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學佛者必知的六大要素 !
我們經常聽到:「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可見學佛首先是從做人開始,做一個真正學佛的人,需要從哪些方面去努力呢? 《無量壽經》告訴我們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有了這些基礎,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開始學佛的人。但是,我們還沒有開始修行之前,必需對什麼是修行?需要什麼心態?修行的宗旨又是什麼?這些學佛修行的先決條件,要有個明確地把握,在修行路上才不會出差錯。那麼,學佛修行需要哪些先決條件呢?
一、發大心
學佛首要在發心,這個心要發得無邊之大、無量之大。心量越大,得到佛法的利益越多,不發大心,就得不到真正的利益。古人所謂;「量大福也大,越貪越沒有。」發心要正,不發正心,則得不到實果。發心是因地,因地不正,果遭紆曲。佛經上說:諸佛如來因眾生而起大悲,因大悲而發菩提心,由菩提心而成正覺。佛法是講因果的,發成佛之心,才能得成佛之果。
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其中必得其下。」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文明的國土,在佛教未傳入我國的兩千年前,就有了儒家文化,指出了許多非常好的為人處世的方法,比如:「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也是把「正心」擺在了第一位,說明了發心要正的重要性,所謂「正而不邪」。
省庵祖師曾經寫過一本名叫《勸發菩提心文》的書,專門介紹了八種發心的差別,即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也就是說:我們學佛以發心最為首要,發心宜正不宜邪,要真不要偽,宜大不宜小,要圓不要偏。只有發了真正的圓滿廣大之心,才具備了學佛修行的資本。否則的話,漏囊渡海,無有是處!所以,發心以及發什麼樣的心,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必須知道,檢討自己。
二、定宗旨
學佛宗旨,首在開智慧,自覺覺他,廣度眾生,出六道苦海,了二種生死。不受世出世間一切苦厄。所謂成佛,即是成大智慧,梵語般若波羅密。因為般若方可度登彼岸,所以開智慧,乃成佛唯一法門,舍此別無二法。
學佛貴在自求自修、自除煩惱、自開智慧、自成佛道。求佛只如問路求醫,走路吃藥,還在自己。所以佛學考據,只如地圖和藥方,與本病並不相干。學佛是學習與佛無二無別,同一沒有煩惱,清凈自在,不是變一個佛。
學佛目的在斷一切苦,得究竟樂。而欲得究竟樂,就在開智慧,求智慧在定,得定在於修法。目標宗旨既定,中途方不疑退,學得方法之後,一門深入,此生必可成就,不管你修凈土禪宗密法,都要同此目的,同此宗旨。
三、明修義
修行修什麼?眾生本來是佛,本來不用修,因冤枉而起無明之病,要恢複本來面目,所以叫做修。否則叫做建造,不叫修理。
修心與修理物品不同,修理物品需要工具,而修心還是靠自心,以妄心修復妄心,至心不可得,光明自在,起一切妙用為止。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於一切行住坐臥之時,檢點觀照自己,在佛堂打坐,或者誦經、念佛、禮拜,都只是一時的,而修行卻是在於時時。
以般若觀照自己,觀世間一切皆平等,此即是大心,觀自己本體與佛不二,此即是正修。
無論何宗皆以凈土為歸,或念阿彌陀佛以凈其土,或參禪修密以凈其土,明心見性後,方入正修。否則勞而無功,畢竟退轉。所以在未明心見性之前,都是走的冤枉路,但是,這個冤枉路跑多了,腳跟就硬了,等到開悟之後,去除習氣就更加容易了,因此,這個冤枉路還是要走的,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