衰弱致死,故有必要及早治療,發病雄魚較多,是其特徵。原因:遭受卡拉姆那裡斯細菌感染所引起,感染途徑為傷口,而受傷大部份由於魚只之間的爭鬥,粗魯的接觸所引起的居多。

3.水霉病症狀:別名口腐病,棉花病,但正名為水霉病。這是水霉寄生於體表而帶上棉花般是白色狀,不久蔓延至全身而腐爛皮膚,尤其病情進行時水霉繁茂部份會腐爛掉落都有可能。而到了患病中期以後就會失去食慾,游水也欠活潑,不久將會死去。原因:體表的傷口或錨蟲,魚虱等寄生所引起的傷口,由水霉科的真菌著生引發二次病症者。真菌大都是輸入孔雀魚帶進來的居多。

4.松球病症狀:全身的鱗片豎起魚體,全面也會鼓滿,病名是因為看似松球般乃有此名。如病情進行則魚鱗會剝落,於是不能再游水而導致死亡。原因:遭受野羅孟那斯細菌感染所引發。

5.口腐病症狀:口部外圍或頰部附近呈白棉花狀而不能再進食,不久,將會衰弱而致死。原因:與爛尾病一樣,卡拉姆那裡斯細菌感染為原因。輸入孔雀魚帶來的新感染症狀:鰓部腫脹而在水面痛苦中勉強呼吸,並且合閉尾鰭而不時在搖頭,做不自然的游水動作,不久,魚體呈白濁狀而衰弱致死。原因:由輸入孔雀魚帶進來的細菌為感染因素。而一旦發現感染的魚只時,必須隨即隔離於其它魚缸。初期者,只有換水或加入鹽水也可改善。治療:可使用一些市售的殺菌劑來進行藥浴,大部份的情況都會有所改善。若仍然無法痊癒,原因可能在於一些導致細菌性的感染的因素,並未消除,如水溫過低,死魚未撈出等。患水霉病症者,可能要注意水質,應撈除死魚或殘餌,並趕快換水,而松球病可能要優先改善水質,藥浴除去水中的病原,待魚較有食慾後,用細菌治療的藥餌喂食。至於爛鰭、爛尾等外表症狀的魚只,換水並佐以藥浴,情況也能改善。

選配要點

想要繁殖出質量好量又多的孔雀魚種魚的挑選就十分重要了,如何才能挑選到好的孔雀魚種魚呢?

水溫25度左右比較適合孔雀魚,一般一尾雌魚一生可產仔4~7窩,但出現高質量仔魚的機會隨著雌魚體質,魚齡和健康狀態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3~5個月時的雌魚所生出的F1,F2,F3質量較高。所以,在成魚階段要挑選出適合的種親魚。

雖然養到2~3個月可算成魚,但對雌魚而言,此時用來做種魚還為時過早。過早交配,會使雌魚個體成長受影響而且產仔數量和質量都不會太理想。如果交配之前是將雌雄魚分缸飼養的,一般在交配時,選擇兩個半月左右的雄魚和三個半月的雌魚為好。因為這時雄魚處在精力旺盛時期,雌魚也以成熟。這樣最後產出的仔魚質量和數量都較佳。

另外,產後讓雌魚單獨靜養3天,然後放回種魚缸,以避免被雄魚過早地追傷,影響之後的生育質量。

注意事項

為孔雀魚換水的注意事項

雖然孔雀魚屬於比較容易飼養的一種觀賞魚,但是對於新手來說想要養活養好孔雀魚換水這一步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好飼養孔雀魚的水質,為他們剔紅最佳的生活環境,才能讓孔雀魚健康的成長。

水是有硬度。所謂硬度就是指溶解於水中的鎂或鈣離子,以及碳酸離子等。而水中含有多量時叫做硬水,少者叫做軟水。自來水中卻有對孔雀魚有害的氯或重金屬在內,氯或重金屬等只要把水儲存一段時間後,將會自然消失。所謂PH值就是指溶解於水中的氫離子濃度,如此數值小於7為酸性,而大於7為鹼性,若是正好7則表示中性。飼養孔雀魚用水必須將PH值調整為近中性的弱酸性或弱鹼性(PH6。5~7。5程度),凡是此一範圍者,孔雀魚的飼養可以說是沒問題了。造水是先從中和自來水的氯或重金屬開始。雖說是自來水,但因地域,或同一地域也因季節不同而氯濃度也有不同,因此,為合乎自己飼養的孔雀魚的PH值,並放入過濾細菌的休眠體;這是繁殖於濾材的好氣性細菌,而對於分解,發生於水中而有害孔雀魚的阿摩尼亞或亞硝酸也是不可缺少的物質;因為此一細菌繁殖後,才適合於飼養孔雀魚用的水質。

魚缸內的水要經常予以循環,並通過過濾器來持續過濾,但水質還是會漸漸惡化。因此,有必要做定期的換水作業。換水的基本為「少量而頻繁」,並每2~3周1次,以全水量的四分之一程度為準。水質的劇變對孔雀魚的傷害很大。此外,每年至少也要做全面掃除1次,孔雀魚對全新的水還是難以適應,所以有必要保留老舊的水約二分之一左右,來另加新水。換水前幾天可以先讓新水開始曝氣,以便讓那些有害物質消失。

水草和孔雀魚混養要點

水草和孔雀魚混養應該如何選擇水草,又應該如何設計造景呢?想要設立一缸適合孔雀魚的水草造景缸,首先在選草上可是得先下一番功夫,試想,柔軟的孔雀魚在粗枝大葉中穿梭,如蟬翼般的鰭,稍一閃失就有損他的美麗,對魚只的健康也有會危害。

所以,柔軟的枝葉是第一選擇:再者生態條也是考慮重點,孔雀魚是屬於上層性的魚類,也就是說他們常常會回遊水族箱的上方,就欣賞的角度來看,水草當背景襯著孔雀魚就是最美的畫面,所以水草最好有一定的高度,另外在葉莖的分枝上也最好選用枝葉分枝多,甚至枝葉較細小的種類,可搭配孔雀魚的細緻之美。

相關信息

孔雀魚對顏色的要求

孔雀魚對顏色的要求有兩點:(1)顏色要勻稱:(2)色差要分明。而色彩濃度的薄與厚並非要求的重點,因色系若不均勻,將會形成有色塊的圖騰,也就是所謂的雜斑。色塊若無法再散開來,將扼殺此尾孔雀魚的「前途」。之所以不在乎孔雀魚顏色的厚與薄,主要是因其各具美感、各有特色。因此若將所謂的藍尾禮服共同比較時,將發現有數十種之多,這當然包含了體色、尾色、尾型的排列組合了。

孔雀魚的色彩雖不若鏘魚多變,但在愛好者的不斷改良下也增色不少。在孔雀魚的基本品系中亦不乏媲美鏘魚的品種,如馬賽克、銀河、草尾…等等。

針對孔雀魚的著色問題,我國的魚糧生產企業做了很多研究,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觀賞魚在自然界本身是存在的,它們靠食用天然食物就可以獲得健康體魄、持久鮮艷的色彩。那麼在自然界,觀賞魚吃什麼?蝦和浮游物。那蝦又吃什麼?藻類。因此蝦和藻類是它們最好的食物,魚從蝦體內就能獲得足量的天然蝦青素和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持久保持鮮艷的色彩。

孔雀魚還有一個神秘之處。就是在第一次月滿的時候,孔雀魚對黃色比較敏感。在第二次月滿的時候,孔雀魚對紫色敏感。即孔雀魚的視力會在兩次月滿時發生變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