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美元漸入消亡,石油人民幣方興未艾
導讀: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如何爭奪國際市場的石油定價權,一直是國人夢寐以求的事情。隨著中國大國經濟地位的崛起,中國政府確實在這個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與政策。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全面推進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石油人民幣」超越甚至於取代「石油美元」地位成了一個新趨勢。這就使得全球大致有8000-12000億美元的油元資金,在國際間流向及交易配置開始出現一次重要的結構性調整及利益上的重新分配。但是,最近4個多月以來,隨著人民幣的持續貶值,這種有利於「石油人民幣」的趨勢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石油人民幣」可能隨著人民幣的貶值而結束。中國在這次國際油價暴跌中是最大受益國,但仍然是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被動接受者」,而不是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定價者,隨著石油價暴跌,這些國家對美元的依存度也在全面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為「石油人民幣」遞補「石油美元」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從2011年以來,中國政府為了推進「石油人民幣」已經做了很大努力,「石油人民幣」體系也開始逐漸成型,尤其是,在地緣政治劇烈的衝突中,「石油人民幣」在其中起到作用更是明顯。主要金磚國家開始拒絕向世界石油市場上讓美元成了單一的計價貨幣,中國和俄羅斯已經啟動每周定期地針對減少使用「石油美元」的協商會談。2015年11月中旬,西亞兩個主要石油輸出國之一卡達決定所有石油交易都採取人民幣結算。同時,中國與俄羅斯及其他石油輸出國達成支付協議與清算機制,目標當然是以「石油人民幣」取代「石油美元」,中國政府可能是沒有想到的若說OPEC為擠兌競爭對手的「產量無上限」策略是油價大戰的開端,那麼伊朗制裁的解除則是油價大戰的2.0時代,而這背後「石油美元」的逝去,「石油人民幣」的逐漸崛起或將點燃油價大戰的3.0時代。近日,受寒冷天氣及空頭回補的影響,原油價格一度收復31美元關口,然而分析表示這類因素的提振往往是短暫。
在油價波動反覆無常的背後,「石油美元」縮水、產油國的主權財富基金快速蒸發則更值得投資者關注筆者認為,全球金融和地緣政治格局的改變將帶來「石油美元」的隕落,而「石油人民幣」時代的來臨將建立一種新的世界經濟秩序而這將可能會由中國主導。「石油美元」正在逝去早在2014年11月,已經指出,維護美元幾十年霸權地位的石油美元體系正在逐漸瓦解,而近期關於世界金融體系是否面臨改變的討論則更為高漲,呼籲結束石油美元體系,當石油產出國開始要求用黃金或其他等價物來交易石油,這一天就會到來。我希望,這一天越早來臨越好。」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中國和俄羅斯,以及其他金磚國家逐漸邊緣化美元,全球貿易越來越多地通過雙邊安排來進行,而完全繞過石油美元。而且確信無疑,這已經發生了,先是中國和俄羅斯,再加上伊朗,甚至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已經開始在彼此之間進行雙邊交易,完全繞過美元。
加之,OPEC成員國在近20年來,首次從金融體系中抽取「石油美元」流動性。根據高盛的預測,油價持續低迷將導致石油美元每月凈流出240億美元,截至2018年,將累計流出近9000億美元。由於石油美元回收的減少,全球資本流動性正在大幅下降,:「石油人民幣」霸氣登陸然而一旦美元喪失了全球首要儲備貨幣的地位,誰又能取而代之?中國正在積極推進亞投行和「一帶一路」的建設,並竭力爭取讓人民幣在亞投行交易結算中占據主導地位,此外,由於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俄羅斯的出口遭到重創,中國則成為了俄羅斯石油商的主要購買國家,目前俄羅斯石油出口量在中國原油總進口量的占比有明顯增高。自2015年以來,通過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出口到中國的石油都是以人民幣結算的,中國從OPEC成員國進口的原油出現大幅下降,然而2014年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規模激增36%。同時,從沙特和委內瑞拉進口的石油分別下降了8%和11%。
簡而言之,隨著俄羅斯原油在中國總原油進口中的占比不斷增加,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行經濟制裁進一步促成了人民幣在兩國貿易中的使用。同時,原油價格的暴跌導致石油美元18年以來第一次從金融市場中流出,且據預測截至2018年,石油美元將累計流出近9000億美元。而就在這一切發生之時,中國也正在竭力爭取讓人民幣在亞投行交易結算中占據主導地位,並可能申請亞投行和絲綢基金建立特別金以發行人民幣計價的貸款。「石油美元」或漸入消亡,人民幣方興未艾之時,「石油人民幣」便應運而生。