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剛出生的寶寶什麼都不會,仔細看一下寶寶,你會發現,寶寶其實會很多特別的動作,我們驚喜的感嘆到寶寶怎麼可以這麼可愛呢!
其實很多反應都是本能,與生俱來的原始反射!
1.吸吮反射
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是哺乳動物及人類嬰兒先天具有的反射之一,是新生兒無條件反射的一種。
當用乳頭或手指碰新生兒的口唇時,會相應出現口唇及舌的吸吮蠕動。出生後3-4個月自行消失,逐漸被主動的進食動作所代替。但在睡眠和其他一些場合,嬰兒仍會在一段時期內表現出自發的吸吮動作。 若新生兒期吸吮反射消失或明顯減弱,提示腦內病變;若亢進則為飢餓表現。1歲後仍存在提示大腦皮層功能障礙。
胎兒在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嘴巴就開始運動在練習吸吮能力了,所以,寶寶剛出生後,把手指放入寶寶的口中,寶寶就開始自然而然的吸吮了,寶寶的吸吮能力越佳,越能夠攝入足夠的營養。
2.吞咽反射
吐羊水是寶寶在胎兒時期就會表現的一種吞咽反射,這種反射會隨著時間慢慢的成熟,但如果快要吸入氣管時,身體就會出現咳嗽反射和嘔吐反射來保護。雖然出生後的寶寶吞咽功能已經健全,但因為溢奶或吃太急,而有咳嗽或嘔吐的現象,都很正常。
提到吞嚥,絕對跟口腔發展脫不了關係。林峯全治療師說明,最早在胎兒仍在子宮內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具備吞嚥的能力,如大約懷孕十四週之後,胎兒會出現吞嚥羊水的動作。因此,從剛出生起,寶寶便展開一連串與吞嚥密切關係的行為。
0~6個月
有尋乳、咬合等與口腔相關的反射本能,這段期間會逐漸將這些反射作用整合起來。
7~12個月
由於口腔相關部位(嘴唇、臉頰、舌頭)彼此間運作趨於協調,慢慢出現咬、咀嚼、閉合等動作,逐漸往分化能力的方向邁進。
1歲~1歲半
咀嚼得更好,嘴唇從上下抿到閉合等動作,都比之前更熟練,例如開始會使用杯子喝水。
1歲半~2歲
舌頭、下巴、嘴唇的運用變得更好,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吸管喝東西。
2~3歲
咀嚼、控制食物的能力會更成熟。但可注意此時期寶寶是否有流口水的狀況。如果只有嘴角微濕,基本上沒大問題,可再繼續觀察;如果有大量流口水的情況,或許需要就診檢查,可能有發育緩慢、唇部張力不足、吞嚥障礙或其他問題。
3.抓握反射
當有物體接觸到寶寶的手掌時,寶寶會立刻將物體握緊,若是刺激腳掌,腳趾頭會立刻朝下,腳掌緊縮,其實這是寶寶的原始反射。
這是屬於靈長目種系發生的遺傳,出自自我保護的本能。但這個反射性動作等到嬰兒再大一些就會慢慢消失,藉由認知學習,寶寶會慢慢了解手掌與腳掌握、抓的運用,如寫字時需要將筆握緊,不寫了就將筆放下。
若寶寶抓握反射完全消失後,又再出現或是僅單側出現此反射,可能有神經病變。
4.擁抱反射
當父母用一手支撐住寶寶的肩膀時,另一手將其頭部抬高15度,再突然讓寶寶的頭部輕輕的墜落,會看到寶寶的兩手臂會先伸直,之後手臂彎曲成擁抱狀,手掌也握起拳頭,往往還伴隨著大哭,這就是擁抱反射。
擁抱反射是脊髓的固有反射,屬於非條件反射,若缺乏這種擁抱反射則說明孩子一是大腦神經系統沒有發育成熟,二可能是神經系統有損傷或病變,顱內出血或其它顱內疾病。隨大腦皮層高級中樞的發育而逐漸消失。
此反射生後3個月表現明顯,6個月後完全消失。新生兒期無此反射,說明有腦損傷,若一側上肢缺乏驚跳反射,提示臂叢神經因產傷或其他原因所致的麻痹或鎖骨骨折。腦部有損傷或急性病變時,驚跳反射可延遲或消失。如4個月後仍能引起,應引起注意;9個月以後仍出現,是大腦慢性病變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